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末佳村新式学堂的创办

清末佳村新式学堂的创办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私立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的创办则主要依赖刘姓宗族内部资源,并在最初仅为宗族内部服务。学堂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刘氏信房中二房的田产,校舍则是刘厚体名为“一亩居”的大宅院。据统计,1906年浙江全省仅有女子小学堂24所,在堂女生791人[13]201。在这样的背景下,私立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的创办和16名女子的入学,规模虽小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7.2.1 清末佳村新式学堂的创办

刘厚体,又名德怀,字钟玉,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1930年。他少年时代求师于地方宿儒吴春泽,光绪二十九年(1903)与友人赴日本留学,入宏文学院第十三期师范科研习教育,并加入了同盟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留学归来后,刘厚体回到家乡“倡导兴学,得耆宿赞助,遂抽拔地方寺产,及殷户乐捐,计常年租谷一百六十担为学产”[5]卷三20,于同年2月间主持创办了“公立震东初等小学堂”和“私立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

“公立震东初等小学堂”的办学经费主要由寺庙田产、佳村及周边村庄大姓的祠堂田产、私人捐赠三部分构成[12],其中刘氏宗族早年捐赠给附近万寿山“望松寺”的70~80亩田产是最大一宗[13]。所谓“抽拨地方寺产”即此之谓。另据后人回忆周边村庄如大石、后周包、邓村等,都捐出田产作为办学经费[14]。该学堂依赖上述地方公产办学,专收男生,学生免缴学费,只需自负书簿费,故冠名以“公立”。这所学堂的校址也选在刘氏宗祠和禹王宫南厢房这两处“公共场所”。至宣统元年(1909)省视学范晋来村视察时,学堂有校舍28间、职员1人、教员5人、学生36人(其中四年级15人、二年级12人、蒙养级9人),不但设齐了癸卯学制中所规定的8门必修课程,还开设了图画和音乐两门随意科。所以视学的考语多所褒奖,认为该学堂“学科完全,教授如法,设备编级大致尚属整齐。因堂长办事认真,故教员学生平日罕有缺席”[12]43-48

“私立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的创办则主要依赖刘姓宗族内部资源,并在最初仅为宗族内部服务。学堂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刘氏信房中二房的田产,校舍则是刘厚体名为“一亩居”的大宅院。学堂设有校董会,刘厚体的族兄刘厚和、刘厚生等人都曾担任过校董。其中刘厚和长期担任,1915年后更被县府委以专责;刘厚生则管理了办学经费3年[6]卷二19-22。学堂最早的教师共4人,都是宗族内“厚”字辈的叔伯兄弟:刘厚体任校长,其族兄刘厚道(字含三、贡生)具体负责,其胞弟刘厚岱、族弟刘厚祚任教师,刘厚体本人还曾担任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的教学工作[15]。学堂最早招收的16名学生均是刘姓宗族的女子(年幼女童以及刘姓子弟的妻子或未婚妻)。比如当时大约9岁的刘承先之女刘莲香(1897—2000,与刘厚体同辈)就是第一批学生[16],刘福初的继室叶氏(生于1881年,入学时约25岁)也入学读书[17]。另外,当时刘厚道之子刘福保的18岁未婚妻周晓蓉(1889年出生)也被刘厚道从邻村招来入学[5]卷五13。学堂按学生基础分为初等、高等两班。年幼女童和嫁入刘家而不识字的媳妇入初等班,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入高等班;入学者一律不得缠足,已缠者放足。不久学堂招生规模逐渐超出了刘姓宗族范围,“邻近乡村女子,多前来就学,近者走读,远者寄居界首亲友家。本村居民之青年小女,几乎无人不就学矣”[5]卷三19-21。宣统元年(1909)省视学范晋来视察时,私立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有校舍8间、职员1人、教员5人、学生34人(其中高等一年级5人、初等四年级6人、三年级6人、二年级6人、蒙养级11人)。课程设置上,癸卯学制所规定的8门必修课程中“读经讲经”课未设,但增设了图画、音乐、家事3门课程。省视学对该学堂的严格管理印象深刻:“此堂规则严肃,形式整齐……至于教授除体操一科由领班女生教授外,其余皆由男教员按时走课。然管理均系尊属,尚不致贻流弊”[12]43-48

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是全国掀起第一波兴学热潮之际,地处浙江西南山区的佳村在刘厚体等人的主持下一年内办起了两所新式学堂,可谓顺应时势。据统计,1906年浙江全省仅有女子小学堂24所,在堂女生791人[13]201。在这样的背景下,私立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的创办和16名女子的入学,规模虽小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几年办学下来,这所学堂在破除缠足陋习、转移社会风气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前述来村视察的范晋对此大加赞誉:“此堂……凡缠足者不许入学。自开办至今首尾甫及三载,不图佳溪全村已鲜缠足之幼女,转移习俗煞费苦心。”“且该村仅八九十户,综计入学之男女已不下六七十人,风气开通实为处郡之冠”[12]43-4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