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与“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建设

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与“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建设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在“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是教育创新的主要表现。问题研讨式研究性学习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差异很大。完成这项承上启下的决策工作,是做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关键。因此,研究性学习目标必须有明确的实现期限。

1.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的基本问题

(1)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与“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实施教学的意义

“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研究模式”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在“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在“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是教育创新的主要表现。人类的创新是以研究、探索活动为基础的;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创新意识。

其次,在“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目标,践行“以学生为本”理念。

最后,在“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在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同时,促进教学相长。在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主动学习欲望的同时,有效地拓展课堂教学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的实效性。

(2)“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工作的原则

首先,过程与结果并重原则。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时,不仅要提供基本史实材料和史论观点,而且要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提供掌握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收集史料、分析材料,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历史研究方法,提高培养研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其次,自主研究原则。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再次,实践性原则。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史、国情,深化对“三个选择”的理解,在实践环节中积极思考,领悟理论知识的真谛。

最后,差异性原则。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学习提升的空间,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

(3)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开放性和过程性。研究性学习教学最大的创新是扬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通过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探讨活动把相对封闭的课堂变成相对开放的课堂;同时,研究性学习成功地实现了课程向课外延伸,教学评分中学生研究、探讨过程中的表现、收获所占的比重大幅度增加,真正实现了由单纯评价结果向关注过程、关注结果的转变。

其次,普遍主体性交互性。通过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探讨活动,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主要担任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传授研究工作所需方法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具体工作,通过双向互动,学生也成为学习研究的主体。这样师生都成了教学主体,也就实现了近现代史教育创新实践工作中一直追求的普遍主体参与创新活动的目标。

最后,探索性。在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研究方案提出研究方法的需求,教师通过提供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学生通过研究性活动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过程完全替代了教师讲理论、讲结论的模式,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会更深刻。

(4)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类型

研究性学习教学一般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问题研讨式研究性学习。问题研讨式研究性学习就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这种类型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自学研究的基础上,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研究来解决问题。

第二种类型,课题研究式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式研究性学习就是将课题研究方法引入具体教学实践,具体环节包括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写作、讲课或答辩等。

第三种类型,多元综合探索式研究性学习。多元综合探索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把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教学策略进行整合,设计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求得结果。

2.“党史国史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目标具体化的基本程序

组织研究性学习教学差异很大。研究性学习教学的步骤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获得研究成果并汇报、总结点评四部分。在上述四个部分中,确定研究性学习目标,尤其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具体化是最重要的工作。一方面,目标具体化是研究目标的扩展;另一方面,只有完成目标具体化,才能开展后续的研究工作。完成这项承上启下的决策工作,是做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关键。

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确定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决策过程属风险型决策,研究性学习目标具体化过程,就是要适时抓住最有利的时机,尽可能地避免风险,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抉择。一般来说,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具体化的过程包括摆明问题确定目标、确定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目标两阶段工作。

第一阶段,摆明问题确定目标。

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摆明研究性学习过程需要决策的问题是什么,确定研究性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研究性学习需要决策的第一步。

确定目标是科研决策的前提,而研究性学习目标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决定的。如果把需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及其产生的原因等弄清楚了,确定目标就有了依据,目标也就更容易确定了。要弄清问题不但要清楚什么是问题,还要对应有现象和实有现象加以明确。应有现象是指应达到的标准或按既定的目标应有的情况;实有现象是指实际所发生的或存在的情况。所谓摆明问题,就是以应有的现象为依据,积极、全面地收集实有情况,发现差距,并通过分析、研究,把问题确定下来,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摆明问题是整个过程的起点,也是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础。摆明问题包括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发现问题,即找出问题在哪里。

其次,确定问题,即明确什么问题是必须解决的。

最后,分析问题,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问题,矛盾的焦点在哪里,分析原因并加以明确。

第二阶段,确定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目标。

确定研究性学习目标是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对若干个备选方案进行选择的过程。因此,进行决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目标。这一目标是在对社会环境、市场现状及自身条件的一般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

所谓研究性学习目标,就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在预测基础上要达到的程度和希望达到的结果。

研究性学习目标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必达目标——要求必须达到什么程度;二是期望目标——期望取得的成果。

对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定必须明确具体,否则方案的制订与选择就会感到无所适从。目标明确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表达。研究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单一的,也就是只能有一种理解,绝对不能产生歧义。如果语言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明白到底要做什么,决策就很难顺利进行。明确表达目标最有效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目标数量化。

第二方面,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时间约束。没有具体完成期限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因为它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因此,研究性学习目标必须有明确的实现期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目标的实现时间允许有一定的弹性,但有的研究内容也应严格一点,限期完成;有的可以给出一定的伸缩范围,或规定一个极限。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预先确定目标的实现期限进行修改。但无论对目标实现期限的规定,还是后来的修改,都要根据事实、需要和可能得出的科学合理的结论。

第三方面,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条件约束。确定目标时,必须明确达到有没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附加一定的主观要求。约束条件主要是各类资源条件、决策权限范围及时间限制等。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产生、确定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基础上,其研究性学习过程也要受到未来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基础和客观条件就是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约束。约束条件是衡量研究性学习目标实现与否的标准,这个标准包含在目标本身之中。约束条件越清楚,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规定目标约束条件有以下三个切入点:首先,是客观存在的,可利用的资源条件,包括研究性学习者拥有的、能够筹集到的人、财、物等;其次,是国家以及地方的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的限制和规范;最后研究性学习者附加在决策目标上的主观要求,研究性学习者对目标最高要求不一定完全现实,但最低要求必须是目标的约束条件。

第四方面,研究性学习目标的数量化。研究性学习目标数量化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有个衡量标准。如果实在无法数量化,也可以采用陈述方式尽可能地把目标描述得具体、翔实、清楚。目标本身就有许多数量标准,如成本、利润等数量指标,可以是一个数量界限,规定出增减范围,或在某些条件下达到的极值,如成本最小值,利润最大值。对非数量值,也可以用一些方法和手段使之数量化。应当注意的是,对数量指标的计算规范要做出统一规定。

第五方面,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体系化。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必须由具体的目标体系来支撑,体系化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总目标分解成许多子目标。子目标也可以继续分解成更小的目标,从而构成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的建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目标内容不断丰富的过程,也是表达不断明确和准确的过程。总目标是具体目标的终极目标,具体目标的实现是总目标实现的途径。

目标分解过程反映出目标体系的层次和相关性特征,目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也称为“分层目标结构”,下一层目标往往是上层目标的手段,而上层目标则是下层目标的目的。而同层次目标彼此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任何一个目标都可能影响到同层次目标的进行过程。

在建构目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强调目标要落实,决策目标与具体目标要吻合,不能照搬或互相混淆,而是要处理好上下层次目标的关系,避免头重脚轻。

3.研究性学习教学中质的调查研究方法

与研究性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是调研活动,在调查研究型过程中,可以通过以典型调查取得量的信息为目的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质的研究方法,取得质的信息。

质的调查方法虽然能掌握现状,但却不能回答在数字背后隐藏着的“为什么”。质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访谈式调研,由于需要与被访者沟通,一般情况下个别的访谈难度较大。因为,在个别交谈时,人们会表现出紧张,思想不流畅等现象。与此相反,在集体的场合,由于集体思考会接连不断地产生想法,在互相影响之下能够得到各种各样的反应。因此,集体调查则相对比较容易操作。下面将介绍两种典型的质的调查技法。

(1)集体调查法

集体调查法是利用团体功能进行的一种调查方法。该方法一般选择调查对象6~8人,由接见人(也称会议主持人)把调查对象召集在一起,同时进行集体的调查。通过集体讨论使参加者们进行活跃的交流,大家一起互相商量、研究,进而确定哪种意见最适合。使用集体调查法,要尽量使用大众化的对话方式,而不能采用命令式的。要使用自由对话方式进行调查,让参加调查人员进行自由交谈,主持人不能诱导被调查者回答问题。这样一来,调研的客观性就尽可能地得到了保证。

在实施集体调查法的过程中,一般按如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进行总体分析。这一步主要完成如下几项工作:首先,整理问题,确定课题。其次,收集有关课题的资料,并深入挖掘。最后,提出设想或假说。

第二步,制订调查计划。这一步主要完成如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确定调查项目。另一方面,选择、确定合适的参加调查的对象。

第三步,确定工作计划。这一步主要完成如下几项工作:首先,制订工作计划表。其次,召集参加调查人员。再次,制订调查项目计划表。最后,确定调查负责人、助手和记录人员。

第四步,实行集体调查。这一步主要完成如下几项工作:首先,将调查的过程用各种方法记录下来。其次,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用其他调查方法辅助调查研究。

第五步,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第六步,以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为基础写出报告。

(2)中心小组调查法

运用中心小组调查法,可以从讨论中引出启示和假说。因为,有着相同问题的人们,彼此之间愿意交谈而没有顾虑。这个条件是中心小组调查法的基础。使用中心小组调查法对于某个领域的问题进行调查,由适合回答这类问题的同类型人员组成小组,在召集人的指导下,组织他们进行讨论。

运用中心小组调查法时,参加小组调查的人员应根据问题的性质而有所不同。参加人数8~12人较好,人少了则每人负担过多,人数过多,发言机会就少,也不好。

一次会议所需时间大约是1.5~2个小时。这样时间适中,调研者可以从讨论中得到想得到的情报。调查完成之后,也便于整理报告。如果需要调研的题目太大,调研者可以将题目分解成几个问题,保证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运用中心小组调查法时,召集人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一般对于熟悉心理学理论的人比较合适,有时也可以聘请专门的心理学者来当召集人。中心小组调查法对其他调查者要求也很高。为了在调研活动中造成一种统一的、有刺激性的气氛,调查者需要引导被调查者积极参与讨论,形成两者的互动。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应当深刻理解调查者的目标和性质,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注意倾听每一个被调查者的叙述,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认真分析,获得有效的信息。对那种转瞬间闪现出来的启示,应当立即抓紧追踪。这些都需要有相当高的技术和训练。

4.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的抽样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涉及的调研活动中,定量数据的分析是很有说服力的,因此,掌握定量研究方法非常重要。量的研究方法,一般采用调查对象较多、调查规模较大的调查法,二者均是典型调查。在以获得定量数据为目的的调研过程中,抽样方法、问卷设计原则是必须掌握的定量研究基本方法。由于量的研究方法涉及的问卷设计等问题前文已做介绍,故下面重点介绍量的研究中的抽样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经常需要实施定量的调查,例如我们要调查某一年一号文件的某项惠农政策实施后农民增收的情况,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整体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定性的方法深入分析。

定量研究与前文提到的质的研究重视的都是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与数据分析的正确性。因此,掌握正确的定量资料收集方法,选用正确合适的统计方法,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数据,使获得的数据成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验证开展社会实践之初做出的假设,归纳整理出结论。定量研究方法是社会实践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并且十分有效的手段。

使用观察、测验、量表、问卷等方法可以获得社会实践工作所需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可以作为假设检验的基础,因此,为了获得有效的资料,选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开展工作,为支持或否定原假设提供证据资料,显得十分重要。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在于数据的取得、计算机统计应用的分析。量的研究历程通常包括:选择与定义、执行研究的程序、数据分析和结果分析、结论四个步骤。

抽样是量的研究的关键,抽样调查主要涉及如下几个典型问题:

(1)抽样调查的基本概念

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来推断总体情况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从若干单位组成的事物总体中,抽取部分样本单位来进行调查、观察,用所得到的调查标志的数据以代表总体,推断总体的情况。

统计学专业抽样的相关内容常常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的。为了掌握定量调研方法,做好社会实践,就需要首先掌握抽样调查的几个重要概念:

总体,也称一般总体,是指社会实践项目等工作中确定的研究对象的全体。

个体,也称个案,是指组成总体的各个元素。

样本,也称抽样总体、样本总体,从总体中抽取的若干个案所组成的群体。样本容量通常用符号n表示。

样本统计值,在实际研究中直接从样本中计算得到的各种量数。

总体参数值,从已知统计进行推论得到的各种量数,称为总体参数值。

统计推论,就是用样本的统计值推论总体的参数值的统计方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抽样调查具有随机性、推断总体、估算误差以及提高准确度等特点。

(2)选择抽样调查的方法

正确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在进行抽样方案的设计时,首先应该按照正确的抽样调查的步骤执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当做好如下几步工作:

第一步,准确界定调查总体。界定调查总体就是要清楚地确定社会实践项目针对对象的范围,为满足社会实践目的的需要,调查总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表述:地域特征、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特征、群体特征等,如2013年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及态度评估。

第二步,选择资料获取方式,资料收集方式对抽样过程有重要影响。例如采用入户面访、电话调查、街上拦截还是网上调查、邮寄调查等对抽样结果都会有不同的影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从操作相对方便的角度考虑,往往采取面访填写问卷的形式。

第三步,选择抽样框。抽样框也称抽样范畴,是抽取样本的所有单位的名单。例如在这里要调查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抽样框就是某一年北京市全体大学生“村官”的名单。同时,抽样框的数目是与抽样单位的层次相对应的。如区县、乡镇等,这样抽样框也应有三个,全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名单、学校样本中所有区县的大学生“村官”名单、区县中各乡镇的大学生“村官”名单。

准确的抽样框必须符合完整性与不重复性两个条件;在实际抽样操作中,实现这两个条件是很不容易的。比如要抽取北京的居民户作为样本,就可能出现一户有多处住宅情况,或者由于居住条件有限,好几户居民居住在一个门牌号码的情况,这就出现了重复或者遗漏的情况。因此,选择一个适当的抽样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四步,确定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和评估样本正误。选择抽样框后,就可以确定抽样方法,并决定样本大小。在从总体中抽出样本后,不要急于作全面的调查,可以初步检查一下这个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如何,资料有无代表性,需要按确定的标准加以评估。这项工作在需要学校支持的(经费支持、重点团队确立等方面)情况下,最好在申请提交前完成评估样本正误。

(3)抽样方法的种类

抽样方法主要分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大类,也就是专业人士通常所说的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所谓概率抽样就是按照随机原则选取样本,完全不存在调查者的主观意识,使总体中所有个案都具有相同的被抽样本的概率。而与之相对应的非概率抽样则是依据研究要求,主观地、有意识地在研究对象的总体中进行选择抽样。

非概率抽样主要包括判断抽样、巧合抽样等方法。非随机抽样方便易行,在为争取时效或达到特殊目的实施的问卷调查中经常使用。但是,这类方法受主观和巧合因素影响比较大,比如通过社会实践实施判断确定样本,而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大学生,经验相对不足,如果判断不准,误差就会很大;再如巧合抽样中常采取的“街头拦人法”,在中关村街头(中国科学院的众多院所和清华、北大等高校均在该地区)拦下的行人可能是两院院士,也可能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还可能是一名外来农民工。有时由于在一些社会实践项目中考虑到资金或时间的客观制约因素,无法实施概率抽样时,可以使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很可能无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不能用来推论总体。因此,在整理总结结论时需予以解释分析,得出恰当的结果。因此,为了使社会实践活动做得更好,笔者认为最好采取概率抽样(随机抽样)方法。一般地说,概率抽样包括如下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简单抽样。

简单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简单任意抽样法。该方法是从调查总体中完全按照随机的原则抽取调查样本,即先将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编上号码,然后抽出需要的样本。简单抽样经常使用的是统计上的随机数表。简单抽样的不足之处是这种选择方式可能导致抽出的样本不一定具备代表性。比如前述开展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调查,如果简单抽样就可能导致抽出的样本男女比例失调等情况出现。

第二种方法,等距抽样。

又称机械抽样、系统任意抽样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构成总体中个案出现的顺序,排列起来,每隔K个单位抽取一个单位作为样本。

K值指每隔多少个抽一个,计算公式是:

K=N(总体个案数)/n(样本个案数)

相对于简单抽样方法,等距抽样易于实施,工作量小;而且样本在总体中分布更为均匀,抽样误差小于简单抽样。它的不足之处是容易出现周期性偏差。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社会实践者可以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后,打乱原来的顺序,重新建立顺序,以纠正周期性偏差。

第三种方法,分层抽样。

分层抽样,也称类型抽样、分类抽样或分层定比任意抽样。分层抽样是将总体各单位先按照主要标志分组,然后在各组中采用简单或机械抽样方式,确定所要抽取的单位。分层抽样实质上是科学分组和抽样原理的结合。比如在抽取北京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情况调查的样本内,根据原来所学专业类别(农科、非农科)以及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时间作为进行分组抽样的依据。

确定抽样的数目时,一般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①定比,就是对各个分层一律使用同一个抽样比例。抽样比例f的计算公式为:

f=n(样本个案数)/N(总体个案数)

②异比,如出现其中某一层可供抽样的对象特别少,按同一比例抽样所获得的个案数量太少,就会影响这一层抽样个案的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在这一层采用比其他层较大的取样比例,这叫作异比分层抽样。

在社会实践调查抽样时,实施上可以首先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群体,各层间尽可能异质、各层内尽可能同质,然后从每层中利用随机抽样方式,依一定比例各抽取若干样本数。

分层随机抽样的步骤如下:

①确认与界定研究的总体;

②决定所需样本的大小;

③确认变量与各子群,以确保抽样的代表性;

④依据实际研究情形,把总体的所有成分划分成数个阶层;

⑤使用随机方式从每个子群中按照一定的比例人数或相等人数抽取样本。在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抽样调查中,我们就可以采取上述步骤。总体是北京市某街道所有青年居民2万人,样本大小是1000人,根据男女的比例,比如是5.5∶4.5,就从男士中抽取550人,从女士中抽取450人,分别抽取。

第四种方法,整群抽样。

整群抽样,也称聚类抽样、集团抽样。是以一个群组或一个团体为抽取单位,而不是以个人为抽样单位。使用整群抽样法的特点是,抽取的样本点是一个群组,总体内的群组间的特征比较相近、同质性高,而群组内彼此成员的差异较大。比如要调查北京市一个郊区(县)大学生“村官”的创业情况,可以抽取其中一个或几个乡镇进行调查。

整群抽样的步骤有:

①确认与界定总体;

②决定研究所需的样本大小;

③确认与定义合理的组群;

④列出总体所包括的所有组群;

⑤估计每个组群中平均总体成员的个体数;

⑥以抽取的样本总数除以组群平均个体数,以决定要选取的组群数目;

⑦以随机抽样方式,选取所需的组群数;

⑧每个被选取的组群中的所有成员即成为研究样本。

第五种方法,多段抽样。

多段抽样是一种较复杂的抽样方法,即从集体抽样到个体抽样,分成若干阶段逐步地进行。在各段之间可以采用简单的或分层的抽样法,在大规模调查时常用,不足之处是经过多段抽样,可能导致误差较大。

除了以上几种基本的抽样方法,抽样方法还有很多;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点,以下两种方法也可以采用:

一是推荐抽样,也称“雪球抽样”,要求回答者提供附加回答者的名单,起初汇编一个比总样本要小得多的名单,通过回答者提供额外的回答者。其他名单意味着样本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如果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不知道调研对象总人数是多少,可用此方法预测总人数,然后进行概率抽样。

二是空间抽样,可以在特定的空间抽取样本,如调查一个大型活动参与群众的情况,可以在现场直接进行快速空间抽样,把参与社会实践调研的大学生分散开,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数字间隔进行采访。

(4)确定样本大小

样本大小又称样本容量,指的是样本所含个体数量的多少。样本的大小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调查的费用和人力的投入。确定样本的大小,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有,精确度要求、总体的性质、抽样方法、客观制约(即人力、财力的因素)。

首先,参与社会实践调研的大学生必须了解的是样本的大小与总体不是成直接正比的关系。因此,在社会实践时选择样本大小,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样本的数目:

①在低年级阶段可以借鉴前人相似的研究,查阅资料,参考别人的样本数。

②根据资料分析的要求,样本的数目首先要够做资料分析。

③根据统计的要求,样本的大小与抽样误差成反比,与研究代价成正比;这就需要依据“代价小、代表性高”的基本原则开展工作。对同质性强的总体,其差异不大,选择样本可以小一点。而异质性高的总体,则要选择大一些的样本。估计样本的大小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n=(k*δ/e),其中e是抽样误差,即总体的参数值与样本的统计值之间的差异,δ是总体标准差,反映了总体变量值分散的程度,k是可信度系数,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程度。例如可信度为95%,可信系数k=1.96,我们在决定样本大小的时候,要考虑到k、δ、e三个因素。

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抽取样本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最好选取有代表性的小样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