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厚重”和“任重”的语文课

“厚重”和“任重”的语文课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生心智在渐渐走向成熟,文学作品里的这些东西,语文课没有必要回避,相反我认为语文课上要努力讲到这些东西。语文课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染,要成为学生与作品沟通的媒介,所以语文课“任重而道远”。我想我们不仅需要“暴虎冯河”的勇气,更需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细心和毅力,这样,上语文课才不至于上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厚重”和“任重”的语文课

敖小东

新教材必修五册,每一册的前几页都有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致同学们》,里面就讲到:“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特色的作品。课文分单元编排,单元的组成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每册由4个单元组成,学习的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形象性相对较强的文学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领悟,有的侧重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意在全面提高你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写给学生看的,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尤其是“阅读鉴赏”板块的教学目的肯定不能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对“阅读鉴赏”板块篇目的总结中可以看出,我们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当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认为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整体教学目标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鲜明的理念。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语文课堂高效率的衡量也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几个生词,识记到几个字的注音和词语的意思。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副主编顾之川曾经就说过,我们要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再像是'圣旨',而只是教学的线索,教学的凭借”,既然教材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我认为语文课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爱好;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不管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引导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让他们认知到积极和消极的人生价值观在作家身上、在文本里的体现。文学作品不仅是审美的,它也是审恶的,文学作品里的人性也不仅是善的,也有恶的,文学作品跟爱情相关,跟人性相关,更与人生相关。高中生心智在渐渐走向成熟,文学作品里的这些东西,语文课没有必要回避,相反我认为语文课上要努力讲到这些东西。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的是,要把语文教学与文学教学,语文课与文学课区别开来。语文课当然要照顾到语言和文字两方面,还要照顾到对精彩文学语言的品评,而文学教学的话更要注重对整个作家的全面了解,要对作家的作品全面展开评析,对作家的人生态度和思想认识要深入了解,语文课堂无法完成这么多的任务,而且对于高中生来说也确实深奥了点。但反过来讲,适当在高中阶段抽出点空闲时间给学生讲授一些文学课又未尝不可。

其次,我认为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给学生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前提是我们教师首先要熟悉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要义,对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要熟稔。当前,我们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新一代的具有强烈个性和叛逆性格的高中生,我们与他们交往就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对传统文化持的是一种非常轻视的态度,而且传统文化里优秀的东西在他们身上显现得比较少。我们这代人当时的高中语文教材明显编得就没有现在这样全面,没有所谓的“名著导读”这一板块,阅读完全靠自己个人的爱好,更没有所谓的选修课程。那时候系统地学习整本《论语》,根本就没有老师这样做。我们那个时代对传统文化如饥似渴,却没有条件,现在有条件了,学生看起来却像是叛逆的一代。虽然很矛盾,但我们仍然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然我们可能跟学生有所谓的代沟,但是我认为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仍然要有意识地给学生以传统文化的熏染。新课改之后的教材无论是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明显在给我们强调这一点,学生越是对传统文化淡然甚至是反叛,我们越是需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传授,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应该承担起的而别的课程不会去承担的东西。所以我认为《先秦诸子散文》可以多讲,《诗经》可以多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可以多讲,甚至可以重讲《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等传统蒙学书目。

再次,我认为教学过程当中,要把作家的生命体验与作品、自我(教师)的生命体验和作品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找到他们的生命体验与作品的契合点。新教材收录的课文都是经典性的篇目,这些篇目里大多数文章都是作者在经历了强烈的生命体验之后写下的。所以在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对作家的生命体验有所了解,需要用心去读了作品之后再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学生感兴趣的有时候确是那些作品里流露出来的感性的东西。比如,鲁迅的《祝福》这篇课文,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祥林嫂的形象,为什么要写鲁镇那些人的可憎面目,为什么从“我”这么一个新型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写呢?这其实跟鲁迅的生命体验有关,《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彷徨》是鲁迅思想极度阴郁的时候写下的,鲁迅对国民向来的失望,鲁迅对新型知识分子的怀疑、批判以及鲁迅惯有的自我怀疑的性格其实都在这篇文章里体现出来了。而我在上课的时候告诉同学,你们一定要把“祥林嫂”当成一个人来看待,既然是一个人,那么她就有各种需要。之后我结合了马斯洛的“人的需要五个层次”理论来讲解课文,花一节课讲授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从课后的反馈来看,同学们的反响还是挺大的。所以我认为,有些老师让学生做学案这是很好的做法,另外,让学生在课堂前写些感悟性的东西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语文课要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就要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染,要成为学生与作品沟通的媒介,所以语文课“任重而道远”。语文教材选录的大部分篇目都与人生相关,与人性相关,与爱情相关,语文课只要上到了其中的某个方面,我想就会变得厚重而不至于浮泛,所以语文课又是“厚重”的。我想我们不仅需要“暴虎冯河”的勇气,更需要“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细心和毅力,这样,上语文课才不至于上得“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