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与教学

网络与教学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特网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就与教育有缘。网络在信息通信、交流、共享方面的特性与教育的需求可以说不谋而合。现代的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育理念,如建构主义,特别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社会建构主义,都强调高质量学习对于交流、尤其社会性交流的依赖。网络的这一特性给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诸多新教学模式的实现,带来了机遇和可操作的环境。但通过登录、网络广播、BBS、即时通信等手段,也能实现即时的、同步的教学。

7.1.2 网络与教学

1.学校信息化和网络化

因特网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就与教育有缘。无论国际国内,最早规模化的因特网应用几乎都始于教育科研领域。各国都重视网络教学潜在价值的开发,并制定政策、投入巨资发展学校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如本书第1章所述,美国将“教室将互相连接并连到外面的世界”作为所谓教育技术四大支柱之一。英国将学校的因特网接入作为学校信息化水平评估的主要考查指标之一。我国则于2000年的“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并随后启动了著名的校校通工程。“校园网”成了网络术语中,除了局域网、广域网之外的一个专有类别。我国很多城市还在中小学校之间租用通信系统光纤组成所谓“教育城域网”,实现专门的教育资源共享。

img203

图7‐4 CNNIC中国因特网用户人数统计

学校也纷纷将传统的计算机实验机房联网,组成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房(参见本书第6章6.5.2)。学校图书馆则大量建设了接入因特网的电子阅览室。有些学校还尝试在教室和校园覆盖无线网络,以便于在普通教室开展网络教学。

2.网络的教育教学特点

网络在信息通信、交流、共享方面的特性与教育的需求可以说不谋而合。现代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育理念,如建构主义,特别是近些年备受关注的社会建构主义,都强调高质量学习对于交流、尤其社会性交流的依赖。与传统媒体和单机的计算机媒体相比,网络在交互性方面确有独到的优势,如图7‐5所示。

img204

图7‐5 网络交互的特点

传统媒体,包括电视等,内容、画面虽丰富,但基本是单向的媒体。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带来良好的交互体验,但其交互性局限于人机交互。而因特网,除了提供图文并茂的网页信息外,通过流媒体技术,也提供了类似电视、广播的视听觉媒体体验,并且用户还可点播。同时,因特网通过集合遍布世界的信息资源,强大的后台数据库,集群的计算和服务,以及Ajax等新技术路线,也正在提供类似桌面(本地PC机)般流.的人机交互体验,而后台的庞大支撑数据和更新服务更是本地PC机所不可企及的。搜索引擎、Google地图以及日新月异的Web服务(如本书第3章提到的在线图像编辑)等都是例子。而最突出的,则是网络构成的所谓虚拟社会,在这里,人际(人与人之间)交流(交互)又重新体现,并得以延伸,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网络的这一特性给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诸多新教学模式的实现,带来了机遇和可操作的环境。

网络与教育教学有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列方面:

(1)资源性:因特网信息与资源丰富,又有分布、开放、随机等特点。非常适合于“建构主义”学习观所推崇的学生自主、基于资源的学习。

(2)开放性:与传统的教材与课堂大不相同,因特网上信息(包括虚假或不良信息)、观点的多样性,引导得当,有利于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批判性思维”等的培养。

(3)虚拟性:因特网的人际交流与面对面交流有很大区别,甚至可以隐藏身份。实践表明,对于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因特网上发言要容易一些,能鼓励他/她们勇于表达,参与交流。

(4)共享共建:Web 2.0将因特网从单纯的索取式共享推进到共享共建,按照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学生参与内容、知识的共建特别有利于高质量的学习。学生通过表达和展示,经历从分析到综合、从零散到系统,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提升了思维水平。

(5)异步性和即时性:因特网突破地理空间限制的同时,也突破学习的时间限制。但通过登录、网络广播、BBS、即时通信等手段,也能实现即时的、同步的教学。

(6)通信即时性和多样性:网络通信手段十分丰富,从E‐mail、BBS、Chatroom、Web应用(如Google Docs)到可包含视音频的即时通信,在语音、数据、图像交流甚至协同操作方面各有所长。事实上,移动通信(手机)也在快速与因特网融合;这些都有可能为多样化的教学创新提供支撑。如手机和微博的结合,很可能带来“微型学习”的模式创新机会。

(7)系统性和可管理性:因特网应用通过用户注册、登录和后台数据库技术,可以收集和跟踪用户的参与和活动。用于教学,就有更好的可管理性,对学校、教师也更容易实现过程性评价(参见本章第4节7.4.3、7.4.9、7.4.10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