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的建构

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的建构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如何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模型。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的建构

黄清源 李学锋 王 平 何列常 陈玉华

在我国,就达成“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的共识而言,仅仅只有三年的时间。因此,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有待深化。相应的,确立这种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共性特征和特色内涵并系统性地将其付诸实施,就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课题。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属性的研究和认识,整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层次结构,建构了既有普适性、兼具差异性、又有类型高等教育特色,由目标、执行、评价三层架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

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从属于教育范畴。就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具体实践形式;在内容上,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操作体系;在形式上,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的具体运行方式,有范式的特征。所谓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从整体上和本质上把握人才培养过程的构成要素,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所采取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运作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规定了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征的高等教育类型。这些基本属性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育资源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其主要包括学校及其定位教师任职资格、人才培养方案、基础设施与设备配置、办学依靠行业和服务面向行业等。

二是教育过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业务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学习情境和“双证书”制度等。

三是教育效果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其主要反映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强调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教育教学评价以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为最终标准等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只有主动寻求企业参与,才

*荣获2008年成都航院第二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能够在合作中生存和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不仅要把现代企业的设备、人才、技术优势作为教育教学的资源和手段,而且要把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文化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源泉。因此,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确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的建构

做出上述选择之后,有如下两个问题需要破解:

一是如何科学准确地确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结构要素),进而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

二是如何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模型。

通常,人们以文字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定性描述,极具抽象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的建构,正是从抓事物的主要矛盾入手,运用“树式结构图”方式,提纲挈领地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有机联系起来,形成具象性的“概念—实体模型”。其中,目标任务(结构要素)是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管理、优质的服务、丰富的教学资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以及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运行方式。事实上,人才培养模式就体现在高职院校为发挥教育功能、实现教育目标所组织和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能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目标任务(结构要素)——既定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并把分散化的局部或个体行为集约为有组织、有计划、有实施、有评价的系统行为。

这一模型有两方面的创意:一是力图把习惯上只能用文字加以定性表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结构式的描述和模型化表达,明确目标任务(结构要素),以便更加直观地展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如何成为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和主线,清晰而系统地展示工学结合如何贯彻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二是把目标任务(结构要素)和完成目标任务的行动过程联系起来,进而确立运行机制,并把分散化的局部或个体行为规范为组织化的运行方式。

结合我国国情和高职教育发展,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和高职院校已有实践基础,并力争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普适性意义,本模型设立的目标任务(结构要素)有以下六项:

一是有效发挥企业和专业顾问(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校企共同创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校企共同开展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三是基于合格社会人的培养,校企共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四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校企共同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双证书”教育;五是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校企共同建设工学结合的新型优质课程,共同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实践;六是校企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实现校企全程合作、互惠双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College &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简称CEC Model]分为目标层[Goal-Level,简称GL]、执行层[Operation-Level,简称OL]和评价层[Evaluation-Level,简称EL]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img11

图1 模型图

1.目标层[GL]:理念先进、目标明确

目标层的核心在于追求理念先进,准确定位目标任务。目标层要反映出学校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专业融入行业发展,课程对接职业岗位职责,教学内容覆盖职业鉴定(应知与应会)标准,学习情境有利于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合作实现人才的“提前培养、同步使用”等核心目标任务。

教育教学理念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性认识和哲学观点。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学习得越深,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形势认识得越深,对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规律认识得越深,对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认识得越深,对高等职业教育所承担使命的紧迫感责任感越强。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那么,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就越先进、越有价值。也只有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才能够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开发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并使所占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功能、取得最大实效。

2.执行层[OL]:正确做事、精简高效

目标任务的执行过程,就是系统的运行过程,也是运行机制的形成过程。

对执行(运行)层的要求是,在实现目标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要正确地做事并把事情做好;所建立的规章制度、采取的激励措施和执行过程中建立的机制是精简高效的。其中,较为有效的组织方式和激励制度:一是在扁平化组织中实行项目责任制,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二是强化质量意识,提高工作标准和工作效率;三是加强研究、突破重点,彰显亮点并形成标志性成果。

在执行层,为发挥目标任务执行者(个人或某一群体)的主观能动性,本模型只就某项目标任务提出了主要分部目标,这是由于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注重教育成效(目标)的长期性和创造性,强调育人工作(任务)的重要性和崇高性,尊重教师教学工作(方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体现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以,需要给执行者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3.评价层[EL]:他方中心、客观公正

对评价层的要求是:实行多元化评价,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通过主动搜集学生、同行教师、校内督导、校外专家、用人单位、企业专家、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评价结果和意见,形成客观性评价,并向决策层进行及时、准确的反馈,促进改进工作。

人才培养质量的形成过程远比物的质量形成要复杂得多。学校提供的产品是面向社会的教育服务,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所以评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的目标任务和完成目标任务的执行过程,如同评价教育服务质量和教育教学质量一样,其最终标准就是学生、家长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

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建构要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有如下要点:

——要坚持“理论研究为先导,模式构建为龙头,机制建立为关键,内涵建设为重点”,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要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职教思想,结合国情和行业企业特点,“洋为中用”,实现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概念、教学方法的本土化

——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彻“全面素质教育是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要与行业企业合作,结成战略伙伴,努力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

——要借鉴国内成功经验,博采众长,并基于学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适应行业科技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制订适合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

——在校企联合建立的合作组织下,校企共同开展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共同推进全面素质教育,共同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双证书”教育,共同建设工学结合的新型优质课程,共同组织师生参加生产实践,共同促进毕业生就业,实现校企全程合作、互惠双赢;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的新要求,不断充实、丰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建构既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的运行模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高品质教育服务。

创新点

建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有如下三点突破:

1.把原来只是用文字加以定性表述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运用“树式结构图”给予模型化的描述,具有独创性、新颖性、普适性。

2.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运行机制的形成过程和运行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分散化的局部或个体行为统一为组织化的系统行为,对于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而在一所学院内形成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共育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机制,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只划分目标、执行和决策三个层次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文字陈述表格化、表格表述层次化,既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又层叠有序、精简高效。

实践效果及推广价值

1.所建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有助于各专业创新既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性特点,又兼具行业、区域、学校、专业等差异性特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

2.在推进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过程中,作为课程开发三要素—— 理念、模式与技术中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该模型建构原理对提高课程开发、建设、实施质量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高效推进高职课程开发的进程,并为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取得了标志性成果。

3.鉴于建构模型的科学性、简约性、创新性和普适性,因而在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而且,所建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模型”富有兼容性和动态发展性,它将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