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与理科班

我与理科班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个理科班,正是该学院最先开设的班级,严格来说,应该叫数理科学班。MCM即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一届,允许中国学生参加。在2010MCM中,理科班共有四组参加,3组一等奖,1组二等奖,收获颇丰。至此,我已初步学会了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理现象,用数学物理手段加以分析,而这必然离不开在理科班半年的学习。最后,我不得不提的是理科班的讨论班活动。

其实,这里有的并非仅仅是雄厚的师资、活跃的学术氛围,同样也有丰富精彩的文体活动和温馨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受世界,感悟人生着实是件奇妙的事。

——2008级数理科学方向罗涛

来这里整整一年了,理科班与原来我所在的数学系确实是有很多不同的。可能很多人对理科班还不了解,一些原先的同学也总会问起我为什么要去理科班、它有何特别之处。以下我结合自己情况谈谈这一年来我在理科班的收获与体会。

我当初去理科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那里仍然可以学数学。这也是我最初选择交大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了解我的人知道我非数学系不去,这几乎是我高考择校的第一原则。后来得到交大预录取,去了数学系。此后一年里,多少有些遗憾,因为凭自己的高考分数,原本足以去更好的数学系的,然而错过就错过了,没什么好后悔的。终于,理科班招生了,当我了解了它的师资、培养方案之后激动不已,甚至感觉这简直就是为了弥补我的遗憾而设立的。我知道我必须也必将进入这个集体(“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很喜欢Hilbert的这句话,故此化用其意),于是连续通宵狂补了高年级的数学和一些物理(毕竟当初这不是我的专业)。后来发现,无论考试还是面试,都只要一年级的数学和物理就够了。不过那段时间拼命地学习与复习也确实使我受益不少,那一两周的疯狂现在已无法形容,后来即使期末复习时也再不会像当初那样疯狂了,毕竟是伤身体的(确实如此,只能用疯狂来形容了,只因太过珍惜这个机会)。再重申一遍,一切的原因都只源于对数学的喜爱,而在理科班,你能遇到最好的华人数学家。

理科班的课程安排紧凑,往往比普通的数学系、物理系要更早的修习一些专业课,这样才能更早接触科研,第四年也有更多时间做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这一点上,也很符合我的想法。我本身就尝试着更早接触深入的学术领域,现在整体课程节奏加快了,正合我意。随之而来的,是物理课的增加,这现在也是我的专业之一了。将来想做数学,这是毋庸置疑的,大概是从小学时候开始就有的想法。但是谈到物理,只是有点兴趣。至少高中以前,一直对应用数学和物理没有太多好感,原因很简单,认为他们的论证不严格。基本上到了交大数学系,也了解了一些现代数学的情况后,才开始认可了应用数学。可以说,此前我的眼里只有纯数学,感觉上只有纯数学家才算数学家。这明显是错误的,大错特错!若非数学和其他学科(尤其物理)的交叉,又如何能给数学提供如此多的课题。没有如此丰富的物质世界,数学也定不会如此美丽,或者至少数学的发展要晚上几十、数百年。现代科学对于基础学科的需求,祖国建设对于交叉学科人才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致远学院。而这个理科班,正是该学院最先开设的班级,严格来说,应该叫数理科学班。

对于理科班的学生,要兼修数学和物理,也同时学一些生物和其他现代科学。多学科的背景对于将来做研究很有帮助。这一点我已深刻体会到了。从二年级开始,会有一门专业研讨课,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大二第一学期,我的课题是Feigenbaum常数研究,其中既做了物理实验,又有了理论推导,同时给出了数值模拟,很好地达到了数理交融,这也应该是理科班建立之初的目的之一,同时是应用数学工作者从理论跨向应用的第一步,也是一大步。虽然我还是对物理没太多感觉(并非没有兴趣,而是很多情况下缺乏物理直感),常常只是将其抽象成一堆数学而已,但至此也渐渐接受了应用数学。在这里的一年里,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学科转型。

或许有同学看到我获MCM一等奖羡慕不已。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地方,花些心思做,他们也能做好。MCM即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一届,允许中国学生参加。在2010MCM中,理科班共有四组参加,3组一等奖,1组二等奖,收获颇丰。有意思的是,我们寝室三个人各自找人组队,分成3组,结果恰好都是一等奖,这是一种缘分,就像我一直认为做数学是靠缘分的(这或许就像是人们常喜欢说的灵感)。下够了工夫,功德圆满了,缘分自然会到。对于我自己或者我们组,赛前基本没做针对性的复习或者准备。只是我平时有一些积累,了解一些模型和各种比较基本的数学,这在数模竞赛中也确实有所体现。至于模型建立,刚拿到题目的时候,我就有了很好的感觉,想到一个主要的模型框架。虽然后来经过商讨又不断有新的想法和其他模型,但最终基本没有采用,还是用了最初我和另一同学提出的两个模型及其衍生品。事实上,最后我们给了四个模型——两个基本模型,两个改进版的。至此,我已初步学会了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理现象,用数学物理手段加以分析,而这必然离不开在理科班半年的学习(MCM是在寒假期间进行的,到那时恰巧半年)。如果硬要说数模竞赛有什么重要的地方,我想强调的是,一定要在机理分析上做足文章,下足工夫,而不是整一些花哨的图表或者繁复的程序。切忌本末倒置!当然,实际的数值检验和精美的图表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一点,也应该是做学问的原则之一,理论严实一些往往要好过纯粹的花哨结果。

最后,我不得不提的是理科班的讨论班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学生自己的讨论班,现在分为两个,学术讨论班和科普讨论班。前者注重学术的研究,引领同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后者则有强烈的科普气息,旨在激发同学的想象力(这一点比知识更重要),也启发科研的兴趣。现今这两个讨论班已步入正轨,主题包罗万象,完全由同学自己讲解、共同讨论。事实上,关于这个想法,我早在数学系的时候就在班级中开展过,但最终竟然慢慢演变为习题课,终于没能再持续举办下去。而在这里,却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热烈的反响。这种兴趣的培养对于大家都是有益的,而对于我,也因此感到欣慰。

从我自身的一些转变和为理科班做的一些事情来说,这里确实有很多吸引我的因素。无论是强大的师资,合理的课程设置,还是融洽又充满竞争气息的学习氛围,都足以证明了我选择理科班的正确性。至于以后的发展,我和很多人同样期望理科班中会走出一批大师,或者至少是某些方面的领军者。我相信必会如此,君可拭目以待。

我原先的专业是数学,这与一直以来的兴趣相合。后来选择理科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仍然可以学数学,而且可以跟着大师学(正如阿贝尔语:直接向大师而不是他们的学生学习)。但是其实,这里有的并非仅仅是雄厚的师资、活跃的学术氛围,同样也有丰富精彩的文体活动和温馨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下感受世界,感悟人生着实是件奇妙的事。

罗涛,男,2008级数理科学方向,现攻读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曾获得校级B等奖学金两次,兴才专项奖学金一次,校级三好学生,201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eritorious Winners(国际一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