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师范类院校科研改革问题刍议

地方师范类院校科研改革问题刍议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以来,跟随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在抓住扩招、新校区建设和实现办学层次提升的机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同时,面临着债务危机、学科建设基础薄弱、专业建设模式有待改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急待提升、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等多重困难。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刚刚完成历史性跨越之后,紧接着就要面对生存竞争的压力。地方师范类高校在非师范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内部管理方面缺乏适应力。

地方师范类院校科研改革问题刍议

肖 敏 何 健 黄玉梅

(绵阳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摘 要:在近年的地方师范类高校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面临很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本校、本地的一些尝试和经验,探讨地方师范类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变过程中如何改革科研和教学制度,建立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进而改革教学体系适应新的身份更好地培养人才。

关键词:地方师范类院校;科研;产业

一、地方师范类高校的现状

21世纪以来,跟随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在抓住扩招、新校区建设和实现办学层次提升的机遇,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同时,面临着债务危机、学科建设基础薄弱、专业建设模式有待改进、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急待提升、资源配置严重不足等多重困难。

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学校规模扩大,在校生、在校教师和在校各类员工人数激增,高校面临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教师岗位逐渐饱和,农村教师岗位条件较差,学生不愿意去导致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最后大多选择非教师岗位就业。与此同时,社会对于师范院校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的师范类院校只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状态。加上各类院校更愿意接受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做教师,教师的培养越来越快餐化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各个地方师范院校都在探索着走综合类大学的发展之路。

一所大学办得成功与否,关键的在于其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因此,地方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应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更加主动地为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服务,在服务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促进事业发展。

二、地方师范类院校在科研中面临的问题

地方师范类院校在刚刚完成历史性跨越之后,紧接着就要面对生存竞争的压力。学生就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就业直接影响招生,没有生源就没有生存,之前的一切跨越即将功亏一篑。为破解这个恶性循环,这些原本在科技产业上并无优势的传统师范校不得不打破单纯的教师培养观念,去尝试追赶老牌理工类本科院校的科研步伐。

而在这个追赶进程之初,巨大的差距、新兴的学科、如何定位、薄弱的师资力量、留不住人才的机制等问题就压在这些刚刚新生的学校头上。走理工类院校的科研之路,底子、经费都是难题。这类学校传统的科研项目往往集中于基础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不够密切、实用性差、转化能力差,无法带来经济效益。经费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科研步伐,只能放弃又耗钱、风险又高的理工类应用技术性的现代高科技的科研项目,转而纸上谈兵,这样的研究成果又更脱离实用。地方师范类高校在非师范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内部管理方面缺乏适应力。即使艰难地做出一些成果,但靠补助过活的师范院校向来就不是以经济收益为办学指导,没有足够的积累扶持校办经济,很多时候只能眼看财富耽误成废纸。在残酷的竞争中要求生存就必须破解这个难题,破解科研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难题。

三、关于改革的思考

如何破解?我们不仅要完成跨越,还要完成跨越之后漫长的征途——怎样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道路?怎么建立一个可以长期促进发展的合理体制和运转模式,真正走上长期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一)调查调研方面

长期传统的、相对闭塞的发展模式让地方师范院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相对较少,对于企业人才、技术的需求不够了解。企业需要的能创造利益的是领先的技术而不是一流的理论。怎么把理论转变为技术,这个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作为新生的本科类院校,没有足够多的积累要想一步到位搞完全的突破性创新尚操之过急,不如合理定位,首先着眼于成熟技术的应用,着眼于服务社会,结合本地相关企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先脚踏实地地把握好应用开发,促进建立坚实的技术科研基础,再紧密结合经济社会需求开展有一定前瞻性的科研。基于这样的理念,目前我们正积极建立机制安排在岗教师到企业调研学习,鼓励教师参与工程项目,鼓励校企交流,积极邀请经验丰富的一线研发人员到校讲学。这些都是良好的促进教师转变科研关注点的有效尝试,更加长期的合理机制仍在学习、建立和完善中。

(二)选题立项方面

地方师范院校一直在做科研,但是更为关注纵向科研立项,因为纵向项目更被重视,更能成为评职称的砝码,而横向的科技研发项目却被忽略。造成教师乐于纸上谈兵发文章,不接受横向的艰苦的研发。

在观念上,长期的闭门造车使得这些地方师范院校的科技人员重理论、重设计、轻工艺,重技术、轻管理,重水平、轻市场。一项科研课题千辛万苦解决了关键技术,写出报告、论文,进行了成果鉴定,就算告一段落,而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往往不被重视,这显然不能把科技成果转变成科技产业。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都是一种创新活动,但二者的内容不同,前者追求先进性和学术性,而后者追求实用性和经济性。科研院所,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科研院所,往往以前一种标准评价后一种活动,结果认为科技开发没有学术水平而不予重视。这种观念阻碍了优秀人才向科技开发领域的转移,影响了科技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观念的更新是极为重要的。

我们目前的科研观念和模式不适宜我们这类院校的生存,多数地方师范类院校已经不再是培养少数精英的圣地,而是培养大量普通的社会劳动者,因此我们在选题立项上就应鼓励教师走进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和人才需求,密切联系经济的需求,下一步才能做出适宜于转化的成果、培养出适宜于社会的人才。积极与企业合作,从应用技术研发入手,也能有效地引入企业资本支持高校科研的进行,破解新兴地方师范类本科院校的资金难题,经科研带入良性循环。

(三)行政管理方面

在行政管理上,高校应建立适宜的新机制。目前此类院校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无法很好地适应科技与市场紧密结合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积极与公司合作,密切与企业共同推进科研,既可以发挥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不断注入新的科技成果,又可以发挥科技公司着眼实际、转化经验丰富、市场化流程成熟的优势,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把这些产业化的知识引入高校,改革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使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更新更全面,社会适应能力更强,就业能力更大。这些就需要我们在原有的老式管理机制上积极创新,提供良好的合作平台和鼓励措施。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将横向科研项目也列于教师业绩考查能力评价的体系,并有了一些相关的制度和实践经验。

(四)教学改革方面

上面探讨了如何将科研和产业化结合的问题,这样促进了高校的科研,也有利于加强这些院校与其人才培养服务对象的联系,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就业能力强的毕业生。有了密切的校企联系,丰富的社会合作经验,自然会将很多新的知识、交叉领域的知识带入学校。在这些经验的支持下,学校可以更加切合实际地改革和完善课程体系,增设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重组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建立更加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这方面,我们也在积极调查本市企业的用人需求,整合传统课程内容,增设项目驱动教学课程,增加课程设计并结合研发项目合作经验拓展其内容使之涵盖从市场调研到设计产品化的全过程。由于我们师范院校的特殊背景,部分毕业生会进入各大高校参与人才培养,因此我们的科研、产业化建设和课程体系完善不仅能够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解决学校的生存,更能为教育研究指引方向,为促成各个学校人才培养机制革新、教育教学体系的优化提供原动力。

作为地方师范类院校,面对不断变革的局面,重新定位,寻求生存与发展,我们没有太多的改革经验可以遵循,在实践和思考中我们正在尝试着建立一条适宜地方师范类院校发展的、促进科研与企业产业相结合、促进科研提高教学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张志东. 加快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3:66~68.

[2] 谢心灵,胡道全. 高校科技产业体制改革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