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为有“研究味”的教师

成为有“研究味”的教师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毫无疑问,研究型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高的研究水平。同样,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根本不需要在乎有没有“研究型教师”这个头衔,关键是能不能把研究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研究中促进自己的成长,做一个有“研究味”的教师。因此,要做一个有研究味的教师,坚持读书写作是必然的选择。做一个有“研究味”的教师,说难也不难,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一个有“研究味”的教师,在长期的坚持中成为研究型教师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现在,倡导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研究型教师的呼声很强烈。不过,究竟什么是研究型教师,目前也没有定论。毫无疑问,研究型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和较高的研究水平。笔者此前也在某医院的院报上看到“不做开刀匠,要做研究型医生”的倡议,可见研究是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中国教育报》2013年对“做研究型教师”进行了重点关注。自2013年1月23日首篇文章《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为什么那么难?》刊发后,在全国教师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中国教育报》又陆续刊发了《成为什么样的研究型教师切实可行》《研究型教师并非高不可及》《通向研究型教师的务实之路》等文章。这些文章也显示,目前我们对研究型教师的定位存在偏差,对于什么是研究型教师也缺乏共识。

其实,对教师而言,能不能戴上“研究型教师”这顶高帽并不重要。正如现在呼唤教育家办学,但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教育家的要求又非常高,很少有人敢自称是教育家。同样,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根本不需要在乎有没有“研究型教师”这个头衔,关键是能不能把研究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研究中促进自己的成长,做一个有“研究味”的教师。那么,如何让自己更有“研究味”呢?以下三点非常关键。

一、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中工作

教师应增强自己的研究意识,能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首先要认同自己研究者的身份,这样自己就会有意识地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自身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其实,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很多问题值得自己研究。教师最适合做的就是自己身边的研究。比如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如何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如何发挥好微视频的作用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因此,坚持在研究的状态中工作,用研究的眼光来看待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一线教育教学研究者。

二、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一个有了强烈问题意识的教师,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意识,就很难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2014年4月,笔者应邀给浙江省嵊州市的名班主任培训班学员作了题为“班主任应提高主题班会课‘执教力’”的讲座。对主题班会课的研究,其实是笔者在熟视无睹中发现的一个实用课题。笔者在校内外观摩了多次主题班会课,留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是学校组织的主题班会课观摩还是班级开展的主题班会课,基本上都是学生主持,大多类似一台小晚会。问题是,在班主任专业化的情况下,上好班会课应成为班主任的一项基本功,那么班主任应有主持班会课的能力。

这样,笔者就带着这个问题和宁波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会长张骏乐老师进行了交流。他也深有同感,并提到了一个针对性的例子。2009年1月在成都市举行的“全国首届主题班会课对抗赛中”,一节题为“拥有一颗诚信的心”的主题班会课就采用了学生主持的形式,整堂课不管学生对诚信的解读出现什么疑问,都依然根据预设按部就班进行,结果由于学生的疑虑得不到解决,分歧得不到统一,一堂课就热热闹闹地走了个过场。而另一节关于亲子沟通的主题班会课,教师全程主持,能及时对课堂上出现的困惑进行指引,这节课就获得了大家一致的认同。

于是,笔者和张骏乐会长一起对这个现实课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发表了《班主任应提高班会课主持能力》《警惕假班会》等文章。笔者个人申报的德育个人小课题“提高初中班主任班会课主持能力的研究”获得了宁波市第三届德育个人小课题一等奖。《德育报》2014年3月在“创新秀场”栏目对宁波的做法进行了推介。

其实,笔者只是在日常的班会课中发现班主任缺位的现象,对这一问题产生了兴趣,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这个研究过程中,笔者所在的学校也申报了“时代精神映射下的初中魅力班会课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的宁波市教科规划课题,有效引导班主任提高班会课主持能力。这样,笔者的这项研究还对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作用。

尽管“问题即课题”的说法存有争议,但是一个教师如果有了问题意识,则能更好地开展研究,这是毋庸置疑的。

三、坚持把读书写作作为生活方式

教师的研究离不开阅读和写作,把读书和写作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让自己处于学习和反思的状态中。可以说,阅读和写作,既是教师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提高自己研究水平的有效方式。阅读既可以拓宽视野,还能激发自己的灵感,会对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一定的冲击,让自己对一些问题产生新的看法,对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新的认识,从而成为自己研究的起点。写作,是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研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写作,有助于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澄清自己的认识。同时,教育写作的成果的发表或者获奖,也会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可以这么说,把读书写作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教师就几乎形成了研究的生活方式。教师的研究,把实践、阅读、反思、写作有机地融合起来。因此,要做一个有研究味的教师,坚持读书写作是必然的选择。

做一个有“研究味”的教师,说难也不难,关键在于持之以恒。一个有“研究味”的教师,在长期的坚持中成为研究型教师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