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君子为什么要节俭?

古代君子为什么要节俭?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易·否》中:“君子以俭德辟难”,大意是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可见,节俭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所以,节俭有助于抑制过分的欲望,是古代君子推崇的一种美德。文章中司马光用自己、古人和本朝人的事迹为例阐明:历行节俭就能直道而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奢侈豪靡则会招致灾祸,败家丧身。司马光的儿子,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都为人廉洁,生活俭朴;即使别人不认识,但是仅凭言行举止,就知道是司马光家中的人。


《周易·否》中:“君子以俭德辟难”,大意是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这句话一方面是阐明俭朴的德行能够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险。《周易》一书非常具有辨证思维,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这样才能渡过难关。

叔向是晋国的贵族,因为拥戴晋侯有功,所以受到晋侯的器重,有一天他去见晋国的上卿韩起,韩起就向他抱怨自己的困境,叔向听了之后反而向他恭喜,这让韩起很不能接受。韩起说:“我有卿的名号,却没有卿的待遇,以我目前的财力,是没办法跟卿大夫们应酬交往的,所以我很困扰,而你却恭喜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叔向说:“从前我们晋国有一位上卿叫栾书,他的俸禄连一个上大夫的俸禄都比不上,家里祭祀的器具也不齐全,但是他却能弘扬美德,遵守法制,使他扬名于诸侯之间,诸侯们都愿意亲近他,戎、狄等外邦顺服他,他把晋国治理得有条不紊。虽然他把晋厉公杀了,但是没有人指责他,反而赦免了他的罪。他的儿子骄纵奢侈,贪赃枉法,本来应该受到国法的制裁,但是因为晋人感念他的恩泽,所以最后让他的儿子全身以终。他的孙子,不再学自己父亲的行为,而想学习祖父﹙栾书﹚的行为,但是却落得一个流亡国外的结果,并不是他有什么重大的罪行,只是受他父亲的拖累。

还有一位名叫郄﹙音细﹚至的,他的财富几乎是晋国公室的半数,三军中有一半的将领是他的家族,靠着财富和恩宠,在晋国过着骄奢的生活。结果是郄至陈尸在朝堂之上,他的家族也在绛这个地方被消灭。想想看,他们郄家出了五位大夫三位卿相,是何等的显赫,但是却在一日之间全被杀光,而没有一个晋人感到悲伤,为什么呢?就是他们为富不仁,贵而无德,因此有这样的灾难。现在你有栾书一样贫困的环境,正是你建立美德的机会,所以我才向你恭喜,如果你只担心没有财富,而不担心建立德行,那么我连吊丧都来不及了,哪还有恭贺你的时间。”

韩起听了之后,立即叩首下拜说:“如果不是你,我将会走上死亡之途,而且我的家族也会受到伤害,所以你不但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我家族的恩人呀!”

可见,节俭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大事。所以,古人经常用“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来训诫子孙。人想过好日子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人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所以,节俭有助于抑制过分的欲望,是古代君子推崇的一种美德。

在这样的道德基础上,古人有很多节俭度日、轻财重德的典范故事。北宋范仲淹幼时家贫,在醴泉寺求学时,靠啖粥苦读考中进士。他为官后生活仍然十分俭朴。尽管他后来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薪高禄厚,仍是衣仅求温,食仅求饱,终其一生,也未建一座像样的宅第。他的俸禄,大多用来周济寒士贫民。

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司马光,为官四十余载,位至尚书佐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但他却“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平时布衣素食,十分俭朴。除了薪俸之外,从不收取非分之财。司马光的宅第简陋,仅可蔽风雨。由于夏日酷热难当,司马光便在家中挖地丈余,以砖砌成地室以避暑,被京城戏称为“王家钻天,司马入地”。由于他的俸禄多用于救助亲友,为官多年只有薄田三顷,妻子死后,无钱安葬,只好卖地以置棺。他“典地葬妻”的故事一直被传颂至今。

《训俭示康》一文就是司马光为告诫儿子司马康崇尚节俭而写。文章中司马光用自己、古人和本朝人的事迹为例阐明:历行节俭就能直道而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奢侈豪靡则会招致灾祸,败家丧身。司马光的儿子,在他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都为人廉洁,生活俭朴;即使别人不认识,但是仅凭言行举止,就知道是司马光家中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