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引领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浅析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引领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时而生的“引领互动”式教研模式如何应用到实践教学的研究自然而然的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笔者怀着对课改的浓厚兴趣,以《赤壁赋》这篇古文为素材,从挖掘学生兴趣点、问答激思、小组讨论辨析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入手,试图对“‘引领互动’式教研模式的探究”做出有可能的价值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充实、完善“引领互动”式教研模式的应用。

李晓莉

在全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区顺应发展潮流提出了“‘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每堂课的教学要包含“自学、互学、展评”三个版块,意在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长期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及创造性思维能力。我校教师针对“‘学本’式卓越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新课程背景下‘引领互动’教研方式的研究”,笔者通过对这个课题的分析,认为这种教研方式的研究可以放到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去探索。反观传统教学课堂,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缺乏思考和感悟,完全背离了“教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这一教学目标。应时而生的“引领互动”式教研模式如何应用到实践教学的研究自然而然的成了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不少一线教育工作者已经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摸索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但因课改本身的复杂性,研究者们各持一家之言,至今还未合力出一种固定的、实践操作性强的“引领互动”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教学实验还需进一步推广和统一。笔者怀着对课改的浓厚兴趣,以《赤壁赋》这篇古文为素材,从挖掘学生兴趣点、问答激思、小组讨论辨析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入手,试图对“‘引领互动’式教研模式的探究”做出有可能的价值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充实、完善“引领互动”式教研模式的应用。

一、设置最佳“语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点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因此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去学习一篇文章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的活跃、生动了课堂氛围,在调动学生感官互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挖掘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放一组图片让学生们从讨论赤壁这个地方的人文历史等轻松愉快的话题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心灵的互动,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或者利用学生们熟悉的名人评论做导入,如用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惊世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以这样的方式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他们学习文章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对正能量的追求。除了以这些方式吸引学生外,还可以根据当时授课的情景和课文内容开展演讲竞赛、成语接龙、投影音乐、故事引入、课本话剧等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此丰富课堂内容,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并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人。

二、教师巧设问答,激发学生思考

传统语文教学重在教师的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阐述自己的观念和见解,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坐享其成的听课习惯,不愿积极发言更不会积极的思考。在新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该力营学生乐于说话的氛围,在适当的突破口巧设问题,根据不同的诉求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我们同样以《赤壁赋》为例,预设问题:

师:这是余秋雨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请同学们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观点或者关键词。

生:成熟。

师:谁成熟?找出成熟的对象来。

生:苏轼。

师:作者认为苏轼的成熟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师:那么同学们认为什么样的生命的才称得上是成熟的生命?

生1:我认为长大了就是成熟。

师:仅仅是长大了吗?这里的成熟仅仅是年龄的增长吗?

生2:成熟不应该只体现在年龄上,我认为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思想和精神上。

生3:我认为经历磨难会让人变得成熟。

生4:成熟的人会在与人交往中变得更为淡定、从容。

生5:有过痛苦经历的生命可以称得上成熟。

师:很好,同学们对成熟有了比较全面的理解。那么余秋雨对成熟的生命是这样定位的——要对生命有清醒的认识,并且学会正确面对。我们用哲学家的这两个标准来看文章,文中有没有反映出苏东坡对其生命现状的清醒认识?

……

(学生提出文中不懂的句子,大家共同分析)

生:第二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老师重读这四句话,边读边拍打桌子)

师:为什么老师刚刚读的时候会拍打桌子?

生:因为文中有一句话是“扣舷而歌之”。

师:苏轼为什么会“扣舷而歌之”?古人有这样一句话“言语之不成,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生:我知道了,当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情感时,就会用动作来表达。作者是在“饮酒乐甚”的情况下“扣舷而歌”的,那么歌的内容应该是作者心情愉悦时真实情感的表达。

师:很好,那么作者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歌词的形式和我们学过的一部作品很相似,不知大家有没有读出来。

生:是屈原的《离骚》。

师:作者为什么要模仿屈原?他们之间有共同点吗?

(全班陷入了一片沉寂之中,一分钟过去了)

生1: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您看对不对。屈原在《离骚》中把君王比作美人,而苏轼的歌词里也有“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句子,这个“美人”也是圣主贤臣和美好理想的象征。苏轼在这里应该是借用了屈原的“香草美人”的比喻手法。

生2:老师,我也想到了一点。屈原是在被楚怀王疏远的情况下作的《离骚》,而此时的作者和屈原有着一样的遭遇,他是他被贬到黄州的。

师:很好。两个同学都讲到了重点上。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模仿屈原能够体现出苏东坡对其生命现状的清醒认识吗?

生:模仿屈原,说明苏轼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他自己现在已经不能实现理想,处于一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境地。

这一系列巧妙的设问,教师围绕教材,旁征博引,让学生主动思考成熟的内涵,结合自己的实际既感受了现实生活,又不脱离课文,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就成功地预设了问题。

三、小组辩论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师生间、学生间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出现分歧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允许学生就教学内容置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感受获取知识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更易于在与自己不同观点中得到启迪,这是传统教学效果远远不能比拟的。

还是以《赤壁赋》为例,我们可以花费较多的时间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和作家的生平思想。让他们知道苏轼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代代传诵,光照千古,而且也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的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他曾蹲过监狱、惨遭非人的折磨,他曾一贬再贬,浪迹天涯,他谪居黄州,忧谗畏讥,他泛舟赤壁,浩歌江东,他关心民瘾,兴修水利……

作者被贬之后并没表现出郁闷与颓废,相反地,我们看到作者遭遇命运转变之后悠然与豁达的心态。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假设很多情景,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棘手问题、挫折时,应该怎么办,并通过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这段文字引导学生思考“成熟生命”的定义。让学生学习豁达地面对生命中的挫折与不幸,学会对任何时期的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与正确的面对,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成熟而稳重。

笔者通过对《赤壁赋》中挖掘学生兴趣点、问答激思、小组讨论辨析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进行了这样的实践教学研究,认为“‘引领互动’式教研模式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和自主能动的机会。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配合者,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文学艺术、鉴赏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应该思考如何引领学生完成心灵体验、思想碰撞、精神对话,让学生能动的感悟语文贴近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的一面。目前“‘引领互动’式教研模式的研究”还需继续开拓和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课改也将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阵痛期,但我坚信这一极具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必定能实现“文以载道”的教育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