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现代语文教学法代表著作

中国现代语文教学法代表著作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经农的《对于初中国文课程的讨论》较全面地谈到对语文教学各个问题的看法。孟宪承的《初中国文之教学》,对国文教学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作了分析。当时人们的看法,多认为国文教学失败的原因一是教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教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想。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由于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教科书争相出版,促进了语文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在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学校里,开设了语文教学法课程,更促使语文教学法著作相继问世。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

(1)《中学国文教学概要》,王森然著,商务印书馆发行,1927年。

(2)《中学国文教学论丛》,光华大学教育系国文系编,商务印书馆,1927年9月初版。

(3)《师范国文述教》,张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1927年1月初版。

(4)《初中国文实验教学法》,权伯华编,中华书局印行,1932年9月出版。

(5)《中学国文教学问题》,胡怀琛著,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年3月初版。

(6)《国语读法教学原论》,袁哲编著,商务印书馆发行,1936年10月初版。

(7)《中学国文教学法》,阮真著,正中书局出版,1936年。

一、《中学国文教学概要》

著者王森然,生于1893年,河北省定县人,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毕业。1922年至1926年,在保定第二女子师范、直隶第六师范、陕北榆林中学、北京文化大学、北京四存中学等校任国文教员;在济南第一师范国文专修科任“中学国文教学法”教师;在绥远五族学院任教务主任兼授文学概论、中国近百年史,同时担任绥远第一师范、第一中学国文教员。

1927年,编写《中学国文教学概要》。1937年至1946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教授。1946年至1950年,在华北学院任艺术系主任。

1951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1983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984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1岁。

王森然先生主要著作有《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近百年名人史》《颜习斋学说》《山水诀》等。

先生早年受到民主主义进步思想影响,参加过“五四”运动,结识蔡元培、李大钊、鲁迅、邓中夏等,参加传播新文化运动。他曾是刘志丹同志的老师。他从二三十年代起就从事艺术教育和国画创作,与艺术大师齐白石、徐悲鸿等一道,致力于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

先生博学多才,在几个学术领域里都有极深造诣,是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国画家。

王森然先生有六年中学国文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他深感教学方法必须适合学校的实际,不能单靠几个高唱新理论的人贸然地来指导实际的方法。因此他根据实际的情形,进行客观的研究,解答中学国文教学上重要的问题。在《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这本书里,一部分是采取各家的意见,一部分是著者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全书共分“绪论”“目的与课程”“教材与材料”“教学与方法”“作文与试验”“结论”等六篇。这是一本比较完整的国文教学法教材。王森然在济南一师国文专修科授中学国文教学法,就用这本书作为讲义。梁启超先生阅过这部书稿,为之写序,肯定王先生所积之经验与心得皆甚富,嘉许他“用意之善,用力之劬”。后人阮真评价这部书“兼收并蓄,搜集宏富”。这部教学法教材,确实有以下几方面值得肯定:①对新学制国文课程纲要进行详尽说明,使在职的国文老师和将要就职的师范学生能够深入领会纲要要求,利于贯彻实行。②用测验的方法分析中学生情况,按学生情况编选出国文教材篇目,并说明其编排体例。这样的选材,更符合学生实际。③对教学方法作新解释,着重研究学生的学习之法。王先生认为,教学法就是教学生去如何学,并不是先生预备去如何教。方法是否适当,在拟定的时候要从三方面去考虑:能否养成学者自学的习惯?能否引起学者求知的动机?能否给予学者自学的工具?对教学法的这种解释,是对以前和当时惯用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有力冲击。④为讲读教学、作文教学拟定了教学程序。讲读教学的程序是指教学方法的程序,作文教学的程序是指教学内容的程序。譬如讲读教学中的精读教学程序共有六步:一预习,二指示(相当于课前提示),三讨论,四结束,包括读后对内容和写作方法的整理,五应用,六欣赏(专指文艺作品)。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程序化,是使语文教学走上科学化道路的重要起步。当然,这部著作仍嫌经验总结较多,理论分析较少;内容的编排上多而嫌杂,系统性不够;有的问题(如成绩的测验)多处讲述,有重复之感。不过,瑕不掩瑜,它还是一部内容丰富,观点有所创新的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著作。

二、《中学国文教学论丛》

书中收进了上海光华大学教育系和国文系的朱经农、孟宪承、钱基博、何仲英、吕思勉等五位先生的11篇论文。这些论文,曾分别刊载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教育与人生》等刊物上,是“近年来对中学国文教学问题讨论的一点暂时的结果”。

朱经农的《对于初中国文课程的讨论》较全面地谈到对语文教学各个问题的看法。在阅读教学方面,他赞成胡适先生的用看书代替“讲读”的意见,说:“我们如果希望学生对于国文一门有一点确实的心得,除非把‘被动的听讲’改为‘自动的阅读’不可。中学学生如果自己不去看书,全靠每天在讲堂上听先生讲解几句古文,那是没有什么大进步的。不过教员对于学生看书,须加以积极指导,万不可专取放任主义。”在作文教学方面,他主张初中学生应多作实用的文字,说“张东荪先生说:‘于初级中学,国文教授不宜为文学而应为文章的’,周予同先生认为‘现代应用文字……琐屑质直,不能选作模范文;但为应付社会的需用起见,初级中学毕业生似乎不能不晓得一点。’我对张、周两位先生的主张,很表同意。我所谓‘实用的文字’,范围甚广。譬如学写各种函牍,作新闻专访稿,办学生杂志,编辑学校日刊或周刊等等,都可以练习实用的文字”。朱氏的这些主张,代表了在这场讨论中的改革者的意见。

孟宪承的《初中国文之教学》,对国文教学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作了分析。当时人们的看法,多认为国文教学失败的原因一是教师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教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想。孟氏对兴趣说、启发说作了历史的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不能引起兴趣,不能启发思想,这还不是果而是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他说:“现代教学的精神,根本上是要生徒活动,生徒自学。好的学问不能由教师代学,正如好的肴馔不能由他人代吃。……向来国文课,只有教师的活动,没有学生的活动,只有教师的教授,没有学生的学习,这实是国文教学的失败的总原因。能引起学生的活动,指导和督促学生的学习,一定不患不能诱发兴趣与理解的。”孟氏的这个见解是深刻的,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

钱基博的几篇文章,最能代表他的观点的是《三年师范讲习科国文教学纲要》。按当时《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规定,初、高中的语文课的名称都改为“国语”,钱氏意见与此不同,他认为“普通国文教学之最终目的,在能通解文字,能用文字发表,而非以语言为止境。易言之,即在能条次不紊之语以成文也”。因此这一科应该定名为“国文”。他为师范讲习科国文教学定下的宗旨是:“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以进而解悟文学教学法,兼涵养文学之兴趣。”

何仲英的文章,涉及口语训练、读书和中学生学习国文的种种方法。其中《高中读书问题》,对当时中学生的读书情况及应该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等,分析得较为深刻。他分析中学生读书情况:“有的专看新书报刊杂志,有的专尚词章,看《文心雕龙》及《南北朝评注读本》,有的竟下死工夫,叫学生看起《十三注疏》《段氏说文》来,有的规定精读唐宋元明清近代古文四十篇,唐宋诗四十首,汉书选录二十篇,楚辞选录十篇,及史记精华录。左传精华录,论语等;略读水浒传,大学,中庸,诗经节本,国语国策节本,礼记节本等,此外有的讲古宗派,有的讲文学源流,有的讲群经大意,讲目录学,……而学生所看的书,也光怪陆离,极洋洋之大观。”他认为,这样读书,漫无标准,各行其是,流弊极多,对青年学生反而有害。他推荐梁任公先生替清华学生拟的“真正的最低限度书目”,说这个书目,“比较起来,倒很适合于中学生的时间与能力,却可说是一部中学生的必读丛书”。

吕思勉的文章《国文教学祛蔽》,列举了国文教学的六蔽,即,偏重文言白话之蔽;讲俗陋文法之蔽;并旧文学与国文为一谈之蔽;误国文为国故之蔽;偏重理论之蔽;不重自习之蔽。提出了实行“自行读书之法”的主张。

文中所指的六蔽,关系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意见多数是中肯的,其中“讲俗陋文法之蔽”,尚可商榷。

《中学国文教学论丛》里所收集的文章,探讨了中学国文教学上的各种问题,各抒己见,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语文教学研究的热烈气氛。

三、《中学国文述教》

1925年张震南、王范矩、范耕研、李荃等编著了一本《中学国文述教》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可视为当时一线教师研究国文教学的经验总结,而且有极高的价值。张氏等人生卒年不详。张震南,字煦侯,笔名张须,江苏淮安人,著名史学家、汉语言文学家、修辞学专家、诗人,他一生耕耘不辍,总计给后人留下近三百万言精神财富。其著述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与教学相关的,即文史方面的内容,如《国史通略》《通志总序笺》《中等学校应用文》《中学国文述教》《师范国文述教》等;二是与家乡有关的,即志书类,如《淮阴风土记》《王家营志》等;三是文学创作,即散文诗词之类,如《秋怀室杂文》《秋怀室诗草》《补蹉跎诗词钞》《鸣盛集》等。先后执教江苏省立第六师范、省立扬州中学,主讲国文、历史,1948年起又先后任教于徐州江苏学院、上海震旦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王范矩,字绳之;范冠东,字耕研,三人均为当时扬州省立八中中学国文教员。李荃,字更生,扬州八中校长。扬州八中前身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的仪董学校。三十二年改名为两淮中学堂。1912年与扬州府中学堂合并为淮扬合一中学。1913年改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是一所名校。《中学国文述教》一书共六章,分为总论、范文、作文、札记、文字学及余论,另外有自序、附录。自序中说著者四人在扬州江苏省立八中任教国文一至三年不等,有感于国文教学的纷繁艰难,于是“详述主张”“深入讨论”,以期提高效率。一、“总论”探讨国文教学之目的。他们认为:“昔之塾师,闭门课业,无在而非国文之事,用力专而笃,时间又十倍于今时叩。”

四、《初中国文实验教学法》

权伯华著,1932年中华书局出版。20世纪30年代初期,我国中学的教学,仍普遍存在“注入式”的毛病,国文一科尤甚。因为国文课是我国道地的土产,一般充当教师的人,多是私塾教师的弟子,教学方法摆脱不了私塾的窠臼。曾经从事国文课教学近三十年的权伯华先生,在教学中,对旧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并致力于进行初中国文教学法的改革实验,写出《初中国文实验教学法》一书。全书分十部分,一弁言,二原则,三教案,四教材,五预习,六问答,七作文,八考试,九记分,十馀论,权先生为初中国文课定下的教学原则是“自学辅导”(这在当时已经提倡了好几年)。他说:“教学上唯一的方法,便是要学者能够‘自学’,教者才可居于辅导地位。学者如不能‘自学’,那么无论教者有多大本领,都是无所措手。”怎样贯彻这个原则呢?在教学方法上,他把每周课内六节课的工作分为三项,第一项指导预习,第二项问答,第三项作文。一节指导预习,三节问答,两节作文,他这里说的预习,不是那种“令学者于课外涉猎教材一遍,使脑中留有印象,以备上课时容易注入”的预习,而是在课内让学生完全自动的学习,教师只居于辅导的地位。这种预习,是实行自学。而三节课的问答,就是实行辅导。学生把预习中发现的、经过自己研究的仍不明了的问题,在“问答”时提出询问,教师给予解答。每周两节课的作文,被权先生看作国文教学的主要工作。他认为“能作的人,未有不能读;能读的人,不见得都能作,能读而不能作,虽读亦等于未读”。所以,他特别注重作文。国文考试,他主张分月考、期考两种。月考是笔试和口试兼用,考读文的内容。学期考只考作文一篇。可见他对作文的强调。

这本书是作者实验的总结,体现了革新的精神。但他只抓读文、作文,且把作文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对于口语、书法、文法、修辞等一概忽略,不免过于偏颇。在各章节的论述上,还多是概略的记述。虽然作者有意从理论、事实、经验、方法四方面来论述问题,但是读下去并不容易看出这个体系。

五、《中学国文教学问题》

著者胡怀琛。胡先生语文方面的著述颇多,此书也是他的经验之谈。全书论及16个问题,包括“清理中国语文的方案”,“中学国文的选读问题”“从文法到文学”“练习与摹仿”“改卷子的问题”“国文教员的地位”等16个问题。胡先生谈的多是中学国文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对于国文教员很有参考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胡先生在书中提出“国文是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国文教员是应用这种工具的指导者”。“文”的用处,从纵的方面说,是记载历史;从横的方面说,是传播文化。从国文的“工具性”出发,胡先生明确指出:国文教员的职务就是教人能运用国文,借以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胡先生对国文的工具性的认识和阐述,以及国文教学要教会学生会应用语文工具的教学思想,在今天,对于语文教学仍有指导意义。但是,这本书似是文章汇编,未有严密的科学系统。

六、《国语读法教学原论》

袁哲著。袁哲当时在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他从历史上理论上研究东洋欧美的学说与实际,吸收了日本国语教育权威、东京文理大学教授垣内松三先生的研究成果——读法教学的“语句法”,提出了全文法读法教学法的主张。《国语读法教学原论》共五编:通论、目的论、心理论、教材论、方法论。他用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阅读方法,拟定了“全文法”阅读的教学过程。“全文法”教学过程,垣内松三先生分为五段:①文意之直观,②结构之理解,③字句之探究,④内容之理解,⑤由解释而达创作。这五段可以概括为从印象到理解到发表三段。袁哲先生研究结果,所拟的全文法读法教学之一般过程,如下表:

袁哲自己在序中说:“全文法之读法教学法,业经读法教学专家,从心理学、哲学、语言学等各方面之研究,而确立其理论,已成为读法教学上最进步的且最科学的方法。”这虽不免自夸,但是这种先概观后逐一探究,再总合,最后发展的读书教学过程,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有其较强的科学性的。

垣内松三为《国语读法教学原论》作序谓:“从来,读法教学之方法,有二种潮流,一种是经验的立场,一种是观念的立场。从教育之事实上说起来,一种是客观的,一种是主观的,两者都不是全面的能够完成读法教学之目的的。袁氏涉及此两方面,从历史上理论上,检讨东洋欧美之学说与实际,且发扬其理论,而在此提倡‘全文法’,确可谓读法研究上之合理的统一。此种‘全文法’之提倡,皆由袁氏识见之高超,研究之精深所致,实不胜敬佩之至!”

七、《中学国文教学法》

阮真著,1936年正中书局出版。20世纪30年代中期,各大学文科与师范科、教育科以及国学专科学校,为了造就中学国文课师资,普遍设立了“国文教学法”一科。这是一门新课程,当时担任这门课的老师不满意于过去出版的教学法著作,阮真先生也感到自己以前所著的书,只能做教学法课教学研究的参考书,不适合做教本。因此,这时便急需有一本合适的国文教学法教本。1936年5月,阮先生着手著述,完成了《中学国文教学法》一书。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其间所论,多为前著各书之精粹处与作者八年来研究之心得。”

阮真著《中学国文教学法》,前有自序一篇,后有附跋一篇,另有附录三篇(汪懋祖《与阮乐真先生书》《阮真与汪典存先生论中学国文教学书》《阮真致陆步青先生书论中学国文教学》)。

为了研究系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阮先生阅读了清末以后的散见于报刊的有关论文和前人的专著,仅笔录其提要,以盈十六万言。然而先生觉得那些论文和专书,大都各述经验,各抒己见,没有作系统的研究与论述。王森然著《中学国文教学概要》,阮先生认为它“长在兼收并蓄,搜集宏富。其短在不为逻辑之分类与问题之剖析,仍无系统可寻。而于科学的研究,王氏似犹未注意及之。惟其实地经验,则间有可资研究耳”。于是阮先生在研究中,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统计了各种数据,努力建立其科学体系。

《中学国文教学法》的体系是先总论后分论。总论中学国文教学目的、中学国文科中应设的教学等等之后,分论读文教学、作文教学、其他各学程的教学等等。这样的纲目系统性较强,也包括了语文教学内容的全部。加上在论述中有理论、有实例,形成了一个较严密的体系。

上述七部语文教学法著作,从内容上来看,王森然的《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因为是大专学校教学法的材料,论述的范围全面一些。权伯华的《初中国文实验教学法》,是专论初级中学的国文实验教学,并不全面。袁哲的《国语读法教学原论》,也是专论某一部分的教学。其他三部《中学国文教学论丛》及《师范国文述教》《中学国文教学问题》等,都还是文章汇集,内容涉及较广,但并不完整。从编排体系上看,王森然本和袁哲本,采用分项总论的体系。袁哲本分列目的论、心理论、教材论、教法论四项,总论读法教学法。这样论述,以心理论为基础,以“全文法”阅读作为论述中心,比较具有科学精神。王森然本论述全面,材料丰富,但是略嫌其大纲目分类的标准不一致。书中的大纲目除了绪论、结论外,分为目的与课程,教材与材料,教学与方法,作文与试验四部分。“作文”本是教学内容之一,分割开来与“试验”成一篇,和全书的编排体系不够统一。权伯华本是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方法,总论之后以教学过程的顺序为体系编排。书中先总论原则、教案、教材,后分论预习、问答、作文、考试、记分等等。从预习到考试、记分,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几个步骤。这样从教学过程来分步论述不是不行,可是这几步独立成章,特别是让“预习”“问答”这样的具体步骤来和原则、教案、教材这些总论的问题并列,就使人觉得配搭轻重悬殊。综观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法著作,内容最全面,编排最具科学性的应是阮真的《中学国文教学法》。他先总论后分论的体系,对阮真之后,直至今天的语文教学法著作都有深远的影响[28]

本章注释:

[1]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纪春华.陈望道语文教育思想[D].天津师范大学,2013.

[3]夏丏尊.夏丏尊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赵志伟.大家谈语文教育[M].上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2007.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7]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9]田小琳.叶圣陶语文教材建设的思想和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1983(3).

[10]刘国正.叶圣陶教育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版社,1994.

[1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12]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1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1991.

[14]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1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1991.

[16]梁晓凤.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1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1991.

[18]梁晓凤.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

[19]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8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0]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8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1]胡晓风,金成林.陶行知教育文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2]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8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23]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4]史晖.黎锦熙语文教材观论析教育评论2004(4).

[25]朱自清.朱自清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6]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阮真与汪典存先生论中学国文教学书[M].正中书局,1936.

[27]徐莉.阮真语文教育思想述评[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8]语文教育发展史[J].语文战线,198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