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生的主观性是通往“事物本身”的唯一途径

师生的主观性是通往“事物本身”的唯一途径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程理解活动中,我们要高扬师生的主体性,同时必须将师生的主体性引向“事物本身”,因为师生的主观性是通向“事情本身”的唯一途径。课程文本所涉及的“事物本身”不仅仅是指课程文本创作者眼中的“事物本身”,而且是指理解者自己眼中的“事物本身”。

二、师生的主观性是通往“事物本身”的唯一途径

课程理解活动中,我们要高扬师生的主体性,同时必须将师生的主体性引向“事物本身”,因为师生的主观性是通向“事情本身”的唯一途径。(9)

第一,师生的生活经验是理解课程文本原意的根基。课程文本所涉及的“事物本身”首先是指课程文本创作者眼中的“事物本身”:在创造课程文本时,创作者自己经验事物的方式构成了创作者洞察事物的最有效方式,因而也成了描述事物的最佳视角。“事物在创作者视界中所呈现的样子”构成了课程文本的原意。课程理解首先意味着师生对课程文本原意的再现运动。师生之所以能够重现课程文本的原意——事物在创作者视界中所呈现的样子,主要是因为师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理解课程文本时,课程文本作为刺激物,激活了理解者大脑内相应的神经通路,进而引发了理解者对课程文本所述情境的经验模拟,并通过这种经验模拟来理解课程文本的原意。(10)换句话说,是师生通过想象来模拟创作者经验事物的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来想象课程文本所言及的事物向自己呈现的样子,进而形成了对课程文本原意的理解。模拟性想象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在于师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为模拟性想象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第二,师生的生活视界是形成自己对“事物本身”看法的根基。课程文本所涉及的“事物本身”不仅仅是指课程文本创作者眼中的“事物本身”,而且是指理解者自己眼中的“事物本身”。理解者总是带着自身的视界来理解课程文本所涉“事物本身”的。作为理解者的前判断体系,理解者的视界来自于理解者的生活传统,来自于理解者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经验“事物”的方式。(11)它既不能也不需要被悬置起来,这不仅是因为理解者不可能真正逃离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生活传统,不可能真正背离自己经验事物的方式,就像我们不可能跳出自己的皮肤一样;而且是因为理解者的视界是理解者理解课程文本所涉“事物本身”的最有力的武器:就像光将黑暗中“不可见之物”照亮从而显现在我们面前一样,理解者的视界从一定角度将“事物本身”的某一侧面照亮从而使其在理解者面前清晰地显现出来,虽然“事物本身”的其他侧面仍可能处于不可见的黑暗之中。

第三,视界融合要求师生发挥更大的主动性。真正的课程理解不仅要理解课程文本所涉及的事物“在创作者眼中的样子”和“在理解者自己眼中的样子”,而且要形成一种视界融合,并在借助视界融合所产生的新视界来更加深刻、更加完整地理解“事物本身”。在课程理解活动中,理解者的视界与课程文本创作者的视界能否产生融合,主要取决于理解者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即取决于理解者能否找到适当的问题,将理解者的视界与课程文本创作者的视界结合起来,使二者发生对话,并在对话中产生新视界。而问题意识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它要求理解者不仅要主动地反思自身的视界及其来源,而且要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文本创作者的视界及其来源,还要弄清楚自身所处时代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所形成的人生使命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解者更多的主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