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全国的基本态势

服务全国的基本态势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三角区域地缘接近、文化相近的优势将进一步突显,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入。上海在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过程中,以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指导,重点实现“五个转变”。长三角城市间要素的合作目前已进入务实阶段。为了定期协调城市间经济合作的重大事宜,长三角区域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十六个城市经济协调会”。体制与机制因素逐步成为阻碍长三角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一节 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基本态势

新时期,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同城效应”将进一步显现。沪苏浙三地的公路水运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接轨,“3小时都市圈”逐步形成。城际铁路、磁浮交通建设加速推进,沪宁、宁杭及沪杭等城际铁路,以及苏通大桥、沿海高速、杭州湾大桥、申嘉湖高速、杭甬运河,上海的沪崇启大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1小时都市圈”的形成。长三角区域地缘接近、文化相近的优势将进一步突显,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一步深入。上海在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过程中,以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为指导,重点实现“五个转变”。

一、在服务定位上,从要素空间配置向构建要素配置平台转变

长期以来,上海作为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让大量的国际资源通过上海向国内辐射,成为资源要素分配的枢纽。新时期,在国际资源技术从梯度转移向水平转移的大背景下,上海进一步立足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从单纯的要素空间配置向构建要素配置平台转变,与国内其他地区形成有层次的分工体系,以发挥自己的龙头作用,提升国际综合竞争力。

二、在服务层次上,从要素层面为核心向以制度层面为核心的区域合作转变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逐步从生产要素合作向体制与机制深度合作发展。区域内各城市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统一规则下,进一步打破行政隶属分割状态,从更深的层面推动了区域一体化进程。第一,区域合作在要素层面进一步深化。长三角城市间要素的合作目前已进入务实阶段。为了定期协调城市间经济合作的重大事宜,长三角区域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十六个城市经济协调会”。重点在交通、信息、规划、科技、产权、旅游、港口、通关、人才、“一卡通”互通等多个具体领域进行了区域一体化的试点。第二,共同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快。共同市场作为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平台,是长三角区域各城市一直迫切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围绕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建设长三角信用体系、实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相互融通的区域经济功能与服务体系、构建人才市场等方面进行了协商与合作,促进了各种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第三,区域合作开始向以制度层面为核心转变。体制与机制因素逐步成为阻碍长三角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各级政府通过二省一市省市长会议、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江三角洲十六个城市经济协调会、各职能部门的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四个层面的制度合作,制定一系列公共性、协调性的区域政策,努力寻求体制与机制上重大突破,从而发展长三角区域生产力。从制度合作发展趋势看,长三角区域将在大交通制度、大城市群制度、大分工的产业制度、大环境与资源配置制度、大保障市民化制度等五大制度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三、服务主体上,从政府为主向企业为主转变

近年来,上海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上海发挥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作用,使之成为对外投资主体,鼓励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上海集聚的资金、技术、品牌和服务一起辐射出去,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政府职能则逐步转向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服务平台。

四、在服务内容上,从有形产品输出为主向无形资源溢出为主转变

作为国内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熟悉国际惯例,掌握大量国际信息,拥有众多跨国公司总部。同时,作为国内改革的先发区,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这些无形资源的带动作用显然要比单纯地提供资金、技术和产品更明显。因此,上海更加注重发挥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包括对外服务、无形资产、品牌输出等,在满足全国各地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在服务方式上,要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对外投资转变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技术和产品输出来发挥服务功能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上海更加注重企业的对外投资,这种方式既符合上海转移部分传统产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树立上海品牌、提高上海企业竞争力、应对跨国公司竞争的需要,同时也符合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