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发展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时间:2022-01-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更好地对三门石窗进行整修和保护,数据显示30%的人愿意搬迁,56%的人在政府提供相应地基、津贴或住房的条件下愿意搬迁。这些文化遗产和大自然造就的自然遗产,构成了后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也为人类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展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_生态学校文化的构

六、传承文化:发展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三门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是浙江省文化遗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份之一。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三门先人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许多文化遗产体现了三门先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三门先人创造历史的结晶。2007年4月“三门石窗技艺”、“杨家板龙”、“高枧古亭抬阁”、“花桥龙灯”和“海游六兽”被命名为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三门石窗雕刻工艺始于南宋,成熟于明、清。简易镂凿的石窗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但雕琢精致、有着丰富人文内涵并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石窗,则发端和成熟于三门,堪称东南沿海“艺术石窗鼻祖”。然而,石窗这朵独特的艺术奇葩,经过历史的风雨正蒙受着难以挽回的损失,一些精雕细琢的图案在“文革”中被当作“四旧”遭毁坏。另外,现代水泥建筑的兴起,古建筑拆旧建新,铁木框、玻璃窗代替了石窗,石窗艺人几乎绝迹。为进一步保护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门石窗艺术,培育三门的文化品牌,我们课题组的师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三门石窗文化作了如下的梳理:

一、收集有关资料

1.收集资料

收集杂志上介绍的三门石窗文化的资料,历史典籍中的相关资料,有些学者的相关研究及有关的照片、图片、录像带等。根据指导老师建议还查找了一些书籍如《三门县志》、《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凝固之美——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历史文化品读》等有关资料,也曾走进三门信息网、三门图片网论坛,因详细介绍石窗文化的书籍几乎没有,网上资料又比较笼统,为此也关注其他的资料来源,如《三门新闻报》、《台州日报》等,从报上找到了一些琐碎的关于石窗的文化。这些还不够,于是决定到实地去考察一下。

2.实地考察

选定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石窗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如,海游镇丹峰村的上堂和小坑、沙柳镇龚家大院、横渡镇大横渡村、东屏村等。我们便在陈雅老师、林燕老师、陈大军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三门石窗集中居民点之一——沙柳镇。我们先到达孔家大院,那是一个古老的小四合院,大门木制,还有高门槛。开门进去,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上前与我们打招呼。他虽然年迈,但精神矍铄,十分健谈。得知我们此行的目的,便津津乐道起来:“我是看管的,这大概也有五六年了!我年轻的时候,沙柳石窗保存得还很好,几乎家家有石窗。可现在,高楼拔地而起,老房子拆了,石窗也濒临消失的境地。现在保存的石窗为数不多。”我们一边听一边欣赏“石窗图景”,有鸟兽、花草、虫鱼,最多的还是龙。我们华夏子孙都是龙的传人,对龙的崇拜自古就有。“前几天下了一场雨,空气很潮,我用布把二楼过道栏杆及房顶都遮盖起来,以免石窗被腐蚀。”问他为何愿意独守这石窗文化,他爽朗地一笑,“这可是咱们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咱们祖先辛勤劳动的智慧成果,不守住它,咱们的根啊,都要丢了。”老人的一番话,让我们颇为震惊,也油然升起丝丝敬佩之情。老人还说到政府部门出台过保护石窗的措施,可力度不大,普及不行,并未得到民众的重视,保护工作也未很好落实。

告别老人,我们继续寻找石窗的踪迹。来到一幢石头房前,高高的墙壁,掩闭的大门。二楼的窗户上有两个石窗。一个图形是龙,另一个好似绳子回环曲折地环绕,可具体是什么呢?林老师介绍说:“这是一根藤。”我们大家愈发疑惑,“据说,不论从一根藤的哪点开始,不重复地走一遍,最终都会回到起点。”听后大家跃跃欲试,结果正如老师所说,真是不得不赞叹我们祖先的智慧。

随后我们观察了许多石窗,有的图案美丽大方(图1),有的意味隽永(图2、3),也有的遭到毁坏(图4),显得有些破旧。其中,有一扇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它独立寄居在一块摇摇欲坠的砖墙上,四周是一片倒塌的房屋,一股冲动让我们马上拍摄下它(图5)。或许再过不久,它的命运就如同周围的房屋。

img18

图1

img19

图2

img20

图3

img21

图4

img22

图5

3.按同学各自的兴趣收集更详尽的资料

一组收集有关石窗文化发展演变历史的资料;一组收集石窗文化为什么用古材的资料;一组收集石窗文化内涵的有关资料;一组收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资料。

二、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1.问卷调查

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先进行了问卷调查。我们把自己制作的调查问卷分发下去,以便了解更多的居民对石窗文化的了解程度及认为应采取的措施。经过一天的努力,我们终于如期完成了问卷调查的任务(收回80份)。问卷分析如下页表所示。

以下表格是问卷分析的部分内容,从中可以发现在当地居民中对石窗历史基本了解的只及一半且在三门住了20年以上的中老年人占很大比例。当地居民对三门石窗不是非常熟悉,那么他们对于破坏历史遗迹又是如何看待呢?仅有23%的人强烈反对,当问及个人需要与老式石窗发生矛盾时,有58%的居民以自己需要为重,可见人们对三门石窗的历史价值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img23

为了更好地对三门石窗进行整修和保护,数据显示30%的人愿意搬迁,56%的人在政府提供相应地基、津贴或住房的条件下愿意搬迁。

通过分析本问卷,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1)居民对石窗了解程度偏低,对其所蕴含的价值不清楚,导致石窗没有得到很好的保存。

(2)政府对石窗宣传力度和投入保护措施不够到位,石窗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发扬。

2.归类总结

通过比较和归类,我们课题组的师生从三个方面对三门石窗文化作了总结。

(1)石窗的发展历程;

(2)石窗的艺术造型及内涵;

(3)石窗的保护与开发。

三、活动的意义

正所谓一分艰辛,一分收获,几个月的奔忙和辛劳,这个课题终于欣慰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意义重大。

1.传承文化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和大自然造就的自然遗产,构成了后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也为人类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些文化遗产是大自然造化和人类文明创造的精华,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们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的最高价值,对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战争,特别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却使这些宝贵遗产不断遭到破坏,甚至荡然无存。

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保护那些不可再生的、具有突出的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更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切体会到要不是这次关于石窗的探究性学习,我们还不知道三门有石窗这个宝贝。在此之前,我们不知道石窗的来源,石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种类,只在家乡一个破落的大院里看到过。重寻旧迹时,却惊奇地发现那里已建起一排排的新房,原来那个院子早已在几年前因新居规划而被拆除了,那轰然倒下的墙体里是不是有石窗的身影呢?印象最深的是一幅照片:一位白胡子的老人一手拿锥,一手拿锤,雕刻着未成型的石窗,眼神专注。难以想象,那些精妙的石窗是这样全凭手工制作出来的,所以,每一块石窗里都包含着工匠点点的汗水,滴滴的苦心。现在,制作石窗的工匠越来越少,这门手艺越来越难以传承下去,而蛇蟠岛更多是被冠名“风景名胜”而不是那个繁华的采石场了。透过三门石窗,我们将看到三门湾地域极具特色的灿烂历史文化,将看到三门湾人深沉博大的文化胸襟和刚柔相济的人文品行,将看到有着山魂海魄的三门湾人与石头一样刚强、与藤一样坚韧、与龙珠一样明亮而又与花草一样柔美的心灵。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我们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三门的历史、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高了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因了解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流程,也许能使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2.培养了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

这个课题给了我们很大的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了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了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了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了更优的学习环境。通过这个课题,我们学会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中,增强了思考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完美了人格。学会了关心身边的事,学会了设计问卷,学会了分析数据,学会了实地调查,学会了与陌生人交流、沟通,学会了写几千字的论文,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学会了很多很多。使我们的视野更宽、能力更强、信心更足,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这一切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这正是这个课题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