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加爵事件的背后

马加爵事件的背后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马加爵性格中“深藏不露”的特点背后,凝聚着这种“社会心态的孤独、冷漠”,他缺乏社会对他成长需要的关心、热忱和温暖。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马加爵事件”中不可思议的东西很多,值得学校教育和社会反思的东西也很多很多。

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最后以马加爵被判死刑而告一段落,然而马加爵为什么杀人?我们的学校和社会从“马加爵杀人案”中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还没有足够充分的回答,似乎还是个“谜”。一位网友说得好:“马加爵事件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悲哀、教育的悲哀、学校的悲哀、被害者及其家属的悲哀,当然也是他本人最大的悲哀。此案的审判没有大快人心,只让人万分痛心!悲剧千万别重演!”因此,通过对马加爵事件原因的分析,如果能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有所启发,将是最大的价值。

(一)马加爵为什么要杀人?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没有一条像样的“理由”。

“他们说我打牌时作弊”了,受歧视了,所以杀人了。这是“理由”吗?若这一“理由”能成为一个“理由”的话,那么,“杀人案”将要成千上万倍地增长。为什么?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这类“他们说我打牌时作弊”属于“言语不慎”之类的玩笑话实在是太多了,实在是最为普通不过,实在是“防不胜防”,将其作为“杀人原因”来分析实是匪夷所思。一些媒体这样“惊呼”:“世界上居然有如此荒唐而进行的谋杀!”

此外,因为马加爵是从农村来的,生活贫穷,是“弱势群体”,是“不成功者”,受歧视,受不了了,所以杀人了。这个“理由”同样荒唐。从农村来的、生活贫穷的大学生并不是一个两个,这能成为杀人的“理由”吗?更何况,就马加爵本人来说,生活只能说相对“穷”了一点,对于他的同龄人来说,他简直可以说是一名“成功者”,若是从他个人的成长历程的分析看,他亦不能算是在真正意义的“逆境”中长大的。

所以,从迄今为止的对马加爵杀人的“理由”(或“动机”)的分析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或“动机”)。“马加爵杀人案”的不可思议性、怪异性、荒诞性用犯罪心理学的“犯罪人动机理论”都解释不通。

(二)要从更深的社会心理层次和国民心态层面上去解释“马加爵杀人案”。

1.“马加爵杀人案”凸显了在我们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珍惜人生的价值,不重视生命的意义。

马加爵这样对他的姐姐说:“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不明白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100年后,早死迟死都是一样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老是钻牛角尖,自己跟自己过不去,想这个问题想不通。”在他看来,既然早死迟死都一样,那么,身边的人早死晚死又有什么差别?马加爵对人的生存权就是持这样的认识,对人的生命意义就是这样“钻牛角尖”,当他与别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他就这样轻易地置人于死地。

2.“马加爵杀人案”凸显了以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特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破坏性”和“杀伤力”。

在马加爵性格中“深藏不露”的特点背后,凝聚着这种“社会心态的孤独、冷漠”,他缺乏社会对他成长需要的关心、热忱和温暖。他的母亲李凤英说:“他唯一的兴趣就是一个人孤独地坐着,他很少出去玩,通常和我在一起。”对社会的孤独、冷漠,对学校的孤独、冷漠,对同学的孤独、冷漠,因而在极度压抑的情绪冲动支配下,就变得极度无情、极度残忍,精心设计了杀人计划,极其残忍地杀害了四个同学。

——摘编自中华网:“马加爵杀人案”的社会心理层面参考性分析。

从社会性发展角度看,这种社会性的冷漠和对人生价值观的消极看法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社会的病理发展;另一方面,也与处于这个社会中的学校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辅导的不够重视,是一个非常大的弊病。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马加爵事件”中不可思议的东西很多,值得学校教育和社会反思的东西也很多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