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总共要经历三个层面: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

(一)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全面

社会主义价值观包括三层面的内涵,包括社会、国家、个人层面,是分层次、分等级的。而大学生在认同过程中,往往是先对浅层的利益进行认同,然后才发展到更深层次的认同,所以,大学生对价值观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存在一定的狭隘性。

另外,价值认同包括个人认同与社会认同,两个方面互相制约、相互影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各种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出现多元化现象。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加强,个人利益至上、金钱至上等一些有失偏颇的价值观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社会认同产生冲突。而由于就业压力、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大学生在追求物质利益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很容易放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高层次理想和对整个社会的共同理想的追求,这就导致大学生认知具有局限性。[10]

(二)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有差异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总共要经历三个层面: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条件,而后者的机制是前者的结果,这是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于是动态的导致了大学生认同层面的差异。刚开始大学生对价值观只是初步了解,并未深入,是认知认同;之后,大学生通过素质教育、文化宣传或者其他手段对其产生了情感上的赞同与认可,这时候大学生的认知已经不是停留在认知认同阶段,价值认同上升到情感认同;所有的认知和情感都必须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深刻的认知和情感认同,还必须能够付诸行动,这便是行为认同。因而,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所处阶段不同,认同程度也不同。

另外,大学生很轻易地接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例如,诚信问题,作为大学生人生追求理想层面的道德修养,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所以比较容易产生情感认同。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由于比较抽象,其认同程度就可能没有个人层面的价值高。

(三)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深刻

价值认同从某种层面来说是一种目标,一种人类追求的理想。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不深刻,会导致行为认同与情感认同脱节,即便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清楚的认识、深刻的把握,也并不一定能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认同,并转化为外化的自觉行动,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因而,当高校大学生对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仅限于认知、情感程度的时候,并不能运用于实际,也就是为进化为行为认同,则产生了价值认同的现实问题。[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