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成“平实灵动”的风格

养成“平实灵动”的风格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格尔把这种向前进展的精神称之为“一切人内在的灵魂”。我的数学教学风格是平实灵动。“平”,首先体现为一种平和的课堂氛围。“平”,还体现为生命间平等的相处方式。平等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衍生出无数美丽的童话。“平”,也包含一种平适的评价体系。

一直都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就和人的成长是一样的,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遵循这种规律。当然,各人在遵循这种规律的时候所用的方式方法和路径平台不尽相同。而我总觉得风格的养成必须遵循自由的引领,不需要刻意的雕琢与计算。我只是尽力把在教师专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自己努力做到最好,就像我们爬楼梯一样,以最好的状态、适应自我的节奏踩上这一阶,自然面对的就是下一阶,没有刻意,也没有太多的负担。教育也好,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好,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一)风格的诠释

法国著名学者布封曾对风格下过一个定义:“风格是关于人本身的。”他认为,讨论风格不能不讨论人,讨论风格就是讨论人。进而有学者提出,“风格是特殊的人格。”因此,追求、形成风格是塑造人格的过程,甚或说,追求、形成风格首要的是塑造自己的人格。

与布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歌德。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这么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显然,风格要以内心的尺度为依据。同样,吴冠中提出“风格是人的背影”的命题,他的意思是,风格是人格的投射。

帕斯卡尔对人的伟大有独到的见解,他说:“人的伟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我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认识自己,分析自己,能认识自己是伟大的。因此,可不可以这么理解:追求形成风格的过程是一个追寻伟大的过程。这一伟大的过程往往是在精神层面展开的。黑格尔把这种向前进展的精神称之为“一切人内在的灵魂”。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认识、分析自己,进而寻找自己“内在的灵魂”,推动精神层面的展开,塑造自己的人格,由此去认识、追求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将之放在一位教师对于自己教学风格的形成,则是:深入而系统地认识、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观点、作风,进而明确自己教学的教育理念,从精神和文化层面来寻找并打造自己的教学个性,并由此去认识、追求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的数学教学风格是平实灵动。平实灵动,是我数学教学表达的基本方式,而这样的方式,既有我童年时代父母对我影响的投射,又有我初为人师时孩子们对我的触动,还有我从师长、科研课题等多种途径吸取的养分。

如何把数学和生命的感悟融入数学教学的活动之中?数学的美与灵性无处不在:数学概念的简单性和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和对称性;数学思维的和谐性和深刻性……而贯穿其中的严谨性和创造性使数学与生命的和谐共鸣更显自然。我在教学中不断利用教学内容唤起学生美的意识,获得美的体验,逐步使学生形成数学美的观念;不断地揭示数学美的内涵,启发学生理解数学思辨的真和美,逐步使学生感悟数学智慧和生命哲学的奥妙。

(二)内涵的解读

“平实灵动”教学风格的内涵如何进行解读呢?

“平”,首先体现为一种平和的课堂氛围。紧张、严肃的课堂根本无法让生命在其间充分的舒展,而华丽热闹的课堂则很难让学生静静地体会数学的美,感受成长的美。平和,整个课堂不疾不徐,不慌不忙,平心静气,守望花开,教与学相生相长,师与生诚心相待,不因错而沮丧,不因对而忘形。这样的氛围,诗意、恬静,与数学内在的美统一融合。

“平”,还体现为生命间平等的相处方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教法更重学法,重文本更重沟通。这里没有高下,师生、生生和谐相处,平等对话;这里没有权威,或质疑,或赞赏,或争论,大家各抒己见。平等中,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衍生出无数美丽的童话。

“平”,也包含一种平适的评价体系。不夸大,不忽略,不随意;讲技巧,讲智慧,讲艺术,由心生发,真实评价。但因人而变,内向的引导他积极,浮躁的带领他感受沉静,自我的教育他大度,努力寻求适合每一位学生的评价指向。

“实”,是指我的课堂教学立足于学情,联系生活,运用朴实无华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无论是知识的讲授,还是能力的习得,或是素质的养成,都必须建立在对学情的真实掌握之上,要立足实际;当知识远离日常,当文本脱离生活,当课堂偏离现实,空洞的教便愈发的无力,缺乏感受的学最易遗忘,只有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与学才会共同进步,讲求实用,才能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教的效率、学的效果、教与学融合产生的效应,从最细微处决定了学校办学理念的生命力。因此,必须艺术的引导学生在高效的学习中轻松掌握每堂课的关键知识点,教学就应该追求实效。

“灵动”,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敏的感知和发现、灵活的应对与处理、灵性的感悟与思考,因时、因势、因人、因事、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我们的教学方法,变换我们的教学手段,以不断生成的艺术处理最终实现动态教学。

(三)课堂的建构

“平实灵动”的课堂具体如何建构呢?

我跟学生上课的时候,最希望的就是学生不要把我当成老师,更不要把我当成校长,而是把我当成朋友,一个可以自由交流,可以共同分享,可以互相质疑,可以平等对话的朋友,只有这样,课堂才是我和孩子们生命价值共同体现的地方。

为此,我精心设计,科学引导,尽力使每一节课都充满生命活力,充满灵性的机敏;注重用独特的语言去阐述数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真诚乐观地给每个学生以鼓励性评价,赞扬他们追求真与美的精神,为课堂上每个学生所闪耀的智慧的光芒而喝彩同乐,共同陶醉于数学推理的美景之中。

比如,在上六年级总复习“数的产生”一课时,大家讨论到小数、分数的产生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境:

生1:我们在量物体的长度时,不是整米数又要求用米做单位来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小数。

生2:小数的产生是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因为整数远远不够用了。

师:对的,无论整数、小数还是分数的产生,都是因为生活实际的需要。许多许多的发明创造也是由于生活的需要而想到的。

生3:电冰箱的产生是因为天气炎热时,饭菜容易变质,人们就发明了电冰箱。

生4:我觉得发明洗衣机的人一定是一个懒人,他不想用手洗衣服。(此时学生中一阵骚动,有的学生表示同意)

生5:发明洗碗机吸尘器的人都是懒人。

生6:我认为这种懒不是我们所说的好吃懒做的“懒”,而是不安于用笨办法来完成,就努力开动脑筋想别的办法,其实他是勤于动脑。(很多学生表示同意)

生7:那难道说计算时用简便方法也是懒吗?(一生附和)

师:你们的讨论很精彩,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是由于生活实际的需要,我们提倡不安于用笨办法来做每一件事情的精神。做数学题也同样如此,尽可能想到用简单便捷的方法来解决。

从数的产生,想到了发明创造,再回归到做数学题的简便方法上来。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就放开让学生讨论,同时紧紧抓住讨论这只风筝的线,让讨论始终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的培养,会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在数学教育中尤为重要!

2014年12月18日,在“京苏粤浙中学卓越教师高级研修项目”中,我作为广东省特级教师代表,与培训班的学员进行了同课异构,执教六年级上册“认识扇形”一课。课堂中,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不断提出质疑,推动着课堂向知识深处发展,主动构建着自身的知识体系。课后,我执教的课例受到高度赞赏,被称为“教学无痕迹的生命课堂”。

课后,南京市天正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王九红以诗歌表达了对我的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赞赏。他写道:“教材理解,高屋建瓴;轻重缓解,恰到好处;脉络清楚,收放自如;学生自主,效果显著;行云流水,灵动平实;美不胜收,艺术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