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和分析

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和分析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温州市公益文化事业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除了永嘉,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与总人口数比例几乎为零。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更为薄弱。公益性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严重短缺,公益性文化服务产品总量不足,需求与供给脱节,农村的文化活动形式陈旧,对群众缺乏吸引力,一些封建落后观念活动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
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和分析_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

一、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调查和分析

(一)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温州市政府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为发展文化事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先后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省级东海明珠、市级金海岸文化明珠乡镇162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分中心179个,初步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8.50%和98.38%。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也日臻完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角度来看,投入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固定资产投资近1.2亿,约占整个社会投资的0.3%,比全省0.4%均值要低;“十一五”我们的财政文化事业费支出也只有9.62亿元,整个文化事业费只占有全市1093亿的财政预算总支出的0.88%,而且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只有23.52元,远远低于34.84元的省平均值。我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内公共文化建设先进的省市相比,如大连、苏州、深圳、东莞、厦门等地,有较大差距;而且与省内兄弟市相比,据省文化厅公布的2010年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数据显示,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项指标,无论经费、设施,还是人员,均处于倒数的位置,尤其是人均文化事业费更是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值。

表1 2010年温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估主要数据

img4

根据《2010年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数据》和相关调查统计资料编制

由此可见,温州市基层和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均等化程度不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有限,其整体发展水平仍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必须尽快予以改进。

(二)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温州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后,均等化程度低的原因很多,主要表现在立法滞后支撑乏力、长期投入不足、发展不均衡、体制制约、人才短缺以及供求矛盾突出等几个方面:

1.缺乏刚性法规支撑

近几年,国家、省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但由于立法滞后,各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刚性的法规政策支撑,特别的乡镇、社区(村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没有明确的均等化指标;城乡新区建设中,没有文化建设规划和文化配套设施;社会力量兴建文化没有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这些现象不但使各级政府文化建设的责任难以到位,而且还造成人们对公共文化建设和投入的观念淡薄,给文化事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温州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2.总体投入长期不足

温州市公共文化发展起点低、基础差、欠账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各种投入偏少。从财政投入看,如“十一五”期间,全市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偏低,人均文化事业费还不到全省的均值的三分之二。各县(市、区)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百分比明显偏低,不但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费绝对投入不足,就连发达地区的文化事业费相对投入也不足。根据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鹿城区占0.6%、龙湾区占0.51%、瑞安市占0.57%(省平均值为1.55%)。财政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文化基础设施匮乏,基层文化单位缺乏正常运行的经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弱化,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另外,社会力量支持文化建设的渠道不畅通。目前温州市公益文化事业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除了永嘉,社会各界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经费与总人口数比例几乎为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宣传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普遍的社会共识;缺乏有吸引力的荣誉制度,捐助人得不到应有的表彰;税前列支的优惠政策程序繁琐,税务部门和捐助企业的积极性都不高,使得有关政策在实际捐助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这无疑妨碍了全社会的文化共建共享。

3.发展不均差距明显

一是区域差异。温州虽然经济较为发达,但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差异很大,所以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也很不一致,尤其是城乡差异更为明显。近几年,城市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加上专业文化团体、大型文化娱乐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大都集中在城市,城市的文化资源相对丰富,使城镇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较好的保障。另一方面,农村文化资源因缺乏集聚效应相对匮乏,文化活动场馆建设相对不足,文化消费水平普遍低下。比如,全市2百来万平方米的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其中在不到总人口四分之一(170.20万)的城镇,就占了一半以上(1205320平方米),而在人口占四分之三以上5407个乡村,却只有3千来个文化室,而且大部分有名无实,服务能力有限。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更为薄弱。公益性文化服务场所和设施严重短缺,公益性文化服务产品总量不足,需求与供给脱节,农村的文化活动形式陈旧,对群众缺乏吸引力,一些封建落后观念活动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二是群体差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新”市民。温州市现有300多万外来民工,由于缺乏身份归属感,在城市中处于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双重边缘化困境,更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等影响,很少去享受或者是享受不到应该享受的文化服务。因为与城市原住民不同,城市原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对于他们而言,是有点陌生的,由于生存压力和自身文化素质的约束,他们不懂得主动去运用城市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不知道如何享受公益性文化服务这项基本文化权益。而城市的文化设施也很少或主动为这些新市民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从而降低了其社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可获得性,使其应有的文化权益旁落,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4.机制不顺效益不高

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存在权责分家、职能交叉混乱等弊端,制约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以图书馆为例,总分馆制是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盘活用人机制、强化专业管理有效途径,然而,由于体制原因,无法在物权和用人制度上有突破,结果不能普遍推广。而文化站由于其职能与图书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交叉、定位混乱,工作重心不突出,加上多头管理,效率普遍不高。另外,缺乏具有约束力、有激励作用的用人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约了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和水平的提高。

5.基层短板人才缺乏

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温州一些基层文化事业从业人员比例好像不是很低,但实际情况是:基层文化专业队伍缺编少人、专干不专是文化体系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从文化员编制情况看,当前我市文化员有788人,其中90%以上属兼职,专业人员不到200,大部分文化员负责计划生育、综治或乡镇其他工作。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缺乏文化专长,无力胜任组织、协调、辅导基层农村文化活动。乡镇级文化员尚且如此,村级文化人才更是短缺,甚至连村级1名文化管理员都难以保证。

6.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但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和模式还不完善,政府提供队伍公共文化产品和能力也很有限,而且提供的服务的往往是主观意愿出发,分不清群众的最基本文化需求是什么,政府的责任在哪里,哪些该管,哪些要放,大包大揽,还是因势利导?结果是人家要的没有,不要的一大堆,“文化下乡”也流于形式,送给农村的图书、电影等用品设施成了摆设,许多文化活动形式内容单一,缺乏创意,组织辅导乏力,一刀切的服务方式难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