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状元张謇实业救国

状元张謇实业救国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状元张謇实业救国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卖国求荣,与日本侵略者又开始了丧权辱国的和谈。这35名官员中,有一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新科状元张謇。于是他毅然决定放弃状元郎的诱人仕途,以办实业来救国。张謇在这样的形势下,想以办实业来救国,着手筹办工厂。桂嵩庆看在张謇状元的面上,商定将这批机器作价五十万两为官股,另要张謇筹集五十万两为商股,筹办棉纺厂。

状元张謇实业救国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卖国求荣,与日本侵略者又开始了丧权辱国的和谈。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激怒了每一个有爱国心的华夏子孙。这一年,35名翰林院的官员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弹劾李鸿章。

这35名官员中,有一人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新科状元张謇(jiǎn)。

张謇,字季直,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他原籍江苏海门,因自幼居住在南通,一般人都说他是南通人。他年少时就十分聪慧,才思敏捷。

一天,他在蒙馆读书,蒙馆先生见有人骑马从门前经过,随口说道:“人骑白马门前过,”要张謇应对。张謇不假思索地续出下联:“我踏金鳌(áo)海上来。”科举时代朝廷发进士榜时,状元站在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石雕上接榜,故中了状元的人又称作“独占鳌头”。小小年纪的张謇脱口说出这样的话,真叫蒙馆先生惊喜万分,连连夸奖道;“有志气!有志气!”后来,他果然成了状元郎。

此事虽然被后人传为佳话,但张謇从秀才到举人饱受磨难,此后屡试不中,40岁还没有考取进士,直到光绪二十年才如愿以偿,个中滋味,又有多少人能细解。

在那漫长的应试岁月,他曾为生计而四处奔波。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张謇认识了淮军头目吴长庆,进入他的幕府当文职雇员。他曾随吴长庆东征西战多年,甚至渡海去过朝鲜,与日本军队相对抗。由于他多年走南闯北,结识了不少要人,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他也很赏识。

张謇在军中多年,亲眼目睹了官僚们的腐败,华夏大地的落后和贫穷,对现状越来越不满,他总是苦苦思索着,想找出一条富国强兵之路。

考中状元后,他虽然按例进入最高学府翰林院任修撰(zhuàn),但他的心仍然在为祖国的前途而担忧,屈辱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张謇忧心如焚。当时,封建士大夫中有一种普通的认识。他们认为,列强之所以强大,是由于“船坚炮利”。中国要强盛,就要像日本“明治维新”时那样,发展实业。

张謇也是其中之一。于是他毅然决定放弃状元郎的诱人仕途,以办实业来救国。

所谓实业,是当时对工商业的通称。

中国的民族实业,发展得极为缓慢。远在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产生。那时候,苏杭一带有不少从事丝织业的机户,他们雇佣了不少机工,机户和机工的关系,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由于封建官府的勒索压榨,封建行为也时时作祟,资本主义的萌芽只能在重重压力下艰难发展。

到了清代,李鸿章办洋务,不自觉地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使它在夹缝里艰难地成长。《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李鸿章办洋务已遭惨败,清政府为解决自己经济上的困难,被迫放松了对民族资本的控制。

张謇在这样的形势下,想以办实业来救国,着手筹办工厂。南通一带是棉花产地,棉花的产量高,质量好、价格低。棉布人人要穿,不怕没有销路,于是他就决定先办棉纺厂。

办厂没有钱可不行,张謇罄(qìng)其所有,仅有白银两千两。这点儿钱别说是建厂房、买机器,连零碎开销都不够。他思来想去,只有设法集资,才能筹得办厂款项。

经他东奔西走,到处求人,总算组成了一个六人董事会,由张謇任董事长。他们各自拿出一些钱,再设法筹集资金,准备创办“大生纱厂”。没想到才过几天,仅有的六个人产生了矛盾,有人要退出。但张謇毫不动摇,继续为办厂奔忙。

当时中国自己不能造棉纺机,都要从外国进口。这些机器价格昂贵,张謇靠集资得来的几个钱根本买不起。

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

原来,湖广总督张之洞见棉纺织业有利可图,也动起了利用商人资本的念头,打起了招商旗号。他根据湖北所产棉花的特点,购买能纺十支及十六支纱的纺机九万七百余锭。按照他的计划,资本的分配“或官二商一,或官一商二,或官商参半”。这家纺织业分南厂和北厂,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北厂建成投产,而南厂始终未能建成。南厂的机器四万七千余锭运抵湖北时,张之洞已调任为两江总督。

这么多的机器白白地留给别人他当然不干,于是来个机随人迁,将这些机器运至江苏,准备以六十万两白银的代价移交给苏州商务局招商。哪知苏州的绅商观望不前,招商不成,只好又将这些机器运到上海存放。没想到一放就是五年,成了官家的累赘。后来刘坤一继任两江总督,对这些机器也很头痛,只巴望早点儿有人将它买去。

张謇过去与张之洞熟悉,打听到这批机器的来龙去脉,便去拜访刘坤一。

刘坤一不好怠慢这位状元,客客气气地将他迎进大厅。宾主寒喧了一番后,刘坤一便问起张謇的来意。

张謇道:“过去张大人要办棉纺厂,从国外买回一批机器。现在堆栈多年,无人问津,锈蚀得不成样子。与其堆置不用,不如转让给我们。”

刘坤一听了,忙道:“好说,好说。以后就让苏州道桂嵩庆负责办理此事,将这批机器降价卖给你们。”

桂嵩庆奉命与张謇交谈,准备降价为五十万两卖给张謇。当时张謇连买地皮、造厂房的钱都没筹置好,哪里有这么多的钱买机器!桂嵩庆看在张謇状元的面上,商定将这批机器作价五十万两为官股,另要张謇筹集五十万两为商股,筹办棉纺厂。

偏偏就这个时候,几个董事怕工厂办不成,纷纷退出董事会,这样,筹款之事便完全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

张謇利用他的状元身份,与各方面人士洽谈,请求援助。有一次他从南通到上海集资,回来时连路费都没有了,只好写了些条幅到街上去卖。有人在街上认出了这位鼎鼎大名的状元,状元在街头卖字的新闻顿时传遍了上海。

经过他的百般努力,用筹集来的资金买地皮、造厂房,再将机器运来安装好。到了工厂准备开工时,他的手头已经没有资金可供周转了。

张謇孤注一掷,决定马上开工。以低廉的工资招来一批当地的姑娘做工人,将手头仅有的一些棉花纺纱,纱卖出后再买棉花。这样纺了卖,卖了纺,自己周转起来。

这一招果真有效,把即将夭折的工厂救活过来。当地的棉花好,价格低,因而纺出来的纱不仅光洁结实,价钱也很便宜,一时成了抢手货。销路一打开,资金周转得就快了。这家工厂于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开工,第二年就赚了12万两银子。

以后,大生纱厂越办越兴旺,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他不断地用赚来的钱扩大再生产,又成立了通海垦牧公司、大兴面粉公司、广生榨油公司等。他还兴办了一些学堂,造就了一批人材。

张謇,这个清代的状元,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我国近代有较大成就的实业家,为发展民族工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