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

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帕森斯于1959年发表的《班级为一种社会体系》一文中,以社会学的观点分析美国小学班级教学的六项社会化功能和一项选择的功能。[35]班级正是在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规范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班级制度等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履行班级成员的社会化功能。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与个性化功能是交互作用、互相渗透的。

第四节 班级组织的社会功能

前三节主要从什么是班级、班级的属性是什么、班级的组织模式有哪些三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本节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和教育学管理学的角度来阐述班级有什么功能。

帕森斯于1959年发表的《班级为一种社会体系》一文中,以社会学的观点分析美国小学班级教学的六项社会化功能和一项选择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主要是指班级活动如何发挥功能以培养个人的社会信念与知识能力,以便适当扮演个人未来的成人角色;选择功能是指如何根据社会的结构与需要,将每个人按其性格与能力分配到社会上适当的位置,以达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班级社会化功能的主要内容是:(1)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2)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3)教习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行为习惯;(4)培养社会角色。此外,还有学者提出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和保护功能。[31]这是关于班级社会功能的经典论述。

《班集体功能变量的实验设计》的研究结果表明,班级作为一个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机构,具有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功能;班级作为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是学生集体共同的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组织功能;班级相对于集体中的个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相对于个别教育,班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微妙的教育功能;班级作为一个以集体主义价值为导向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具有在集体建设中培养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2]

一、班级的社会化功能

个体社会化功能一般是指为培养现代“社会人”共同必需的社会性、社会交往能力等品质打基础,具体来说具有个体身份社会化、个体政治社会化、个体职业社会化、个体文化社会化、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功能。个体身份社会化功能主要是指培养角色意识,学会相应社会角色的规范,为获得一定社会地位和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职责奠定基础。个体政治社会化是指掌握当时当地的既定价值,培养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参与意识等,形成社会认同的政治倾向、政治态度、政治观点,为未成年人成为合格社会公民奠基。个体职业社会化是指启迪智慧、培养兴趣,树立成才志向,正确对待成人与成才的关系,为培养合格社会劳动者创造条件。个体文化社会化是指了解民族文化传统,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增强对外来文化消极方面的抗毒性;为培养价值形成力、形成文化创造力、养成健康的文明观、成为文明人奠基。关于道德社会化的涵义,美国学者R.哈什等人认为,人的道德性并不是由一些抽象的道德原则所体现的,它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1)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同时还要求行为者本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理,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否则他就无法正确地判断他人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以及应该如何去关心和帮助他。(2)能够正确地进行道德判断。社会中的道德准则时常是相互冲突的,对道德问题所作出的不同判断会导致不同的行为。(3)行动。在个人关心他人、作出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的行动,是个人的道德性的最为充分的体现。[33]我国伦理界普遍认为,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有着自身的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其主要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三部分构成。家庭教育的个体道德社会化功能是指帮助个体“从一个自然的人学会过道德生活,与社会基本的道德价值系统取得共识,具有一定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并且在不断地超越不适应的、旧的道德价值体系、经历个人冲突后达到新的均衡状态”。[34]

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主要表现在:(1)筛选择优功能,即通过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对环境中的社会文化信息筛选择优,强化那些有利于集体成员个性发展的因素,剔除那些对个性发展起消极作用的条件,从而优化班级环境;(2)整合功能。班级的目标、规范和组织机构具有对班级环境中多重教育影响的加工、转释和定向功能,整合优化影响班级的因素,形成班级系统的最优状态;(3)自我完善功能,在社会需要与班级成员个性发展的矛盾运动中,实现班级的自我完善、发展。[35]

班级正是在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规范的教学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过程、班级制度等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履行班级成员的社会化功能。有研究结果表明,测量班级社会化功能水平的主要指标有:(1)班级履行基本社会职能的指标,如入学率、合格率、升学率、教学效率等;(2)班级维护社会制度的功能指标,如班级的政治氛围、人际关系结构、多数人的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纪律性、传统、舆论及班风等;(3)班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水平。[36]

二、班级的个性化功能

个性化功能是指提高和强化个体各种心理特征的成熟度与水平,为培养独立的健全的个性奠基。同时还表现为能够启蒙自我意识,养成自我认识、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具有不同特色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性格、能力等品质,为培养独特的个性奠基。研究表明,集体不单纯是一种对学生起影响作用的教育环境,在集体建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在活动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主体。正是在学生集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具有参照性的集体目标、价值、规范等转化为集体成员的需要、动机系统,而学生在集体人际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又决定了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意识中形成了集体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在集体中自决的能力,形成个性的社会倾向系统。因此,集体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培养个性的过程。实践证明,个性的目的性,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及个性的社会积极性等个性品质,只有在集体中培养并通过集体形成和发展。

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与个性化功能是交互作用、互相渗透的。前者主要表现在按照社会要求对个性的社会同一性的教化、定向和控制,其标志是集体性和标准化,作用方式是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体的类化及个体对社会规范的模仿、从众、认同。后者则表现为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水平及差异性,以活动交往和人际关系为中介,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其标志是个别化、独特性和非标准化。[37]由此可见,班级的个性化功能就是使学生从社会化的对象——客体的自我转变为个性化的主体——主体的我。

测量班级个性化功能的主要指标有:(1)班级的目标结构具有包容性、选择性和个体性;(2)学生是主角;(3)班级为每一个成员开拓了个性充分发展的自由时空领域和条件;(4)班级的交往结构和人际关系内容充实、频率高、集体心理的气氛良好;(5)在班级的民主管理和创造性自治活动中培养富有个性的公民精神。[38]

履行班级个性化功能的主要途径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成员的个性;以活动为中介发展学生的个性;要精心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发展路线;要充分“放权”让学生履行自治职能;要发挥创造精神,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

三、班级的组织功能

如果说班级的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功能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那么班级的组织功能和教育功能则是从管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阐释的。

班级是为了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集体,它既是班级授课制的基层教育组织,又是学生集体学习、劳动、游戏等社会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的组织功能主要表现在:(1)班级目标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指向、激励作用;(2)班级的交往、人际关系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沟通和凝聚作用;(3)班级的规范作为统合班级中个体行为的规则和范型,在组织共同活动和校正人际关系中,具有调控作用。它以纪律、舆论、传统、制度等手段,使班级的教学、教育和管理行为,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秩序进行。[39]

具体而言,班级的组织功能主要依靠集体目标、集体交往、集体规范来实现。集体目标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指向、激励作用。正是集体目标使全体成员认同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进而使集体成员把活动的社会价值转变为内在的需要和动机,这是集体自我运动的源泉。人际关系在组织共同活动中的沟通和凝聚功能。在儿童集体开展共同活动过程中相互交往,沟通信息,形成互助、合作、竞赛、责任、服从、团结等关系。为了完成教学、教育任务,在集体中设有自我管理机构,正是学生集体的职权结构、角色结构、信息结构,成为班级教育过程得以有效实现的集体组织骨架。不断变动着的组织机构把学生轮流地置于负责、从属、互相帮助的地位,成为进行真正公民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集体的规范作为统合集体中个体行为的规则和范型,在组织共同活动和校正人际关系中,具有调控功能。它以纪律、舆论、传统、制度等手段,使班级的教学、教育和管理行为,按照一定的模式和秩序循行,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班级的教育功能

班级的教育功能有以下特点:(1)班级作为一个独特的教育影响源,是社会影响和教师影响的折射,它是集体环境中教育因素的转换器,有利于班级不断开拓新的教育领域;(2)班级有利于促进个体的认识过程和智力发展。按照学习的集体性原则,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中人际交往、协作、竞争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育潜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3)只有在集体教育和集体活动的背景中,教师才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多种活动中,充分运用多种教育因素,构成教育方法的系统,积极地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4)班级对个人的教育影响是通过模仿、感染、暗示、从众、认同等社会心理机制实现的、具有潜移默化的特征;(5)班级是一个亚文化群体,由于同辈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与准则,并提供了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参与活动、交往的社会情境和角色体验,所以班级也是一个以学生文化为媒体的自我教育过程。[40]

本节主要从社会学、教育学、管理学的角度分析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教育功能和组织功能。关于班级功能的论述可以参考帕森斯的《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

本章围绕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班级组织的特性、班级组织的理论模式以及班级组织的功能四个问题展开论述。关于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主要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三个命题来分析,在这里,我们将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作为班级的第一社会属性。关于班级组织的特性,我们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所具有的社会倾向性、组织规范性和自为主体性,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所具有的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特征来阐述。关于班级组织的理论模式,我们主要从制度与个体、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这四个维度来分析班级的组织运作模式。关于班级的功能,我们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阐述了班级的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从管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班级的组织功能,从教育学的角度阐述了班级的教育功能。

思考与分析

一、基本概念

1.班级

2.自功能性与半自治性

二、简答题

1.班级的特点是什么?

2.班级具有哪些功能?

三、论述题

日本学者山田洋次曾这样描述班级:“正如拍一部好电影需要一个好的摄制组一样,成功的教育也得有一个好的班级集体,从这一角度着眼,摄制组的导演也许和班级的教师有很大的共同之处。”请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分析,谈谈现在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模式与问题,以及如何创建一个好的班级集体。

【注释】

[1]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2][苏]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第334-335页。

[3][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4][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中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13页。

[5][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页。

[6]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406页。

[7][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8]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6-67页。

[9]T.Parsons & E.A.Shils.ed.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55.

[10][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11]吴立德:《班级社会学概论》,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页。

[12]J.W.盖哲尔,H.A.谢仑著,王秉译:《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班级团体的概念结构》,福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国外教育参考资料,1985年版,第2-4页。

[13]郝京华:《班级的社会学分析》,《教育研究》1988年第3期,第13页。

[14]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15]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4-216页。

[16][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17][苏]马卡连柯:《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5页。

[18]吴立德:《班级社会学概论》,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19]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7页。

[20]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8页。

[21]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页。

[22]毛景焕:《班级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相互平等和资源共享》,《教育研究与实验》2003年第2期,第25页。

[23][德]赫尔曼·施密茨著,宏学铨等译:《新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24]R. Marrison,etal. ( eds.).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Harmond sworth: Penguin,1972:30-32.

[25]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26]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7-68页。

[27]H. Anderson,Domination and Socially Integrative Behavior,In P. Barker,et. al,(eds),Child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Mc Graw-Hill 1945:459-483.

[28]N.Flanders,Analysing Teacher Behavior,N.Y.:Aeeison-We-sley,1970:37.

[29]A.Gorman.Teachers and Learners:The Interactive Process of Education.Boston:Allyn&Bacon,1969:36-39.

[30]P.Runkel.A Brief Model for Pupil-Teacher Interaction,InN.Grage(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Chicago:RandMc NAlly,pp.126-127.

[31]吴立德:《班级社会学概论》,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3页。

[32]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页。

[33]Richard H. Hersh,Glen O. Fielding,John P. Miler : Models of Moral Education: An appraisal,1980:1-6.

[34]鲁洁:《德育社会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50页。

[35]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206页。

[36]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8-99页。

[37]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38]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102页。

[39]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7页。

[40]唐迅:《班集体教育实验的理论与方法》,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