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

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班级体系来说,这表现为适应社会的变化而调整其内在功能。[8]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系统考察美国中小学班级的基础上,从社会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出发,把班级明确地作为一种社会体系来进行分析。班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为特征的儿童社会,教师在班级中与学生维持多种角色关系。

第一节 班级组织的社会属性

班级是什么?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有三种理解:一、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主要以沃勒(W.Waller)为代表;二、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体系,主要以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T.Parsons)为代表;三,班级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国外学者中主要以J.W.盖哲尔(J.W.Getzels)和H.A.谢仑(H.A.Thelen)为代表,国内学者中主要以吴康宁为代表。

一、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教育社会学研究表明:班级,首先是一个受班级制度及其宏观社会关系制约的现实的社会群体。[1]它是一个以儿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社会群体,其形成和发展是由一定的社会分工和特定的社会职能所决定的。

沃勒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而将这一观点发展、提升的则是苏联教育学家克鲁普斯卡娅和马卡连柯,他们将班级作为一种“儿童集体”来理解。马卡连柯分析了“儿童集体”的特征:(1)具有社会价值的目标。“真正的集体,并不是单单聚集起来的一群人”,马卡连柯写道,“而是在自己面前具有一定共同目标的那种集体。”[2](2)为实现目标而组织的共同活动。“集体只有当它显然是用有益于社会的活动任务来团结人的时候,才可能成为集体。”[3](3)集体成员之间是相互负责的关系。他指出“集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个人对个人的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是集体的一个成员对另一个成员的关系。”[4](4)组织各种自治机构。马卡连柯认为,集体的自治机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协作活动的形式”。(5)纪律、制度、舆论。马卡连柯指出,纪律是达到集体目的的最好方式,制度则是组织集体活动和确定集体成员行为标准的形式,“有很高威信和值得敬爱的学生集体的社会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5]除此之外还有工作作风和传统。

诺维科娃在其主编的《集体教育学》一书中将班级集体的社会本质特征概括为三点:第一,高度的社会倾向性,即班级集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包含在社会关系的整个体系之中,并反映出社会的政治、道德、美学等思想;第二,高度的组织性,即马卡连柯所讲,集体是“那些组织起来的,拥有集体机构、以责任关系彼此联结在一起的个人有目的的综合体”;第三,高度的社会主体性,即为了共同的目标,有着共同的集体意识而相互作用的人的共同体。[6]

二、班级作为一个社会体系

所谓体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彼此之间相互依赖与相辅相成的一个紧密的整体。所谓社会体系,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产生比较稳定的交互关系所构成。对于社会体系的分析,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系统是帕森斯在分析了“单位行动”动机和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当各种不同取向的行动者(根据他们的行动和价值取向的配置)互动时,便逐渐产生了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这就是“制度化”,而这种制度化模式就可以称为社会系统。[7]同时,他指出,任何社会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功能:(1)适应性功能,即对外调适的功能。任何社会体系,应与社会文化系统保持协调,以求平衡发展。对于班级体系来说,这表现为适应社会的变化而调整其内在功能。(2)目标达成功能,即从环境中取得资源实现系统的目的,并确定一组目的的优先次序。对于班级体系来说,师生在教学中,应实现程序化的教学目标。(3)整合功能,即协调各部分体系,达到一定的和谐状态。对于班级体系来说,就是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配合起来,以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4)模式维护功能,即使系统内部各要素具有动力机制,并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活动。对于班级体系来说,就是采用一定的结构和手段来维持班级团体的秩序。[8]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在系统考察美国中小学班级的基础上,从社会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出发,把班级明确地作为一种社会体系来进行分析。他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59年发表的《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的班级:它在美国社会中的某些功能》一文中。帕森斯按照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把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这一社会系统具有如下特征:(1)它包括两个人或两个以上人群的交互作用;(2)一个行动者与其他的行动者处在一个“社会情境”中;(3)行动者之间有某种互相依存的一致行为表现——此种表现是由于彼此具有共同的目标导向(或共同的价值观念),以及彼此在规范与认知期望上的和谐。[9]他认为,班级既是一个由师生组成的正式组织,又是一个学生群体,每个学生成员的个人情意、认同感与归属感都影响着班级正式组织的活动。能否把个体的行为与组织的行动统一起来,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指导又与他的价值取向有关。于是,帕森斯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价值取向的模式类型[10]。他认为,在班级社会中,教师指导学生行为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下列五种配对形式的价值取向模式的选择问题:(1)情感性/情感中立性。即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多少情感是恰当的?应该表达许多情感还是表达很好的情感?(2)扩散性/专一性。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双方的义务应该有多大?义务应当狭小和具体,还是应当广泛而扩散?(3)普遍性/特殊性。指的是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他人的评价和判断是否适用于所有行动者?换句话说,是否应用同一标准来评价所有的行动者?(4)自致性/先赋性。指的是如何评价某一行动者的问题。是根据表现还是根据先天的特质,如性别、年龄、种族和家庭地位去评价他?行动者是应当根据成就,还是应当根据与成就无关的先天特质去评价他人?(5)个人/集体。指的是行动追求自我利益及个人目标或者群体利益及目标的程度。行动者是否应该考虑将个人的或与其有关的目标置于他们所在的大群体目标之上?

“角色”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概念单位,它代表个人在社会团体中的地位和身份,也包含着众多社会人们所期望于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班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为特征的儿童社会,教师在班级中与学生维持多种角色关系。法国学者奥瑟(Arthur)在分析师生社会角色时,曾指出师生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思想基础:(1)教师对学生有某些行为方面的期望;(2)学生对教师也有某些行为期望;(3)教师对适当的教师行为的看法;(4)学生对适当的学生行为的看法。[11]

三、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组织

在国外,将班级看成是一种社会组织的学者主要有J.W.盖哲尔(J.W.Getzels)与H.A.谢仑(H.A.Thelen),他们在《研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的班级团体的概念结构》一文中认为:“从另一个意义上来看,学校本身或学校内部的单个班级,就其本身的名义来说可以认为是一种社会组织。”[12]通常有两种因素,影响班级社会组织中的行为。一是体现着社会文化要求的制度因素,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角色期望;另一种是受个体生理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个人因素,表现为个体的需求倾向。因此,班级社会体系中个体的行为变化,也必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约束个人倾向使个体行为与社会文化的要求相适应,达到“人格的社会化”;二是调整社会的角色期望,使一般的社会化要求与个体的性格特征、能力倾向相适应,达到“社会角色的个性化”。

国内学者吴康宁、郝京华等也提出班级是一种“规范性的”、“正式的”社会组织。班级之所以是社会组织,是因为班级具有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一是班级工作目标,班级具有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共同目标和具体目标;二是班级文化,班级中存在着制度文化和素质文化、统合型文化和离散型文化;三是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班级中的人际关系可分为工作交往和人格交往;四是班级的功能,班级具有社会化功能与个性化功能,以及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13]吴康宁认为班级社会组织具有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反映在班级活动具有特殊的场所——课堂;特殊的社会组织——班级与小组;特殊的社会角色——作为权威的教师与有着不同背景的学生;特殊的社会文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人际交往;特殊的社会规范——课堂规章制度,以及由此而发生的各种基本的社会行为,诸如控制与服从、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等。[14]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将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更能体现出班级中制度和规则的作用,也有利于实现班级的目标与功能。

也就是说社会组织是班级的第一社会属性,班级社会群体和班级社会体系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当社会群体具有了明确的目标、严格的组织规范、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组织活动时,就成为了社会组织。班级正是由特定的目标所组织起来的社会组织。

那么,班级组织是如何形成的呢?社会群体是如何向社会组织转化的呢?苏俄心理学家把群体分为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种水平: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中国社会心理学家发现还存在着一种本位群体的水平,这与集体有相似之处,西方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集体实质上属于本位群体的范畴。[15]

在松散群体阶段,尚未形成被成员所认同的统一的价值目标和具有参照性的规范,群体成员彼此缺乏充分的交往,只是由于好感而接近,而不是以共同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意义为中介的。联合群体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基础上由松散群体发展起来的聚合体,是社会群体发展过程的中级阶段,它具有以下特点:(1)群体的共同活动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群体有意义;(2)群体的价值目标及行为规范已部分地内化为其成员的行动动机;(3)群体的自我管理结构水平进一步提高,部分地反映了成员的意志;(4)人际关系除个人的情绪关系外,每个人在群体中的角色地位是由参加群体共同活动的程度与贡献及所得评价决定的。本位群体是指成员们追求群体活动的个人意义,其活动内容是以本集团利益为核心的人们的聚合体。

研究表明,鉴定和判断班级组织形成的主要条件是:(1)集体目标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并促进集体成员的个性发展;(2)集体的共同活动获得自决的性质,每个成员都能在某一领域积极表现自己;(3)学生在班级的关系体系中地位是有利的,每个人都能扮演成功的角色;(4)集体的规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具有参照性;(5)学生集体自治机构健全,具有独立实现组织目标,实行自我管理的功能;(6)初步形成以集体意识为核心的自觉、统一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总之,本节从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三个层面来解读班级的属性,这三个命题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性。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主要从班级的构成要素——儿童及其由儿童组成的集体的特征来理解班级;班级作为一种社会体系主要从班级的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的角度来理解班级,在这里,班级承担着传递社会角色、社会责任等社会化功能,以及分配成人社会角色的选择分类功能;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主要通过将班级作为一种类社会组织来考察班级的属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