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學者研究要籍

古代學者研究要籍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晉以後,《左傳》以其更詳備的史實和更高的文學性被學者贊譽,日益見重,《公》、《穀》則漸居下位,這也與今文經學的整體衰落相伴。然而對於《公羊傳》的研究,始終未曾中斷。除此之外,惠棟《公羊古義》、姚鼐《公羊傳補注》、俞樾《春秋公羊傳平議》、陳奐《公羊逸禮考征》、何若瑤《春秋公羊注疏質疑》等著作,都是研究《公羊傳》的重要參考資料。

魏晉以後,《左傳》以其更詳備的史實和更高的文學性被學者贊譽,日益見重,《公》、《穀》則漸居下位,這也與今文經學的整體衰落相伴。如《北史·儒林傳上》所說:“《公羊》、《穀梁》二傳,儒者多不厝懷。”到了唐初,根據《隋書·經籍志》的記載,更是到了幾乎無人傳習的地步:“然《公羊》、《穀梁》,但試讀文,而不能通其義。後學三傳通講,而《左氏》唯傳服義。至隋,杜氏盛行,服義及《公羊》、《穀梁》浸微,今殆無師說。”劉知幾《史通》卷十八“雜說十條”其三:“至如漢代《公羊》擅名三傳,晉年《莊子》高視六經,今掛壁不行,綴旒無絕。”

然而對於《公羊傳》的研究,始終未曾中斷。《新唐書·儒學傳下》記載,唐天寶末年,啖助“善爲《春秋》,考三家短長,逢漏闕,號《集傳》,凡十年乃成,復攝其綱條爲例統”,且“愛《公》、《穀》二家,以左氏解義多謬”。其弟子陸淳作《春秋集傳纂例》和《春秋集傳辨疑》二書,釋其師說。啖助考證《春秋》三傳得失,主張廢傳說經,其說多別出心裁,異於先儒,有啓人耳目者,亦多臆斷之處,實開啓了宋人舍傳求經之先路。

宋元時期專治公羊學且有影響者罕見於世,而匯通三傳、排比經義的著作不少。較有影響的有葉夢得《春秋傳》、《春秋考》、《春秋讞》,吳孜《三傳折衷》,王應麟《春秋三傳會考》等,多議論三傳得失,且主張信經而疑傳。元末明初的趙汸於《春秋》用力至深,著作中最爲稱道者爲《春秋屬辭》,以杜預的《春秋釋例》爲本,敘述《春秋》義例,又多補正,《四庫提要》稱其“淹通貫穿,據傳求經,多由考證得之,終不似他家之臆說。故附會穿鑿雖不能盡免,而宏綱大旨則可取者爲多”。

清代是《公羊傳》和公羊學復興的時期,出現了不少重要的注解、研究著作。乾隆年間,孔廣森“旁通諸家,兼采《左》、《穀》,擇善而從”(見《公羊春秋經傳通義》阮元序),作《公羊春秋經傳通義》。在《敘》中,他提出了破今文經學家法,“輒因原著,存其精粹,刪其支離,破其拘窒,增其隱漏,冀備一家之言”的主張,並認爲“《公羊》、《穀梁》、左丘明並出於周秦之交,源於七十子之黨,學者固不得而畸尚而偏詆也”,表示今古文不可偏廢。他拋棄何休的三科九旨、黜周王魯等理論,雖被批評爲“進退失據”(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但他先審音識字、後辨章句以通經的研究方法,以及破除門戶之見吸收各家之長以正確理解經義的研究理念,是公允可取的,對後學者有很大幫助。凌曙的《公羊禮疏》、《公羊禮說》、《公羊問答》,陳立的《公羊義疏》等,也採用這種方法。尤其是陳立,“博稽載籍,凡唐以前《公羊》大義,及有清諸儒說《公羊》者,左右采獲,擇精語詳,草創三十年,長編甫具”(見《清儒學案》卷一三一《凌曙學案》)。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整理和辨析方面成績斐然,爲後代研究者提供了極爲豐富和翔實的材料。

與此相對,嘉慶年間,劉逢祿師承其外祖莊存與,作《公羊何氏釋例》和《公羊春秋何氏解詁箋》等,“善持論,能文辭,探源董生,發揮何氏,尋其條貫,正其統紀”(見《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四)。他恪守今文經學傳統,嚴立公羊門戶,尊奉何休旨趣,可謂清代今文經學的大家。他將公羊體例總結爲“張三世、通三統、譏、褒、貶、誅絕、內外、災異”等,是關於《公羊傳》較系統的、理論性的、融會貫通的闡釋。受他啓迪的龔自珍、魏源等人的公羊學研究,主要側重義理,更以此爲出發點表達了與當時時代背景聯繫在一起的政治理想

清末值得注意的是王闓運的《春秋公羊傳箋》,他主張拋開前人傳注,直探經文本義。他於傳文下先列何休《解詁》,後列個人箋注,與何注多有異趣,甚至不乏質疑傳文,或於無傳處補充己意的。這一方面可啓人耳目,幫助讀者跳脫窠臼,直指經義,但另一方面會造成解經的隨意性。且其書言簡語概,論證不詳,不甚便於吸收和引用。

除此之外,惠棟《公羊古義》、姚鼐《公羊傳補注》、俞樾《春秋公羊傳平議》、陳奐《公羊逸禮考征》、何若瑤《春秋公羊注疏質疑》等著作,都是研究《公羊傳》的重要參考資料。

另外,作爲儒家十三經之一,《公羊傳》是傳統知識分子的必讀典籍。很多學者雖然並不專治《公羊》,但仍然積累了許多富有見地、可資參考的讀書劄記。如王應麟《困學聞》、黄震《黄氏日鈔》、顧炎武《日知錄》、何焯《義門讀書記》、王鳴盛《蛾術編》、臧琳《經義雜記》、宋翔鳳《過庭錄》等學術著作中,皆有討論《公羊傳》的專門章節或條目。

語言學方面的研究則有淳于鴻恩的《公羊方言疏箋》,申說了何休和徐彥對《公羊傳》中方言詞語的闡釋,雖然篇幅不長,但折衷諸說,多有創見,本書在方言研究一章中多次稱引其意見。除此之外,沈齡《續方言疏證》也有多條探討《公羊傳》方言詞語的內容。王引之《經義述聞》、洪頤煊《讀書叢錄》、陳鱣《簡莊疏記》等著作中也有專門討論《公羊傳》訓詁、經義、校勘的章節,可資參考。尤其是王氏父子,旁徵博引先秦秦漢各類經典著作,研究眼光敏銳,發前人所未發,多有能冰釋讀者疑竇的真知灼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