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

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生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职业教育的生源相应地减少。但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优势逐渐丧失。但是,在当前和将来相当长时期内,普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替代效应”还将持续存在,高等院校扩招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仍将产生持久的影响。这种改革,也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市场随之形成,并日趋成熟。随后,中等专业学校“调节性计划”所占比例不断扩大。

一、高等院校扩招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影响

“替代效应”是一个经济学术语。一种商品(服务)的名义价格变化后,将同时对商品(服务)的需求量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因该商品名义价格(服务)变化,而导致消费者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中,该商品与其它商品之间的替代,即产生“替代效应”;二是在名义收入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因该商品名义价格的变化,而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所购商品总量的变化,即产生“收入效应”。从某种程度来讲,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相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普通教育的优势更加突出,具有更大的市场吸引力,生源更多。在生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职业教育的生源相应地减少。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是相对明显的。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就业前景好,使得其成为“投资少、风险低、收效快”的教育形式,得到了社会的青睐。但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就业政策的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的优势逐渐丧失。另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开始实施高等院校扩招政策,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由此拉开序幕。高等院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我国“普高热”的持续升温,也给本已陷入招生困境的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使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萎缩。

为支持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放宽了中等职业教育招生限制,出台了包括面向农村贫困生、涉农专业学生免收学费的政策,最后将免收学费政策普及到所有农村学生,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总量才得以基本稳定。但是,在当前和将来相当长时期内,普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替代效应”还将持续存在,高等院校扩招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仍将产生持久的影响。

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市场混乱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教育是一种服务或劳务。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招生宣传推销自己的教育服务,通过招生完成教育服务的“销售”过程:中等职业学校提供教育服务(卖方),学生(或家长)购买这种教育服务(买方)。这种买卖行为是在招生市场完成的。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市场的形成

我国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取向目标相对应的。这种改革,也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市场随之形成,并日趋成熟。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招生、就业改革也是从农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始的。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我国的中等专业学校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领域中的某些部分完成了市场化的改革,学校的运行开始感到不适应。1988年4月,国家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农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农村青年不包分配班的若干规定》,支持招收初中毕业的农民子女入学,农业户口不变,毕业后回乡务农,以满足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是实行“双轨制”。中等专业学校所招收的学生,除了按传统的“统招统配”的国家任务计划招收学生外,还招收一定数量的定向生、委培生和自费生,这三类招生计划统称为“调节性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明确提出:“改变全部按国家统一计划招生的体制,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国家教委印发的《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1994)中,进一步要求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实行国家任务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相结合。随后,中等专业学校“调节性计划”所占比例不断扩大。到1997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的“调节性计划”学生数已占招生总数的70%。

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第二步,是“双轨合并”。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1996)提出:在“九五”期间,积极推动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公费生和自费生并轨,普遍实行学生缴费上学的制度。1997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联合印发了《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改革的意见》,将不同的生源,在学费、录取标准、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采取相同的政策,实行统一的招生计划、录取标准、缴费上学。这项改革从1998年开始,在三年内全部完成。改革的完成,标志着中等专业学校向市场体制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在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同时,技工学校的招生、就业制度也随之推进。但由于各类技工学校大多由行业部门(或企业部门)举办。其中,企业办学约占技工学校总数的50%左右,这些企业创办的技工学校,其招生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要服从于企业的实际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用工指标由劳动部门统一安排,技工学校也由劳动部门归口管理,其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就业都受劳动就业指标的限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企业自主权的扩大,劳动计划管理制度受到了巨大冲击,原有的全国统一的劳动就业指标管理也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技工学校的招生与就业也由传统的计划管理转向市场管理,技工学校的招生计划由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技工学校自行组织管理招生报名、考试、评卷及录取工作。

总之,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改革的不断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市场化机制逐渐形成,市场机制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强化。

(二)招生市场乱象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为争抢有限的生源,各中等职业学校使尽浑身解数,招生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种招生乱象也随之出现:(1)乱象之一:竞相聘请招生代理。根据课题组的访谈调查,几乎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在招生过程中,都有过聘请招生代理的经历,招生代理有的是初中班主任、校领导或者其家人,也有的是长期活跃于招生市场的中间人,学校按“招生代理”所招学生人数给予相应的报酬,并报销相应的招生费用。由于招生代理来源复杂、人员分散,难以对其进行统一培训、规范管理。招生代理为了多招生,不惜大做宣传,甚至做虚假宣传,骗取学生及其家长的信用,对学校形象造成负面影响。(2)乱象之二:提前录取入学。根据课题组的访谈调查,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争抢生源,在学生初中尚未毕业、中考尚未结束,就提前把录取通知书寄到了学生或家长手中,让人啼笑皆非;还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为避免所招学生被其它学校“抢”走,在初中毕业生中考结束时,立即开学,将学生录入学校,然后“关起学校大门”,实施封闭式教学。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学生及其家长的选择权,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成本,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乱象之三:互相诋毁。根据课题组对部分学生家庭的访谈调查,不少家长反映:不同学校相互说对方学校的坏话,都不知道该选择哪所学校就读,最后哪个学校都不想读了。一些招生人员在做学生(或学生家长)工作时,为了自身利益,不顾事实真相,对自己所招生的学校作失实夸大介绍,对其它学校则故意诋毁、贬低。还有的招生人员以“从招生代理费中拿出一部分,让利给学生家长”为条件,劝说家长预交学费(定金),这些互相诋毁的做法,一方面使学生及其家长无所适从,对职业教育失去信任,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也败坏了招生人员的群体形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整体形象。(4)乱象之四:乱设招生摊点。一些招生代理为了自身私利,在一些集镇路口、中学门口乱设摊点,挂着各式各样的招生广告标语。有的代理甚至同时替多所学校招生,包括各种收费档次的学校。这种乱设摊点,影响的不仅仅是某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形象,而是整个中等职业学校的形象,对整个中等职业学校的长远招生是不利的。

三、劳动力市场“人才高消费”的影响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比较高,但存在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就业稳定性不强。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只有少数与用人单位签订相应的劳动就业合同,就业相对稳定。大部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属于临时的雇佣关系,职业延续性较差;二是保障水平低。毕业生大多进入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工作,且多为没有签订正式劳务合同的临时合约关系,雇主为降低用人成本,往往不提供相应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风险;三是工资待遇不高和社会地位低。中等职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工作环境较差、工资待遇较低的基层工作,社会地位较低;四是专业对口性差。多数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甚至完全没有相关性,使得专业特长得不到充分施展。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中所遇到的各种尴尬,与劳动力市场“人才高消费”有很大的关系。“人才高消费”指企业过分按照学历选择人才的一种社会现象。“人才高消费”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学历人才往往拥有更丰富的知识、更强的劳动技能、更高的综合素质,因而可能为用人单位带来更多的财富、更快的发展;其次,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通过提升企业知识水平和人才队伍素质,借以提升企业档次和社会影响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因而对高学历人才有所青睐;再次,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内企业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大多是有条件的,其中员工学历水平可能是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也是多数企业倾向于“人才高消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才高消费”现象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影响较大:首先,“人才高消费”现象扭曲了人才评价的标准,学历文凭几乎成了衡量个人知识结构、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成为个人获得就业机会的“敲门砖”。受此影响,莘莘学子拼命提高学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因“读书入仕”观念的影响而不被重视,作为学历教育又因其定位较低而备受歧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陷入困境也就在所难免。其次,在高等院校扩招政策的拉动下,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人数与日俱增,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涌向劳动力市场。加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大量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涌入劳动力市场。致使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原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完全可以胜任的工作,用人单位却招聘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来承担。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要求中明文规定应聘者应具备大学专科、本科等学历,直接将不具备相应学历的中等职业学生拒之门外。可见,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非理性追求,使得广大初中毕业生不得不选择普通高中的道路,而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自然越来越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