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建立研究生教育新秩序的思考

关于建立研究生教育新秩序的思考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研究生教育的新秩序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具体来说,要将改革的注意力从招生、分配、学位逐渐转移到培养教育上来,也就是说努力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同时逐步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走内部改革和对外协调并举的路子。

关于建立研究生教育新秩序的思考

关于建立研究生教育新秩序的思考[1]

提要 作者在考察了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认为:今后改革的重点是建立研究生教育的新秩序,核心是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中心(内部改革)和逐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协调);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作者呼吁要及时总结研究生教育的十年经验教训和研究理论问题,并试图从层次性、协调性、稳定性和超前性等方面对建立研究生教育的新秩序进行了理论思考;本文还就若干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见解或解决问题对策,例如急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同时,研究生教育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一要按教育规律办事,二要协调好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尽管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我们取得了该领域的巨大进步,但始终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研究生的实际需求而片面追求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另一种倾向是不注意按照研究生教育的自身规律而勉强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多与这两种倾向有关。如何把握方向使研究生教育改革健康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一、要建立研究生教育的新秩序

建立研究生教育的新秩序是当前高等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1978年以来,研究生教育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1981年,即恢复阶段。研究生主要来源于老五届本科生和工农兵学员,他们人数较少,年龄偏大,入学时文化水平相差悬殊,但他们学习勤奋,自我管理能力强,又有独立工作之经验;导师以“文革”前正、副教授为主,虽大多没有带过研究生,但都十分注意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这段时期培养的研究生大多用来补充高校师资和科研队伍。事实证明,他们中多数人已成为教学和科研队伍中的重要骨干,质量是好的。第二阶段是从1982—1985年,即大发展阶段。研究生主要来源于应届毕业生,他们人数多,年龄轻,入学时文化水平较高,且相对一致,但他们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不少人缺少独立工作经验;导师中新提升的正、副教授比例大幅度增加;不少人注重学位论文而忽视研究生的课程和全面培养。这一时期培养的研究生中有不少尖子,但出国留学的多,除了继续用来补充高校师资和科研队伍外,开始分配到企业和基层中去了。他们的质量上总的是好的,但水平高低之差明显。第三阶段是从1986—现在,即控制研究生发展规模的阶段。这一阶段研究生来源状况与前一阶段基本相同,但他们由于受到我国社会和经济中某些倾向的影响,暴露出来的问题明显增多,其质量要有待于毕业后的实践来说明。

对研究生教育的估价应是:成绩巨大,问题不少。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大发展阶段虽然已经过去,但由此而生的种种问题由于时滞(time lag)原因到后来才显露出来,即研究生教育的环境存在某些混乱,本文拾其要者列于下。

1.研究生思想工作薄弱

除了社会影响外,长期缺乏研究生政治思想管理系统是个重要原因。研究生院和系里一般只管业务,不管政治思想工作,因此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得不到落实,主要看导师抓得紧不紧,研究生对自己严不严。一个学校上千名研究生集中在一起,没有哪一个部门去负责,造成了许多漏洞,甚至研究生中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也难以及时掌握。因此,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现象屡有发生。近两年特别是近一年来,各校对研究生政治思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做了不少工作,但成效甚少,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教学质量有下降的趋势

由于研究生“入门难,出门易”,即没有建立起名副其实的淘汰制,加之个别导师把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能否取得学位与自己水平完全等同起来,有时尽管对自己的研究生质量有看法,但还高抬贵手,因此,有的研究生觉得公共课难混、学位课好过、论文总通得过而放松要求。极端的例子是理科研究生赶做几个实验,文科研究生熬几个通宵就写出硕士学位论文的。目前,由于“出国风”、“经商风”的影响,研究生中甚至有创造种种“条件”主动争取淘汰的。

3.学位课程无严格规范

“重学位论文、轻学位课程”倾向普遍存在,有的学位课程与大学生课程相差无几,有的用所谓的“专题”来代替课程的系统教学,有的没有主要教学用书,有的甚至连教学大纲都没有,至于研究生课程的教材还提不到议事日程上来。研究生课程建设应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环,它将对研究生质量发生长远的影响,但至今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4.导师缺乏严格的遴选

现在流行一种观点,不带研究生的就是不够格的正、副教授。因此,在争着带研究生中出现种种怪现象,教基础课的要带研究生,没有科研课题的要带研究生,无稳定经费来源的要带研究生,人已出国尚未返校的要带研究生,过了退休年龄的要带研究生,甚至无实验室的也要带研究生。由于编制限制,有的导师把招收研究生作为增加自己科研力量的重要来源和廉价劳动力,极端者同时带了一个“加强班”的研究生,这不能不说明个别导师缺乏责任感和严肃态度,因此,研究生对导师不满时有发生,甚至发生冲突。

5.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管理是十分薄弱的一环

据了解,各高校研究生管理机构中,招生、分配和学位管理一般都受到重视,而培养教育的管理普遍较弱。院系一级分管研究生工作的负责人也较少过问各专业的培养教育工作。这与本科生的教务管理工作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这种局面不加改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则成一句空话。

6.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明显不协调

这两年来,不少专业的研究生求职发生了困难,“求大于供”在向“供大于求”转化。即使分配出去的研究生,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从事原先的专业或方向,有的用人单位对分配来的研究生很不满意。这里有招生研究生专业的布局不合理问题,也有培养质量问题。我们培养研究生的口径对着高校和研究所,加上忽视学位课程,造成了不少研究生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差的弊端。

因此,我认为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不应只作表层改革,而要进入深层改革,即治理学校的教育环境,建立研究生教育的新秩序。具体来说,要将改革的注意力从招生、分配、学位逐渐转移到培养教育上来,也就是说努力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同时逐步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走内部改革和对外协调并举的路子。

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论思考

要建立研究生教育的新秩序,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目前对研究生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是不够的,科学地总结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应是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改革的行动,目前更需要理论指导下的改革行动。

现将理论思考的心得与各位同志作进一步研讨。

1.层次性原则

现代教育体系是划分为层次的,主要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而研究生教育又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除了教育的一般规律外,每一层次的教育都还有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而不能互相取代。只有这种多层次结构的教育体系才能完成社会交给教育界的任务。这种层次性一方面是由于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社会需求也有层次性,譬如我国教育界、科技界、企业界等的人才也需要有一个各种层次人才的合理组合。我们应当充分注意到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是特殊的一个层次,社会对它也有特殊的要求,既有别于专科和本科,又有别于工科、医科、农科等类型的研究生教育。高校高质量的师资、基础研究队伍的新生力量和高技术攻关队伍主要靠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博士和硕士来补充,换句话说,综合性大学现在培养博士和硕士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今后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基础研究队伍的素质和开发高技术的能力。一味强调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一则会使我们忽视自身对社会的特殊功能,另一方面也无视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锻炼才能培养出来的事实。为21世纪培养高校教学和基础研究人才主要落在重点综合性大学研究生院身上,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2.协调性原则

研究生教育无疑是要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综合性大学也不会例外。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协调,而是如何协调。不顾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盲目发展研究生教育是不行的;但是,不顾研究生教育规律勉强地面向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不行的。我们所谓的协调,即要处理好研究生教育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教育要逐步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是老问题新提法,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都曾有过类似的说法,而实际上一直没有处理好,原因是否在理解和执行上有片面性的简单化倾向?

3.稳定性原则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即有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教育史上的事实已经证明,大规模的战争、频繁的政治运动、不景气的经济背景都会明显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教育界自身过多的变动也并非总是好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一套有特色的教材、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系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积累逐步发展而来的。不改革我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是不行的,这一点大多数人赞成。但要改革的东西很多,涉及面广,复杂得很。某方面有改革的必要性,并不等于已具备了改革的可行性,而改革的健康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教育环境,有赖于研究生教育新秩序的建立。

4.创新性原则

未来的科学家和教授主要由现在的研究生来担当,他们将来的任务是探索未知的科学世界。因此,对他们的教育不应以传授现有的科学知识为主,而要求他们把握自己所从事研究领域中的发展趋势,发现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用现代方法去解决它们,使人类在认识上有所前进。这一特殊要求使研究生教育要有所“超前”,即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研究。拟定学位论文的过程就是研究生接受这种教育的主要训练环节。

三、关于建立研究生教育新秩序的一些措施

1.控制硕士生发展规模,较快发展博士生教育

一般来说,欧美的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数量之比是相对稳定的,美国是1∶9,加拿大是1∶3.5,而我国是1∶15,显然我国这种比例偏低。教学和科研高级人才(亦包括应用型人才)必须在高校或研究所有较长时间的训练。硕士研究生一般只有一年至一年半科研时间,而且一般对导师的依赖性较强。我们要有一支相当规模和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应当从博士生中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国外近期迅速发展起来的博士后教育,实际上也是现代科技和教育发展对高级人才有更高要求而提出来的。要较快、较多地培养学术带头人,就应从现在起加快博士生教育的发展,使博士生与硕士生之比趋于合理。

2.博士生导师队伍要年轻化,导师质量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我国前三批博士生导师年龄都偏大,相当一部分不能亲自从事科学实验。这种博士生导师老龄化现象与评定高级职称和晋升中论资排辈现象分不开。即使已经取得博士学位,往往要经过多年排队才能评为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教授又要五年以上,从正教授再评博士生导师又需要多年等候。实际上,我们自己培养的博士中不乏冒尖者,是否可以采取若干特殊政策,从取得博士学位而同时具有指导博士生水平的副教授中评定博士生导师?对现有的导师,尤其是硕士生导师要有严格的遴选,逐步提高质量。

3.加强学位课程管理,编写出版研究生教材

如前所述,学位课程是目前研究生教育最为薄弱环节之一,已明显影响教育质量。因此,国家教委研究生司应制定“学位课程管理条例”,对学位课程开设的门数、水准、教学大纲、教材等作出若干明确的规定;另外,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学位课程教材编写五年计划,并先在若干学科中组织人员编写,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4.适当发展我国当前急需专业的研究生层次人才的培养,进行多渠道办学

有3种模式可以考虑:①为大型厂矿企业办短期脱产研究生班。这类企业常有数万甚至上十万人,企业较现代化,本科生比例高,经费较充足,而且常常急需高层次人才来适应其企业改造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研究生班培养目标明确,生源得到保证,研究生又大多有实践经验,不存在就业问题。②为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办不脱产或半脱产研究生班。这些地区集中了不少近十年大学毕业生,他们往往会遇到与国际上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关的问题,因此有进一步深造的要求,而且同一区域内往往有类似的热门或迫切的问题,根据需要开设不脱产或半脱产的研究生班是会受欢迎的。③为中央部门或系统办专业研究生班。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中央有关部委或系统会对某一专业人才有近期的迫切需要。例如,某一时期急需国际经济法国际金融等人才,可办专业研究生班应急。

5.尽快提高研究生管理人员的素质

据了解的情况来看,各高校研究生院、部、处和系一级研究生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本科学历,少数人以工代干,研究生毕业的管理人员比例很低。许多学校已经或正在采取措施改变这种情况,但由于行政工作在高校中不如科研和教学吃香,有关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吸引本科生和研究生来从事管理工作还有相当的难度。

上述观点尚欠深思熟虑,但可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教育理论界的重视。

作者后记

1988年5月,我开始兼任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刚巧遇到全国综合性大学研究生院学术年会。在陈抗生先生的鼓励下写了这篇发言稿并先于刊物上发表。此发言稿还引起院内个别同志的批评,原因是作为副院长身份批评当时研究生教育时弊是否合适,当时我颇有压力。但是,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对教育研究已蔚然成风令我欣慰,陈抗生、刘传铁、钟金明、马黎等在繁忙工作中都能深入思考与研究,出版了著作或发表了有影响力的文章。在这次年会上,我认识了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多位管理专家,他们有较高水平,对我启发很大,也大大提高了我研究高等教育学的兴趣。读者仔细阅读本书中有关研究生教育的论文,会发现我的认识过程与轨迹。

【注释】

[1]发表于武汉大学的《高等教育通讯》(1988年,第2期: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