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介书生立下教育救国的大志

一介书生立下教育救国的大志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中国民众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系,建立一个能够实现正义和自由的理想之国,是陶行知投身教育的真正原因。但陶行知不,他把他所获得的,以全身心回馈了社会,他的一生从来不曾离开过贫苦大众。陶行知脱下西装革履,穿上草鞋,从此与农民为伍。就像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的初衷,20年代初,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从不同方向发起了一场教育实验,旨在通过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以挽救民族危亡。

一、一介书生立下教育救国的大志

(一)留洋博士回国了

1917年,26岁的陶行知因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聘回国。

他的头上有许多光环,即使现在看来也毫不逊色:南京金陵大学优秀毕业生,美国伊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大教育家。

陶行知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胡适等同学合影,西装革履,神情沉静,很有书卷气,一副青年才俊的模样。

“海归”派,学术功底扎实,手里有一大把的好去处。他的前景之美好,应该不难预测。他的生活本来可以过得很安逸,而且可以一直比较安逸,他先后被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教授、教务主任,东南大学教授、系主任,月薪达400元。

同是在1917年,被聘为北大教授的26岁的胡适,在写给母亲的信中提到,他的月工资是260元,房租6元,与人合租只出3元即可,而每月生活费花费几十元,小日子就可以过得相当不错。

在这里,并非羡慕当时教授的待遇。而是想说,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没有一个人天生是伟人,如果要放弃这样安逸富足的生活,应该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就是来自亲朋好友的压力也会不小吧?

不说小时候出身贫寒,就是在18岁,陶行知流落在苏州的时候,还有过和他的表兄把衣服当了,换三百文过一日的时候。从什么都缺乏的生活过来的,即使后来好了,但还是会特别的害怕失去,因为比谁更懂得钱的好处吧?

但陶行知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没法安心,因为这不是陶行知人生奋斗之理想。“我本来是一个中国的平民,无奈十几年的学校生活渐渐地把我向外国的贵族的方向转移……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向那中国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来了。”[1]

(二)虽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他们的痛苦

当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连年战祸,民生凋敝,人民苦不堪言,尤其是乡村遭到重创,这一切不能不使作为农家子弟的陶行知痛彻心扉。

陶行知出身极为贫寒,来自安徽的一个偏远山村,自幼聪明好学。邻村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前来读书。有一天下大雪,他赶到私塾时,老师已经开讲,他就一直站在门外,直到老师把课讲完。然后,靠着种种帮助,艰难地从私塾到教会学校再进入大学。陶行知非常优秀,在金陵大学考试中总分名列第一,又在爱才的校长的帮助下去美国留学。

自然,他比一般人更深切地知道乡村农人之苦痛,“中国以农立国,农民要居全国百分之八十五。他们所尽得义务最多,所享的权利最少。稍有心肝的人,虽是一时一刻也不能忘记他们的痛苦。”[2]

他也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之于社会与民众的价值,因为他自己就是教育的受惠者,而广阔的视野使他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14年,陶行知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中就写道:“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要之手续。”[3]因此,他在求学时就激发了对教育改变民族命运的求索。

1916年,他致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罗素时,就写道,“我终生唯一的目标是通过教育,而非经由军事革命创造一个民主国家。”

如果说,一直以来获得的资助使他感恩,而不断地进取与学习则使他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后来的留洋则不是为了“镀金”,找个好工作,拥有舒适生活,而是为了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为中国民众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公共教育体系,建立一个能够实现正义和自由的理想之国,是陶行知投身教育的真正原因。

当然,不是所有在他人的资助下发展成才的山乡孩子,都有像陶行知这样对社会有着如此全身心的回馈。有些人“飞出草窝”了,就再不愿回来了。但陶行知不,他把他所获得的,以全身心回馈了社会,他的一生从来不曾离开过贫苦大众。这一点也最为世人所敬仰。

当然,从此他舍弃了另一条道路,这“另一条”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富足安逸,身居高位。如果第一次也许是因为热血冲动而辞去教授职务,但后来的事实证明,陶行知从来都是有坚定信仰的人。因为这样类似的高官厚禄机遇,在陶行知之后的人生中一再遇到,但他从不回头顾盼。

他先后辞去或婉拒: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月薪400大洋的教授职位;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大学前身)校长之职;金陵大学校长之职;河南省教育厅厅长之职。

显而易见,从此改变的不仅是工作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陶行知脱下西装革履,穿上草鞋,从此与农民为伍。他从农民中来,但并不庆幸自己脱离苦海,而是迅速回到了乡村和农人之中,与他们同甘苦共命运,并致力于寻求帮助他们减少痛苦的教育之路。

一条在凄风苦雨中摇摇欲坠的船,船上的几个年轻人获得救助上岸了,但是他们没有离开,而是找了各种工具,返回去救助更多船上的人。

就像鲁迅先生选择弃医从文的初衷,20年代初,以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从不同方向发起了一场教育实验,旨在通过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以挽救民族危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