首页 理论教育 规范发展时期独立学院定位的思考

规范发展时期独立学院定位的思考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将对全国独立学院进行规范验收检查,独立学院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独立学院如何定位和发展,也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是独立学院举办者和领导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这是当前独立学院面临的最紧迫的方向定位问题。对于以母体学校为主举办的独立学院,必须按照文件要求,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办成规范的独立学院。

史云峰

(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410128)

作者简介: 史云峰(1970—),男,湖南永顺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

摘 要: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形式,已经历了初创、扩张时期,进入规范发展阶段。当下独立学院发展必须在规范发展、转型民办、停止办学三者中做出抉择,在此基础上明确办学特色及规模定位。独立学院办学要凸显特色,必须强化专业的特色;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国际化办学特色; 凸现学校治理特色,同时根据社会需求科学确定办学规模。

关键词: 独立学院; 规范发展; 办学定位; 方向定位; 特色定位; 规模定位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年左右的发展,当前进入规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国家的规范验收,独立学院如何发展已成为举办者和领导者急需考虑的问题。

大学定位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想追求,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是办人民满意大学的基本前提。近年来,关于大学定位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是在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新形势下,研究大学定位是一个热点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式,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的要求,国家教育部将对全国独立学院进行规范验收检查,独立学院的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独立学院如何定位和发展,也即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是独立学院举办者和领导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发展方向定位

高等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关于大学定位的研究有很多视角,可以从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系统内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大学定位就是要确定一所大学自身的位置,明确一定时期内学校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特色定位及服务面向定位。独立学院是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不足背景下产生的,以培养本科应用型高级人才为根本任务。根据教育部2012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有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249.87万人,占全国高校本科生人数的18.51%。独立学院已经历了初创、发展壮大时期,现在进入规范发展阶段。

创办独立学院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创办过程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不断摸索、不断发展的过程。独立学院从创办伊始就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历层次优势。独立学院一开始申办就获得了本科层次办学资格。既不是高专,也不是高职,不像其他民办学校申办本科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从而具备了较强的社会吸引力。第二,资源共享优势。独立学院依托母体学校设置,母体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多年办学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以及社会资本的投入,使独立学院比其他新办高校具备了更好的办学资源。第三,体制机制优势。独立学院实行的是民营机制,在内部管理、人员聘用、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传统公办高校不可比拟的优势。当然,独立学院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法人财产权属不清。根据创办时国家的有关政策,只对独立学院设立时的资产总量有比较明确规定,并没有对其产权属性和创办以后独立积累资产的产权归属进行明确规定,从而造成很多独立学院积累性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等弊端。二是管理决策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决策主体的错位和缺位。我国独立学院大部分仍然实行的是“依托人”或“出资人”治理结构,还没有走出自然人治理结构的困局,缺乏法人治理的约束,从而造成部分独立学院权、责、利不清,有的依托人直接控制着独立学院决策权,如直接指派院长、提取高额回报等,有的院长形同虚设; 有的出资人不按教育规律办学,直接干预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三是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少数独立学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在师资、仪器设备等方面投入不足,没有将人才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人才培养质量令人担忧。

独立学院如何充分利用优势,克服弊端,破浪前行,其基本政策依据还是教育部26号令。按照26号令的要求,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无外乎以下三种: 创办规范的独立学院、转为民办本科院校、撤销即停止办学。这是当前独立学院面临的最紧迫的方向定位问题。对于以母体学校为主举办的独立学院,必须按照文件要求,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落实法人财产权,办成规范的独立学院。对于以企业为主举办,母体学校没有参与实质性管理,仅以无形资产合作,按一定比例从学费中提取管理费的独立学院,在符合普通高校基本设置条件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申请转设为独立的民办本科院校。对于极少数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治理结构混乱、招生困难、办学效益低下、人才培养质量较差,通过规范整改也无法达到普通高校基本设置条件的独立学院,母体学校及其举办者要提前做好相关教职工及学生的善后工作,防止一旦停止招生和撤销办学资格而影响社会稳定。

二、办学特色定位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学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竞争指标,它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累、形成和发展的,在价值取向、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持久和稳定的风格与品质。特色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力,特色反映质量,特色体现水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 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教育部新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提出了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这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无论是对“985工程”“211工程”大学,还是行业性院校、地方一般院校、高职院校、民办院校等都提出了高水平、有特色发展的要求。

我国独立学院大多脱胎于母体学校,创办历史较短,其管理体制及培养模式受母体学校的影响较为严重,很多学校甚至盲目照搬母体学校的办学模式、培养方案、管理模式等。在专业设置上,大多选择母体学校的热门专业或者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的专业,导致独立学院与母体学校之间及各独立学院之间缺少差异化,同质化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没有特色,学生就业压力大。独立学院能否有所作为,能否在整个教育大环境中站稳脚跟,能否取得长足的发展,能否赢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青睐,归根到底是要加强特色办学。加强特色办学,既是迎接教育部规范验收的需要,也是学院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办学要凸显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一是加强专业的特色建设。独立学院不同于其他老牌本科院校,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有其先天不足,而专业特色是吸引生源的关键因素,是独立学院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着力点和独立学院办学特色的重要表现。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养年限、途径与手段等方面进行适当创新,要避免忽视生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盲目照搬母体学校专业设置计划。要结合自身所处地域特点、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等,集中优势力量进行特色专业构建,靠特色专业吸引优秀考生,靠特色专业体现学院的优势,靠特色专业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培养路径。独立学院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空间较大,要摆脱母体学校的束缚,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大胆探索。在招生、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质量监督等方面建立富有特色、符合自身需要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培育国际化办学特色。独立学院要增强办学实力、发展特色,实施国际化办学是一条捷径。独立学院有这方面的基础,有出国深造愿望的学生比较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比较多。可以根据学生需求,举办多种形式的出国预备班或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实现学分互认。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国际化。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要采取送出去、引进来战略,有计划选送部分教师出国进修,充分利用近年来出国留学人员回国较多的机遇,引进具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四是凸现学校治理特色。独立学院是民办性质的学校,最大的优势是机制,因此不能抄袭母体学校的制度,不能按照公办高校制度来办学。要克服有的公办高校存在的人浮于事、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浪费惊人等弊端,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真正建立起富有效率、提高质量、符合学校实际的制度,体现管理特色。

三、办学规模定位

办学规模定位是指学校对在校学生规模和教职工数量上的定位。独立学院基本都是靠学费维持生存,所谓“生源就是财源”,因此,各学校都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地扩大招生规模。但是高等学校不同于企业,其投入的有限性和人才培养效果的滞后性,决定了其办学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另外,独立学院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容量有限,规模过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同时办学规模还受办学条件、地区学龄人口数量等诸多因素限制。每一所学校都有一个最佳规模边界,在这个规模范围内可以获得好的办学效益。超过这个规模边界,单位投入产生的效益也会降低,还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低于这个规模边界就会造成学校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办学成本的上升,导致办学效益低下。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高等学校规模普遍较小,师生比偏低,在1:10左右,办学效益不高,因此,一段时期内,提高师生比、增强办学效益的呼声较高。教育部1999年印发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全国高等学校平均当量生师比要达到14:1左右。新的研究结果认为,我国本科院校的校均规模控制在8000人左右,师生比维持在1:14~1:16的区间内,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是最高的。从独立学院多年的办学实际来看,一所学校无论规模大小,维持其教学、后勤和行政管理的运转,都需要一定量运行成本。规模低于6000人,办学经费仅能基本维持日常运转,办学效益不明显; 超过8000人,其生均办学成本增长很快。对于独立学院而言,办学层次比较单一,大部分仅限于培养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人才,没有举办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在校学生8000人左右比较适合。

每所独立学院的创办背景、办学实力不尽相同,因此,其办学定位应当体现多样性。科学定位是实现大学多样性的基本条件,对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办学定位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是学校长期发展和文化积淀的成果体现。独立学院定位既要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立足现实,彰显个性。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克服部分老牌高校“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体制机制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坚持内涵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关于促进公有民办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思考[J].大学(学术版),2012(9).

[2]李国年,马云珍,昊肖.完善独立学院管理机制: 宏观制度改革对策[J].教育与经济,2012(3).

[3]潘济华.论核心竞争力对独立学院发展定位的影响[J].广西教育,2012(9).

[4]刘振红,杨作东.论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J].教育与职业,2012,30(742).

[5]朱永东.当前我国大学定位问题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