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科研应具有的创新思维

教师科研应具有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所以,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创新思维是一种使知识总量增值的思维活动。要很好地开发创新思维,应当对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研究表明,灵感思维和形象思维更有利于创新。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教师从事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只有得到受教育者的良好配合才能产生效益。

第三节 教师科研应具有的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

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所有人都具有的。

创新思维实际上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密切结合。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看,创新思维包括设计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探讨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及对事物的新认识和新判断。

创新思维是在旧的方法和途径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突破惯例、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并由此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创新思维或以新的知识点(如观点、理论、发现)来丰富人类的知识,从而增加知识的数量,即信息量;或在方法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分解与组合,实现已有知识的新功能。所以,从信息活动的角度看,创新思维是一种使知识总量增值的思维活动。

二、创新思维的特点

要很好地开发创新思维,应当对创新思维的主要特点有明确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创新思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开拓性和独创性

创新思维在思路的探索、思维的方法或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往往能从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中提出怀疑,发表新的见解,作出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创新思维的探索方向是客观世界中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的规律,要解决的是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以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开辟新领域、新天地。

2.灵活性和发散性

创新思维活动是一种开放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它的发生伴随有“想象”、“直觉”、“灵感”等非常规性的思维活动,因而具有极大的随机性、灵活性,不能完全用逻辑来推理。创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表现为可以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转向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多方位地试探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具有多方向发散和立体型特征。

3.探索性和风险性

创新思维的显著特点是在发展上求创新、求突破,是一种探索未知的活动。它是在探索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套用。因此,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探索过程,并不能保证每次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甚至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它本身所具有的风险性。但是,无论取得什么样的结果,在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是它的不成功结果,也是一种走弯路的教训。

4.开放性和伸展性

在创新思维的空间里,拥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维聚集点,充满了与世界对接的宽阔领域,充分展示着广阔性、开放性。它不自我封闭,不固定模式,不简单定论。

5.综合性和概括性

没有综合,就没有创新。创新思维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智慧杂交能力”,即选取前人智慧宝库的精华,经过巧妙结合,形成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成果;其次表现为“思维统摄能力”,即把获取的大量概念、信息、事实、资料综合在一起,进行科学的概括整理,形成能够准确反映客观真理的概念和系统;再次表现为“辩证分析能力”,即经过细微观察之后,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准确把握最能反映其本质属性的个性特点,从中概括出事物发展的规律。

另外,创新思维还具有突发性、突变性等特点,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三、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思维类型

思维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大思维都与创新思维有关。研究表明,灵感思维和形象思维更有利于创新。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思维活动常常是三类思维混合交叉着进行的。三类思维的混合交叉,又衍生出以下思维类型:

1.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思考和设想,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探索多种答案,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思维越是发散,就越容易产生联想,越容易在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所发现,产生创新思维成果。收敛性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性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它的作用是把发散性思维的遐想牵引回来,集中到某一思维点进行思维,最大优点在于能对发散性思维的结果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获得思维结果的突破。

2.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称为反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思考问题的方式。它往往能够出奇制胜,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收获。侧向思维既不同于一般思维的方向,也不同于逆向思维,它是从事物的联系之中或从某一思路的侧面去开拓思路的思维方法。侧向思维一般把注意力放在事物外部,从两个对象之间某些相似的特性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

灵感思维简称为灵感,又称顿悟思维。它是超越逻辑推理的非常规思维,具有突发性、随机性、模糊性等特点。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对灵感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给予肯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他还认为创造性灵感往往出现于主观意识淡化的时候,在这个时候灵感往往像闪电般进入脑海。直觉思维也是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它是依靠直觉进行的思维。直觉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键所在的一种敏锐感觉,它不依赖于对事物的原因分析和逻辑推理,而是一种直接的把握。

4.综合思维和分解思维

综合思维又叫整合思维,类似于收敛思维,但它并不是将各种想法收敛于一点,而是把不同的事物和因素综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思考和加工取舍。分解思维正好与整合思维相反,它是指将一个整体分开,使人们对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有更深、更细的认识。这样,人们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会更容易,还能促使人们产生一些新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有利于新思想、新办法、新方式的诞生。

5.联想思维

联想思维简称联想,是人们经常用到的思维方法,是一种由一事物的表象、语词、动作或特征联想到其他事物的表象、语词、动作或特征的思维活动。联想一般是由于某人或者某事而引起的其他思考,人们常说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等就是联想思维的体现。联想的种类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三种。

四、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学活动,就其本身性质而言具有创造性,教师的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创新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他们的年龄特征不同,性格特点各异,家庭环境不一样,个性心理品质千差万别,且极不稳定、不断变化,可以说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对他们不可能像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按固定的工艺流程、统一的型号来铸造。教师从事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只有得到受教育者的良好配合才能产生效益。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有不断地探索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灵活地运用教育理论,因人、因时、因地地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创造性的作用并不在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发现,而在于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塑造发展中的人。

2.教育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1)学生的认知过程需要创新

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创新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

(3)研究性学习需要创新

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的引入使教学不再是教师面对知识独白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知识创新的过程。教师不再仅仅是“教教材”,而是与学生一起探索“学生正在经验到的一切”。教师和学生还将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超越自己个体的有限视界,填平“知识权威”与“无知者”之间的鸿沟。

五、教师教学过程中创新的主要表现

1.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学实践不仅要针对学生集体的特点,而且要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如果“一刀切”、“一锅煮”,必然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不断地认识学生。即使科学上对受教育者身心的情况和发展规律有了某些科学的结论,但对每个实际教育者来说,仍需按照这些一般规律性知识,对教育现象进行具体的认识,这个认识的任务比认识任何其他的教育因素都复杂得多、艰巨得多。实践表明,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认识得越是清楚、深刻,就越能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设计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手段,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对教育方法的探索和创新

教育有原则可循,但是并不是套用死框框。教育对象是复杂多变的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原则以及怎样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育活动的创造性。教育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育条件和教师水平不同,所运用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同。同样的教育方法在一种情况下是适用的,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就完全不适用。照搬照抄别人的或以往的经验,通常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创造性地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并经常寻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3.对教育内容的更新和再创造

像导演对剧本的再创造一样,教师对教育内容也需要再创造。对教师来说,教育内容必须符合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这要求教育内容必须是综合的、系统的、而且要不断更新、不断补充各领域的科研新成就。因此,教师要及时调整并补充新的内容。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再创造体现在内容的重组、内容补充、考虑教法设计内容进程三个方面。

4.对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和创新

教育者对教育手段,一要明了,二要熟练,三要创造。如果墨守成规,没有半点自我劳动,教师就成了教育手段的奴隶。所以,教育者应具备独特的创造智慧和才能。实践表明,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自身的业务水平与识别能力。方法的系统化和各种教育手段的产生,既为教育者提供了便利的教育条件,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手段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知识要素的使用率,有助于教育冲破围墙,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大大地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

5.教师的教育机智也是一种创新

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教育工作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条件不可能毫无差异地重复出现,因此,教育工作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在师生的交互作用中,教育情境往往难以控制,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富有创造性的老师,常常能巧妙地利用突然发生的情况,或者创设新的情境把教育活动引向深入,或者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使教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