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科学课题算科研课题吗

社会科学课题算科研课题吗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2010年,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突出“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坚持“科研引领学科发展,科研提升办学水平,科研服务社会进步”的工作理念,遵循“服务、导向、桥梁”的管理定位,促进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繁荣发展。制定和出台了《兰州大学社会科学类单位科研业绩认定与考核办法》和《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分类标准》。

一、总体情况

2001—2010年,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突出“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发展理念,坚持“科研引领学科发展,科研提升办学水平,科研服务社会进步”的工作理念,遵循“服务、导向、桥梁”的管理定位,促进了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繁荣发展。

(一)科研人才与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2001—2010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立足培养,着力引进;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结构合理,提升素质”为工作思路,大力提升科研队伍素质。现有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师617人,其中教授98人,副教授18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00人。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8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4人。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4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35人。

(二)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显著提高

1.科研经费持续稳定增长

2001—2010年,学校科研经费持续大幅增长,人文社科研究经费总计1.6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左右。科研经费的结构更趋合理,应用性研究经费在总科研经费中的比例显著增加;应用性科研项目经费占总科研经费的70%。

2001—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图

2.科研项目层次、数量显著提高

2001—2010年,学校承担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数量和层次明显提高,承担各类项目22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5项,文科教师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68项(其中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3项),总经费1300余万元。主持甘肃省社科规划和科技计划项目161项。这些数据反映了我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3.科研成果数量稳定增长

2001—2010年,学校出版专著800余部,发表论文8200多篇。我校科研论文被CSSCI收录数量和被引用数量稳定增长,据南京大学CSSCI中心发布的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01—2009年我校共发表CSSCI论文3591篇。

4.省部级科研奖励保持稳定

2001—2010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奖励181项。其中,获得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71项,其中一等奖11项。

5.应用对策研究成绩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学校党委下发的《兰州大学关于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指导下,学校教学科研人员主动参与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树立“顶天立地”的科研意识,提升我校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凝聚科研核心竞争力。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突出的实例有:

(1)面对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风暴,学校以敏锐的眼光,迅速组织科研人员展开“SARS与中国社会”的立项研究工作,调动了由100多名师生组成的研究力量,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出版了国内首部有关SARS的学术论文集《SARS与中国社会》,受到了社会与政府的广泛关注。

(2)在中印建交6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社将学校教授撰写的《挖掘宣传“现代玄奘”提升我对印影响力》一文刊登在《人民日报内参》中。李长春、刘延东同志参阅后作出重要批示,建议加强对谭云山的宣传,增强中国对印度的文化影响力。

(3)区域经济学研究团队就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战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基于多年的深入研究和良好的学术信誉全程参与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制定工作。2009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批复》,同意甘肃省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实施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4)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三农’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的成果:《率先在西部农村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试点工作》和《建立农民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的政策框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由杨恕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的中亚战略与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中亚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西方参与情况研究》得到了外交部、商务部等有关部委的较高评价。

(5)2010年,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根据学校总体部署和安排,学校启动了灾后重建应急专项,向甘肃省政府提交了《兰州大学关于应对舟曲泥石流灾害开展科学研究的请示》,得到郝远副省长的批示。

(三)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

围绕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学校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1)新增2个甘肃省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西部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和“西北社会发展与评价研究中心”。

(2)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接受主管部门的验收和周期性评估。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顺利通过教育部的周期性评估,获得良好成绩。

(3)稳步推进重点研究基地体制改革试点。根据教育部关于重点研究基地管理的相关规定,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动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建成直属学校的重点研究基地。进一步凸显重点研究基地在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全面提升重点研究基地的综合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优化科研体系结构,创新科研机构的运行机制,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研究型大学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

(四)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1)改革科研管理机构,加强分类指导。学校2007年12月成立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为体现学科差异,学术委员会下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分委员会,与学术有关的重大事项讨论,主要在两个分委员会中进行;同时在学术委员会下设了学风建设委员会,规范学风,加强学术道德工作。充分发挥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

(2)改革和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出台了《兰州大学关于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2008年,学校执行了《兰州大学科研工作奖励办法(试行)》,主要目的是鼓励教师主持重大项目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3)进一步完善科研业绩认定与考核办法。制定和出台了《兰州大学社会科学类单位科研业绩认定与考核办法》和《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分类标准》。考核办法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由考核科研人员个人向考核基层单位转变,赋予基层单位在资源整合、人员管理、团队建设上更大的调控权,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科研团队的形成和方向的凝练;二是全面认定各种类型的科研工作,改革原来较为单一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多种类型的科研活动,并根据其贡献大小认定其科研业绩;三是把科研考核结果与学校对基层单位的经费投入、科研津贴、科研编制等资源性指标挂钩,增强考核机制在提升学校科研绩效上的激励作用;四是实行弹性考核周期,遵循科研工作的规律,对承担重点建设任务或重大研究项目的单位或科研群体按照任务周期进行弹性考核,考核期应在3~5年。

二、标志性研究成果

1.《赵俪生文集》(六卷本)

《赵俪生文集》集结了赵俪生一生学术研究的主要论著,计6卷250万字。其中,第1卷是关于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的著述;第2卷是关于中国土地制度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的著述;第3卷是关于顾炎武研究的著述;第4卷是关于中国思想文化史、西北地方史研究的著述和其他学术论说;第5卷是作者的自传、自序、杂诗、序跋书评和师友回忆;第6卷是文艺创作和翻译作品。

赵俪生学识渊博,在史学、哲学、文学等学科都有很深造诣,尤其长于理论,精于史学。在中国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思想文化史和西北地方史等领域,都有卓越的建树和独到的见解。赵俪生是具有独立学术品格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2.《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

全书共12卷,即先秦卷,秦、西汉卷,东汉、三国卷,西晋十六国卷,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辽、宋、西夏、金卷,蒙、元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当代卷。本通史是国内外研究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历史的第一部“通史”丛书。目前,学术界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史主要侧重于族别史和地方史,而《中国西北少数民族通史》在宏观把握西北各民族历史的基础上,将西北各民族置于同一平台上进行系统研究,展示了各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的全貌。贯通古今,内容丰富。从研究时间看,上起先秦,下至公元2000年,涵盖和涉及中国古代、近代、现代历史;从研究内容看,对西北各少数民族的族源、文化渊源、发展过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民族关系、地理条件、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该丛书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学术和文化工程,具有较完整的体系和较完备的体例,除先秦卷外,大多对该册内容的研究资料、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对各时期少数民族的总体格局进行了综述,然后分别研究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及主要人物。最后都附有大事记。为读者研读和查览提供方便。

该丛书所研究的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北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遗产。丛书运用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充分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历史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既有助于民族学和历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西北少数民族史的深入研究。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规划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人文社会科学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紧密围绕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瞄准国家目标开展科研规划,紧扣学科发展前沿整合科研力量,围绕地方需求开展社会服务,进一步整合学术资源、稳定学科队伍、培育新生力量。

(1)以基础研究为中坚,以应用研究为重点,以对策研究为突破口,牢固确立社会科学研究要为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提供理论依据、战略决策和精神力量的观念。密切关注社会科学发展新趋势,努力适应学科分化整合加快、研究成果社会化等新特征,进一步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促进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研究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立足西部主动寻找社会需求,积极参与重大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做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2)完善政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和实施《兰州大学社会科学类单位科研业绩认定与考核办法》和《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分类标准》,在管理政策上作出较大调整,引导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切实服务于国家和谐社会建设,使科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转向先进文化建设的大舞台。

(二)发展战略规划

1.服务西部大开发,构建十大学科群

以“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为平台,以“985工程”二期建设成果为基础,以学科群建设为依托,提倡学科交叉和文理交叉,重点投入、大力发展若干重点学科,推动相关重点学科在未来10年快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以“985工程”二期创新基地——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平台,构建6个学科群:(1)西部区域经济发展;(2)西部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3)西部行政体制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建设;(4)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边疆和谐稳定;(5)西部农村发展;(6)西部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产业发展。

以“985工程”二期创新基地——敦煌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平台,构建4个学科群:(1)敦煌区域史文献研究;(2)敦煌艺术研究;(3)敦煌文化遗产保护;(4)敦煌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

2.建设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资料信息中心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科研工作现代化,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教育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资料信息中心,形成管理体制灵活、运行高效,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综合研究平台和信息资料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