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巧法解决儿童习作的困顿

巧法解决儿童习作的困顿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儿童习作可谓小学语文教学的“半边天”。要引导儿童发现可写之材,这就需要老师培养儿童的感受力,引导儿童用明眸洞察世界,以童真感知冷暖,从而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儿童留心生活的能力差异是很大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感受力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儿童的感受力,让儿童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钟 莉[1]

[摘 要] 众所周知,儿童习作可谓小学语文教学的“半边天”。但传统的习作教学偏重习作的表层技巧,长期在这样煞费苦心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下,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变得扭曲,本应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习作变成了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因此,摒弃滞后的传统习作教学方法,探寻激发儿童习作兴趣和释放儿童天性的习作方法成了当务之急。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本文从“发现可写之材”“激发表达之愿”“汇集习作之源”“保证习作之质”,从而“收获成功之乐”几个方面谈如何巧法解决儿童习作的困顿。

[关键词] 巧法;突破;传统;儿童习作;困顿

著名作家、哲学家周伯明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他说假如自己是语文老师,只让儿童大量阅读和大量写作,他认为“读”与“写”是语文最重要的两件事。于永正老先生也曾反复强调小学语文就是要让孩子“读好书,写好文”。众所周知,儿童习作可谓小学语文教学的“半边天”。但长期以来,习作教学一直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耗时多、收效微,学生害怕,老师头痛。究其原因,传统的习作教学偏重习作的表层技巧,如何构思选材,怎样谋篇布局,甚至什么样的开头吸引人,什么样的结尾余味悠远等无不穷极。长期在这样煞费苦心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下,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变得扭曲,本应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习作变成了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因此,摒弃滞后的传统习作教学方法,探寻激发儿童习作兴趣和释放儿童天性的习作方法成了当务之急。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本文从“发现可写之材”“激发表达之愿”“汇集习作之源”“保证习作之质”,从而“收获成功之乐”几个方面谈如何巧法解决儿童习作的困顿。

一、引导儿童做生活有心人,发现可写之材

钱理群先生曾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要让儿童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发现、积累写作素材,对写作素材进行甄别、筛选和组织。要引导儿童发现可写之材,这就需要老师培养儿童的感受力,引导儿童用明眸洞察世界,以童真感知冷暖,从而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儿童留心生活的能力差异是很大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感受力上。感受力,心理学上指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敏锐洞察、丰富感受、深刻体悟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对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人间冷暖、艺术作品、语言文字等生活细节的敏感程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儿童的感受力,让儿童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一)培养儿童感受情感美的能力

都说没有感动过的心灵是冰冷的。每个孩子,由于生活环境和认知的不同,对能激起情感波浪的事和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通常会让孩子们观看类似《感动中国》年度评选活动这样的视频,让孩子认识真正用信念撑起生命尊严的军人胡占凡,用孝心抚慰痴呆母亲的陈斌强,危急时刻用生命护卫学生的老师张丽莉,信守誓言的陈俊贵……一部分儿童很快被故事和场景所吸引,情不自禁地鼓掌致意,常常感动得泪流满面,然而一部分孩子却不以为然,甚至评头论足,嘲笑别人的穿着和相貌等。此时,我一般会不动声色,先请泪流满面的孩子谈谈令自己感动之处,生生互动交流感想,同伴的榜样和示范会对另一部分孩子有所触动;再指导孩子声情并茂地朗读颁奖词。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让文字将感天动地的人性美传递给这些孩子;接下来,我会让那些刚开始无动于衷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想法。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在这样强磁力的情感场里,这类孩子也会被感动。大爱让我们感动不已,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也会让我们内心温暖;最后,我会让儿童把这种感受情感美的能力迁移到生活中,到生活中去发现触动内心最柔软地方的人和事。比如:早上,一睁开眼,看到桌上丰盛的早餐,妈妈可能很早就起床了;上学路上,爷爷骑着电瓶车,怕我着凉,叮嘱我躲在他佝偻的背后;教室里,我的铅笔“啪”一声断了,同桌马上递来一支,要知道昨天我还将她的本子扔到了地上……每一个儿童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是不可复制的,只要老师引导得法,他们一定能洞察到生活中让人感动的真实的素材。

(二)培养儿童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鸟虫鱼对儿童来说司空见惯,那怎样让孩子感受这种自然美呢?我一般会进行专题观察课训练。比如,花草类,以三角梅为例。之所以选择三角梅是因为我每天从学校到家,几乎都能看到这种花,颜色丰富而艳丽,花期长,形状特别。后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它其实是赞比亚的国花,因为它生命力旺盛、易于种植,深受国人喜爱。那怎样才能培养儿童感受自然美的能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不易注意的景和物呢?首先,我会完成一段描写三角梅的“下水文”,让孩子们猜猜是什么花;接着,告知孩子们我为什么要写它,因为生活中老师留意了别人没有留意的美,查阅资料后,更是平添了几分喜爱,于是观察后写下习作与大家分享,其间要适当渗透观察顺序和方法;最后,用一周的时间让孩子仔细观察生活中一种常见的植物,查阅资料,记录下来,全班交流。

(三)培养儿童感受文字美的能力

在培养儿童感受文字美的能力上,我会精心选择一些文本材料指导孩子品读,提高孩子的鉴赏能力。对于低段儿童,我会选择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结构有特点的小诗或优美的句段,让孩子赏析、品读、仿写;对于中段儿童,我主要是通过挖掘教材资源培养儿童感受文字美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只有当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教学才能被学生喜欢。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小镇的早晨》一文描写了蚕乡小镇早晨的情景,反映了改革开放给小镇带来的勃勃生机。课文不长,但文质兼美,词语丰富,富有感情,教学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使学生领悟文字的美,从而浮现画面的美,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体验。另外,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结构上也很有特点,都是总分结构,引导孩子发现这种结构的好处,让人感觉清晰、有条理,学生也可以随即进行仿写练习。对于高段儿童,同样以教材为主,通过发现、赏析、品悟文章词句的美,感受文字的力量。北师大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绿色千岛湖》一文很多词句值得咀嚼。如“风光如画”“群山环绕”“岛屿众多”“人文古迹“名胜古迹”“闻名遐迩”“落荒而逃”的四字词语有二十多个;如“风景如画的黄山”“茂密的森林”“尾巴高翘的猴子”“优美富庶的地方”这样的词组有十来个;如“逆水而上、顺水而下”“浩瀚赛太湖、秀丽比西湖”“湖边群山环绕、湖面岛屿众多”“大的几十平方千米、小的两三平方千米”对仗整齐的词组有多处;“有常见的草鱼、鲤鱼、鲢鱼,也有珍贵的鳜鱼、鲑鱼等”“有开阔的水面,也有幽深曲折的湖湾”等结构相似的句子也不少。这些词句就像散落在文中的珍珠,优雅而不失节奏美。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其乐融融,写作方法也不知不觉渗透了。当然,课堂四十分钟是有限的,如何将这种感受文字美的能力迁移到课外呢?老师务必要适时地选择一些文段,让孩子去探寻,发现美,获得成就感。最后开展类似“好文推荐”的交流活动,让儿童将这种能力转化为一种习惯,终身受益。

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具有多种认知成分的心理活动是儿童最佳的学习方式。所以,老师除了要培养儿童感受情感美、自然美和文字美的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儿童感受生活美、意境美等各种能力。当然,还要鼓励孩子创新,主动探索,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如:“美”易发现,那“丑”呢?相信只要

老师得法就定能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孩子,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之美。

二、引导孩子口头表达,激发表达之愿

习作是一种书面语言,对儿童(其实成人也是如此)来说,掌握书面语言要比口语表达难很多。儿童怕习作,我们就降低难度,让孩子们口头表达出来即可。每接一个新班(哪怕是一年级),朝会课我都会看似无意地给孩子们讲述前一天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两件事,事情每天不一样,但要与情感美、自然美、生活美等有关。讲完后,我会让孩子们选择其中一件事谈谈感想,聊聊体会,孩子们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事件加个合适的题目。过一段时间,我开始尝试让孩子们在朝会课时上台讲讲身边发现的人和事。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发现能得到老师和小伙伴们的认可,大多孩子在口述前会打腹稿,甚至练习几次,展示的时候语言流畅,条清缕析,情真意切。试问,这样的训练离“乐写”还远吗?接下来,我会引导孩子们将这些题目写下来,以备日后选用。在口头表达的素材中,我整理了几篇有意思的素材:

素材一:

今天,我穿了一双耐克跑鞋。来到教室,我看见曹思怡穿了一双貌似丑陋的泡沫鞋,我对曹思怡说:“我的鞋子比你的漂亮多了。”谁知曹思怡不但不生气,还说下午放学后到后操场解决我们之间的事情。我好担心,以为曹思怡要打我,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去一趟,实在不行我就拼命跑回家,反正我穿着新鞋子肯定比他跑得快。

下午放学后,我来到后操场,原来曹思怡是要我跟他赛跑,如果我输了,我就要跟他的鞋子道歉,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比赛开始了,我没有想到的是曹思怡穿着那双丑陋的鞋子居然比我跑得快,我输了。我只好恭恭敬敬地给他的泡沫鞋道了歉,心里真不是滋味。

——《曹思怡的泡沫鞋》二年级 吕煜红

素材二:秋风吹过,枯叶飘落。我在回教室的路上发现了一片黄黄的树叶。好可怜的孩子,离开了大树妈妈的怀抱,我把它捡了起来。咦,放到哪里好呢?有了,放到自己的鞋垫底下。晚上睡觉前,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落叶,取下鞋垫,哎呀,叶子全碎了。还不如就让它在路边,是我伤害了它!

——《我伤害了它》三年级 董奡

素材三:

一天下午,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突然发现小区大门处立了一块“小区平面指示牌”,上面的赫然写着“一幢 1 ZHAUNG”,我又看见牌子的最上方写着“游泳池 YOU YONG CHI”,很显然汉字后面应该是汉语拼音,那“一幢”的“幢”的拼音应该是“ZHUANG”啊,怎么会是“ZHAUNG”呢?不细心的人是不会发现的,于是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跑回家,拿了照相机,对着那块牌子拍了照。

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了物管处,说明了来意,我正等着他们表扬我呢,可万万没想到,物管处的叔叔居然说:“这块牌子在这里五六年了,没有错!”我急了:“幢字的拼音中间的介母放错了位置,换一下就可以了。”物管叔叔却很“牛”地说:“幢的拼音是 DONG,不是ZHUANG,牌子上的字母是它的英文。”看来今天我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了,我只好悻悻地回到了家。

回到家后,我立刻查了字典,发现“幢”字有两个读音:zhuang和chuang,而“一幢楼”的“幢”字读音正好是“zhuang”,我心中激动不已。为了让我的理由更加充分,我打电话给英语老师“求救”,老师告诉我,“一幢楼”的英语应该是“a building”。

我拿着字典再次来到了物管处,再一次说明了来意。物管处的那位“牛“叔叔在“证据”面前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笑眯眯地对我说:“小朋友,谢谢你了,我们马上找工人调整。”呵呵,“牛”物管终于不“牛”了!

但是,这个错一直都没有改,物管真“牛”啊!谁说孩子不是哲人呢?这样充满慧心和情趣的表达,让儿童(特别是低段儿童)在新、奇、乐的练习中,既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在交流中分享了表达之趣,激发了表达之愿。

——《“牛”物管》五年级  陈思贝雅

三、引导孩子有效积累,汇集习作之源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积累语言的黄金时期。2011年版最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指出,要“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由于儿童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孩子对外界的接受能力毕竟有限,常常出现心中有感想,但是不知怎么描述的现象。这时,引导孩子进行语言积累就显得尤为重要,习作需要大量的“输入”。

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意增加孩子语言的储备量,引导孩子积累词语、古诗、儿歌、名人名言,每天速记。在诵读课上,让孩子精读散文、诗歌,丰富词汇,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篇如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耀眼的奇葩,它沉积了中华文化的精粹,以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不仅给我们以人文精神的陶冶,而且丰富了今天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从许多名篇佳作中,领会到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多少年来,唐诗宋词熏陶了无数佳人才子,令我们对古人的神思妙语叹为观止。但许多孩子对流芳千古的佳句美文,仅仅局限于读读、背背,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中的默写与填空,而不具体去领会、内化并运用,这种积累是无效的,是消极的。相反,如果我们的孩子习作时,能适时引用这些作品中的句子,将会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当然,适合儿童的课外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于是孩子就开始写作了。

四、引导孩子课内完成,保证习作之质

“课内习作”首次出现在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2001、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继续使用。课内写作就是在课堂这个单位时空内完成写作任务。孩子苦于习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别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没有给足写的时间,而是将写作延长至课外甚至家里,加重了学生和家长负担。也有老师习惯在休息日布置周记,学生在家里没有习作的环境和条件,大多敷衍了事,效果不好,更谈不上提高。

我在长期的习作教学中,一般要求一篇习作当堂完成或是当天完成,如果写日记,也是用一节语文课来完成。这种做法沿袭了二十多年,习作指导首先要做到“为孩子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习作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孩子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打腹稿。孩子所写之作就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真实的生活。如果写日记或周记,可以根据自己近段时间朝会课上口述的素材来完成。

五、引导孩子学会修改,收获成功之乐

“文章是改出来的”。2011年版最新课标“关于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三学段的习作目标中指出,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学生的习作写出来了,如何引导儿童(主要是中高段的儿童)愿意修改、善于修改非常重要。

首先,老师将习作大致分为三类:优秀之作、改进之作和“小灶”之作。

其次,教师约用15分钟时间,在投影仪上面向全体学生批改三类习作各一两本。修改要求精细,错别字用框圈出,病句用横线加问号标示,优美句段用波浪线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批注……修改后,老师别忘了在标题处注明文章属于三类习作中的哪一类,并说明自己的修改意图。

再次,全班随机阅读并修改小伙伴的习作,修改后,要当面与小伙伴交换意见。做到一个孩子阅读至少三本习作,尽量让每个孩子的作品更多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然后,老师要全面查阅修改情况,对做得好的孩子进行表扬,用投影仪展示他们的批改成果,还可以让他们讲讲自己修改的理由和想法。

最后,孩子修改自己的习作,重新誊写,老师再全班批阅,“小灶”之作需要老师进一步辅导。当然,不要忘记引导孩子整理优秀作品,录入电脑,学期末装订成习作集,便于保存和更多人阅读。

儿童参与批改,在长期的改、看、听、谈和思中不知不觉地积累了一些小思想、小知识和小技巧,为今后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孩子们的童年是梦幻的。当孩子们愿意把自己的生活说出来写下来时,不论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可笑,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孩子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孩子的认识水平。为了让儿童把绚丽多姿的生活描绘成五彩缤纷的作文,为了让儿童把习作当作生活的享受,老师不仅要遵循习作规律,尊重孩子个体,还儿童本真,还要在教学中用“巧法”解决儿童习作的困顿,用“巧法”激发儿童习作的兴趣和灵感。

参考文献

[ 1 ] 王树华.培养感受力:儿童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J].语文教学通讯,2015(23).

【注释】

[1]【作者简介】钟莉,女,大学本科,小学高级教师,成都市新津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语文教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