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到学堂的路上

到学堂的路上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 到学堂的路上第二天天刚破晓,毛泽东就起床了,他满怀计划和野心。王老头一看见他便停了下来,带着惊奇的眼光注视着毛泽东的新袜新鞋。毛泽东感到十分尴尬。毛泽东听了之后异常高兴,因为他遇见一个学生。这是毛泽东特别要知道的。毛泽东带着怀疑的神色问道。毛泽东对他们这样懦弱,表现出一副异常厌恶的神情。那小孩向老工人说,但却不理会毛泽东。毛泽东知道这老头的意思。

第四章 到学堂的路上

第二天天刚破晓,毛泽东就起床了,他满怀计划和野心。当父亲和往常一样悄悄地往田里去之后,毛泽东已在动手整理他的行囊。几分钟之后,一切都弄好了:一个蓝色的蚊帐,这是在湖南的夏天,即使最穷的农夫也要用的东西;两件白衬衣由于日子太久,洗濯次数太多,已变成了灰色的了;几件破旧而褪色的长衫。他把这些东西都打成一个包袱系在竹竿的一端。竹竿的另一端系着一只小竹篮,里面放着他两本心爱的书,那一定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了。

img21

他母亲关切地注视着他,当他收拾停当正要动身的时候,她问道:“你要不要到田里跟你爹说一声?”

“不,我不去。”毛泽东回答道。

“你还要带别的东西吗?”

“不要了,我需要的一切东西都有了。”她的儿子回答道。

没有说一句告别的话或做任何手势,毛泽东便离开了他湘潭县中破旧的家园而昂然上道了。他甚至连头也不回转一下看看他倚门而望的老母(1)

他所走的正是以往每天挑粪到田里去的那条路,现在他挑的却是他的行李,竹竿的一端是衣裳,他那两本宝书则在另一端。但是这副担子却是轻便得多了,两端的重量也极为相称,因此他挑起来就像全无重量似的。

刚离开家门走了几分钟,他遇见了邻居王老头。王老头一看见他便停了下来,带着惊奇的眼光注视着毛泽东的新袜新鞋。因为在湖南乡下,贫穷的农人和他们的孩子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穿着袜子

“小毛,你穿上了新鞋子看起来很神气!”王老头说道。“我到学堂里去!”毛泽东骄傲地说。

“你到学堂干什么?”王老头带着怀疑的神情问道。

“自然是去念书啦。”

“你去念书?”王老头笑着问道,“你打算将来做个学者吗?”

“是的,请问,难道不可能吗?”毛泽东问道。因遭遇到这种猝然的嘲笑,他似乎有点沮丧。

王老头大笑不已,竟至把眼泪都笑了出来。毛泽东感到十分尴尬。等情绪平复之后,王老头又问道:“你到什么学堂去?”

“到大城里的东山小学。”

“噢,原来你要进洋学堂,”王老头嘲笑着说,“你要做那像孝子一样穿着白衣裳的洋学生呀?”在中国,白衣裳是孝子的服色,在现代学堂里学生在夏季多穿着白色的制服。“你父母亲都没有死,”他继续说道,“你为什么在他们去世前就戴孝呢?这真是荒谬绝伦!你父亲答应你进学堂吗?你父亲也疯了吗?这些洋规矩有个屁用?真不知道我们的国家会变成个什么样子……进洋学堂!”

这时,毛泽东异常愤怒,大声嚷道:“你是落伍透顶的老顽固!你什么也不懂!”便扬长而去了,王老头仍然站在那里,带着茫然不解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背影。

行行重行行,一步一足印,前路遥遥,像没有尽头似的。穿过一望无际的稻田之后,他爬过一座高山,前面又横亘着无边无际的稻田。他抖抖双肩,咬紧牙关,坚定地继续走下去,虽然那时他已经感到身重脚软,十分疲乏了。

当他又到达一座山脚下之后,他看到一位穿着整齐的小孩同一个老工人坐在一棵大树下。毛泽东在他们旁边坐下来,向那个小孩问道:“我也累了,打算在这里和你们休息一会。你叫什么名字呀?”

那小孩神色惘然地看看毛泽东,又看看老工人,然后说道:“我叫李大帆。你叫什么名字呢?”

“我叫毛泽东。你到哪里去?你是学生吗?你到什么学校去呀?”毛泽东连珠炮似的向那小孩发问,因为他十分急切地要在他奇妙的新世界中发展关系。

“我去连平小学。在那大城镇里有两家小学。在镇子边上的那家叫东山学堂。”

毛泽东听了之后异常高兴,因为他遇见一个学生。既可以从他那里打听到东山学堂的情形,又可打听到洋学堂里生活的状况。为了满足他深藏已久的好奇心,他要把握住这个机会充分地加以利用,于是他开始一连串地向李大帆发问:“你们学堂里有多少学生呀?”

“有一百名左右。”李大帆答。

“他们都是多大年纪?有没有比你大的?”

“我十岁,读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是十二、三岁,他们比我大一点。你知道连平是小孩子的小学校。”

“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先生呀?”

“我们有五个先生。”

“他们很凶吧?”这是毛泽东特别要知道的。

“是的,他们非常的凶。”

“我听说在新学堂里打手板是唯一的处罚方法,那是真的吗?”

“不,不是这样的。我们有一位姓庞的先生,他时时用他的粗手杖来打我们。他最凶了,时常打伤人。”

“那么,你们就听他这样而不想法子对付他吗?”毛泽东带着惊异的神情问道。

“你真是,我们又能怎样呢?”李大帆反问道。

“你们不应该让他把你们打得那样重。”

“但我们只是小孩子呀,而他是一个大人。”李大帆非常吃惊,他对这些问题想都没有想过。

“但是,你们有很多人,他只是一个人,要制止他不会太困难。”

“是的,不过他是一个先生,我们必须尊敬先生。你难道不了解吗?”

“但是当他对你们太凶的时候,你们仍然尊敬他吗?”毛泽东带着怀疑的神色问道。

“我们都怕他,所有的同学都怕他。我们连一句反驳的话也不敢说。我们实在没有办法。”

“你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都是些傻瓜。”毛泽东对他们这样懦弱,表现出一副异常厌恶的神情。

这时李大帆已经站了起来,告诉毛泽东天已不早,他和老工人须得赶路。到那大市镇还有很多的一段路呢。毛泽东表示他们可以一道走,因为他要到那个大市镇里去,他们可以继续刚才的谈话。那个小孩没有回答,他们三个人就一起走了。

不言不语地走了几分钟之后,毛泽东开始责备那个小孩:“你为什么走得这样慢?这样走法,我们永远也到不了市镇。我们必须走快一点!来,加点劲吧。”

“我不能走得更快了。我只是一个小孩子,我不能跨这样大的步子。”

“你说你已经十岁了。你走起路来却完全像小婴孩。”毛泽东嘲笑他说。

“不要理会我吧,你自己先走。我并没有邀请你和我们一道走。”

“但是我不愿意一个人走,我偏要和你一起走。我要你试着走得快一点,把步子跨得大一点。走,来,快一点,快一点!”大约二十分钟之后,他们走到路旁的一座凉棚前,那里正有几个行路的人在休息。

“我们在这里歇一会罢。”那小孩向老工人说,但却不理会毛泽东。

毛泽东也在他们旁边坐下来,带着极为轻松的表情问道:“你要吃点东西吗?你或许饿了罢?”

李大帆说不要,但那老头却说:“我想他是渴了。走了这么些路,我想你也渴了罢?”

毛泽东知道这老头的意思。于是他到凉亭买了三杯茶,想了一会之后,又给那小孩买了一块小饼。在一起吃喝过之后,紧张的气氛即告消除,毛泽东已经达到了他的目的。他还有几个问题要问,在他们一上路之后,他的问题就跟着开始。

“告诉我,你为什么进连平而不进东山呢?东山是一所好学校吗?”

“是的,东山小学很好,我为什么进连平,因为我叔叔在那里教书。”

“告诉我,小孩,东山小学有没有十四、五岁的学生?”

“噢,我想不会有。那是为小孩而设的小学堂。”

“你有没有朋友在东山学堂呀?”毛泽东问道。

“没有,我没有。”李大帆回答说。

这时他们已经离城门不远。毛泽东问道:“料想你现在要到连平学堂去?”“是的,”李大帆回答说,“你到哪里去?你或者有亲戚在这里,要去看他们吗?”

“没有,”毛泽东答道:“我在大城镇没有什么亲戚,我要去东山学堂。”

“你是到那里拜访什么人吗?”

“不是,我是去做学生。我现在要进学校。”

“噢,但那怎样可能呀!你太大了。你一定是开玩笑。”

“不,不,我不是开玩笑,完全是真的。我是去做学生。再见,李。”

“再见,毛。”

【注释】

(1)毛泽东离家时,抄写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以表达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这首诗曾载《新青年》第一卷第五期,原文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署名西乡隆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