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对不经体验的知识传授

反对不经体验的知识传授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客观主义课程观的合理之处在于承认知识是对“事情本身”的摹本,而“事情本身”则是客观的。客观主义课程观赋予知识的原创者“视界”以合法性,赋予其建构知识活动的合法性。认为学习者应该时刻保持中立的态度,摒弃自己的“视界”,并将知识置于客观的领域,从而使知识独立于学习者。客观主义课程观认为知识所反映的“事情本身”是一种超越时间性和情境性的共时态的东西,忘记了“事情本身”的历时态性质。

一、为了批判客观主义课程观:反对不经体验的知识传授

客观主义课程观的理论逻辑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具有明显的实体论色彩和基础主义色彩。实体主义认为:“世间存在着独立不依的,永恒不变的终极实在。这种‘独立不依的,永恒不变的终极实在’就是‘实体’。从实体出发看事物,也就是把事物看作独立自足,不假外求的。”(1)基础主义则认为:“存在着或必须存在着确定理性、知识、真理、实在、善和正义的性质时能够最终诉诸的永恒的、非历史的基础或框架。”(2)二者共同构筑着客观主义课程观的理论大厦。该大厦的根本点在于:存在着一个有待学习者学习的宝库,那就是客观知识。课程的本质就是这种客观知识,它是人类的认识成果,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判断知识真伪的标准是符合论。

第二,知识传授是教学的主要方式,其过程主要是通过将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加以展开来促进学生学习。(3)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过程就是对人类获得知识的原始实践认识活动的再认识过程,即对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的再生产。在这种再生产过程中,学生必须时刻保持中立的态度,摒弃自己的“视界”,并将知识置于客观的领域,从而使知识独立于学习者。学生理解课程的质量取决于对人类获得知识的原始实践认识活动的“复制”程度。在其他情况一定的条件下,对课程的理解越是能够“重现”人类获得知识的原始实践认识活动,课程理解的质量越高。

客观主义课程观的合理之处在于承认知识是对“事情本身”的摹本,而“事情本身”则是客观的。这有力地反击了主观主义课程观。客观主义课程观的不足之处在于:

第一,剥夺了学习者“视界”的合法性,剥夺了学习者对建构知识的合法性。客观主义课程观赋予知识的原创者“视界”以合法性,赋予其建构知识活动的合法性。与此同时,却剥夺了学习者“视界”的合法性,剥夺了学习者对建构知识的合法性。认为学习者应该时刻保持中立的态度,摒弃自己的“视界”,并将知识置于客观的领域,从而使知识独立于学习者。事实上,学习者的“视界”总是学习知识的在场因素,不需要也不能被悬置起来。它是学习者的前判断体系,来源于理解者的生活传统。学习者不应脱离自己的视界而置身于知识创造者的视界,而应将自己的视界置身于知识创造者的视界之中,并通过视界融合而提升自己的视界。

第二,将“事情本身”看作永恒不变的,忘记了“事情本身”的历史性。“事情本身”的历史性表现为两点:一是“事情本身”是一个过程集合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的样子总会有所不同;二是“事情本身”会因看事情之人的视界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而人类的“视界”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客观主义课程观认为知识所反映的“事情本身”是一种超越时间性和情境性的共时态的东西,忘记了“事情本身”的历时态性质。

第三,将人类获得知识的原始实践活动视为长期有效的,忽视了人类认识这个世界时的易错性。客观主义课程观主张“无主体的知识”,不断重复福柯的诳语——“不但上帝死了,而且人也已经死亡。”,认为知识具有超越主体的客观性,忘记了知识总有其创造者,并且任何一个知识创造者都不是上帝,都不具备“上帝之眼”,因此在认识世界时很容易出错。知识创造者可能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在创造知识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知识本身必须保持一种开放性,即随时被证否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