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体现课程理念

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体现课程理念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简短的内容介绍和学习目标交代之后,教师将同学分为了六个小组,并给出了明确的任务:第一、二组研究金属的氧化物,第三、四组研究铁的氢氧化物,第五、六组研究氢氧化铝。可见这样的教和学的行为,连基本的任务都未完成。纵观这些课堂现象,纵观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我们看到新办法不少,新形式很多,但教学的实际效益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高,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大量存在,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我们以下述课堂情景为例来进行讨论。这是一节高一化学课堂的活动片段:

课堂上,正在进行《硫酸》的教学,教师先在黑板上写出“二、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的标题,下面是随后的一段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对话:

教师:为了证明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我们来做一个探究实验。我问一下,硫酸铜晶体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齐声回答)蓝色。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齐声回答)含有结晶水

教师:如果失去结晶水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齐声回答)变白。

教师:我要把浓硫酸滴到上面,你看能不能变白,那能说明什么?请大家注意观察。

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先取硫酸铜晶体放到试管中,再将浓硫酸缓慢滴入,硫酸铜晶体表面变白)

教师:浓硫酸滴到五水硫酸铜晶体上,它变白了,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同学们齐声回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和脱水性。

教师:(板书)……

这一教学活动就这样结束了,课程顺利地进入了下一环节。

随后的访谈得知,教师深知探究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知道探究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受“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观念的影响,这位教师才大胆地将课本的“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的实验换为了上述探究实验。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讨论:一是教师具备了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理念,但教学行为的结果只是完成了一个验证性实验。原因是教师把一个本来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用琐碎的语言分解成了几个小问题,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中,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二是教师一直用一问齐答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这表面上看来课堂很活跃,其实参与者往往只是少数几位同学。面对浅显的问题,他们顺着教师的语流随声应答,老师就这样在与几个同学的浅层次交流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表面繁荣的“泡沫”课堂活动,其效果可想而知。

又如,下面是某教师进行高一化学《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教学的活动设计和实施过程:

教学的任务是金属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两个内容,教科书安排了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镁与盐酸的反应,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形成及氢氧化亚铁的氧化,氢氧化铝的形成,氢氧化铝与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四个实验及相关内容的学习。

在简短的内容介绍和学习目标交代之后,教师将同学分为了六个小组,并给出了明确的任务:第一、二组研究金属的氧化物,第三、四组研究铁的氢氧化物,第五、六组研究氢氧化铝。于是各组按照课本的要求以及教师事先印好并发至每一位同学的工作单开始了实验。

十几分钟后,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了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及结论,教师结合实验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讲解,之后,这一内容的学习结束了。

课后访谈中,教师阐释了这样安排的缘由:这一课时内容较多,实验也多,本想让同学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但时间不够。根据合作学习的先进理念,让同学们分组进行不同的实验,再汇报交流,全班共享,既让每位同学动手进行了实验,又没有耗费太多的时间,教学任务也顺利地进行完了。在教师看来,这似乎成为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矛盾的有效方法。

这是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的分组实验吗?这节课真正完成其教学任务了吗?对于教科书安排的四个实验,所有同学只完成了一个,特别对于氢氧化亚铁的形成和在空气中的转化过程,这是重要的具有多种教学价值的教学素材,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化学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这一课堂上,多数同学都没有观察到,甚至连实验的仪器都没有看到,只是听听他组同学的描述,就等于完成了实验。这不等同于多年来我们一直批判的“讲实验”吗?所不同的是学生确实动手进行了实验,但只是几个中的一个,其他实验都是听同学讲来的,对实验的操作过程、现象、道理都没有亲历,这怎么能实现教学的目标呢?可见这样的教和学的行为,连基本的任务都未完成。

纵观这些课堂现象,纵观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我们看到新办法不少,新形式很多,但教学的实际效益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高,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大量存在,理念难以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