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人文性研究的趋势

教师人文性研究的趋势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果获奖:获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学校人文社科工作稳步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重大项目少、标志性成果少、特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目前还没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诸多问题与不足。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整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凝练研究方向,突出重点领域,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平台,创造条件培育和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武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1)项目立项与经费。2001—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社科研究课题885项,批准经费3080.57万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5项,批准经费232万元;国家软科学项目14项,批准经费100万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1项,批准经费300.75万元;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4项,批准经费51万元;湖北省及武汉市社科基金97项,批准经费99.7万元;湖北省、武汉市软科学课题217项,批准经费493万元。

(2)成果获奖:获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1项。

(3)学术论文与专著:出版专著719部,发表学术论文8577篇。

(4)获批3个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湖北省科教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二、主要成绩和问题

2001年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全校教师的努力,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在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取得了进展,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级别与数量有所提高,涉及的项目类别、学科领域也在逐渐增加,获奖数量稳步上升。

学校人文社科工作稳步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重大项目少、标志性成果少、特色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人才缺乏,目前还没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诸多问题与不足。

1.科研意识有待加强

尽管多年来广大教师认识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学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普遍存在科研意识不强的现象。学校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教师数量很多,但是每年申报纵向课题的数量还相对较少。

2.创新研究成果有待提高

创新意识不强、理论创新不够是当前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尽管学校出版了大量的论文、论著,翻译了许多西方著作,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可以给社会实践以理论指导的精品力作却不多,支撑学科发展和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研究的成果数量非常有限。

3.人文社科研究基础条件建设有待改善

长期以来,学校不断增加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投入,在基地建设、成果奖励等方面都给予了重点支持,在安排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时,专门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项目,但基于目前的发展情况,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础还相对薄弱。为此,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拓各种渠道,加大对人文社科基础条件的建设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4.人文社科研究团队建设有待加强

人文社科研究单打独斗的现象比较普遍,梯队合理、协作有序的团队不多见,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还需要加大力度,整体上承接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的能力不强。

5.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与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有效的交换机制,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还比较困难,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难以充分体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三、“十二五”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学校“十二五”科技发展整体规划为依据,坚持以夯实研究基础、整合科研资源、形成研究特色、倡导学科交叉为发展思路,进一步凝练学术研究方向,以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统筹规划所涉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依托学校材料、交通、汽车行业特色,发挥学校已有研究基础和优势,注重内外联合,运用协调与互动、激励与约束、引导与保障机制,促进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建设和发展。

2.发展目标

围绕学科发展前沿领域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向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及行业、区域及地方创新体系、中部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营造环境,规范管理,加强组织,以创新体系建设为龙头,进一步推动科研基地、项目、人才和成果一体化建设;以项目为纽带,涵育学术人才和配置科研队伍;以提升研究能力、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培养建设学术创新团队;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兴学科发展,培育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深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增强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以产出标志性成果为目标,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为决策服务的作用。

(1)科研项目:争取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重大项目的突破。

(2)科研经费:保持逐年稳步增长。

(3)成果获奖:提升获奖的数量和等级。

(4)科研基地:凝练研究方向,培育和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5)创新团队:凝聚队伍、群体攻关,加强创新团队建设。

3.保障措施

(1)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划管理,树立积极的策划组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理念,实现校、省市、国家三级规划项目的有机衔接,推动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进一步增强学校承担国家、教育部和湖北省重大、重点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能力。

(2)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力度,在创新体系建设、基地建设、项目预研、学术交流、成果奖励等方面多渠道稳定地增加投入。

(3)实施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引进知名学者,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绩突出、具有高度责任感、远大学术抱负的科研队伍。同时,重视培育人文社会科学领军人物,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学术团队和学术梯队,凝聚研究队伍,鼓励团结协作、群体攻关,把课题研究班子建成高水平的创新团队。鼓励学者赴境外参会、访问考察、学习、合作研究,通过双向交流追踪国际前沿课题,培养具有全球化学术视野的科研人才。

(4)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整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凝练研究方向,突出重点领域,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平台,创造条件培育和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5)增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感和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意识,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和学科优势,引导教师围绕国家及省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强化应用对策研究,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为各级政府提供咨询服务的能力。

(6)建立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注重原创性和实际价值,鼓励教师增长学识,提升跨学科意识和多学科素养,努力承担国家项目、发表和出版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著作,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报告、政策建议等,争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并积极宣传和推广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增强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7)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倡导严谨的研究态度,加强学风建设,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保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

(8)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特点,完善科研管理政策,实施全过程规范管理,把工作重点放在科学管理,优质服务,提高成果质量和社会效益上,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