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设好新江汉大学

建设好新江汉大学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8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决定将江汉大学、华工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江汉大学;1999年4月29日,教育部发文批准筹建,筹建期为两年;2001年10月17日,教育部正式行文批准组建新江汉大学,我们实现了去“筹”成功、筹措建校资金成功、四校合并成功、新校建设成功。五是加大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建设好新江汉大学 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向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的汇报

周部长即将到国家教育部任职,首先我代表学校党委和行政表示衷心地祝贺!

1998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关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决定将江汉大学、华工汉口分校、武汉教育学院、武汉市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江汉大学;1999年4月29日,教育部发文批准筹建,筹建期为两年;2001年10月17日,教育部正式行文批准组建新江汉大学,我们实现了去“筹”成功、筹措建校资金成功、四校合并成功、新校建设成功。今年,是学校实现新的建设发展的开局之年,学校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前段时间主要抓的工作

一是举全市之力,新校建设已基本完成。今年5月份,学校可望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办学。新校的易地建设,为教育资源共享、学科专业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是学科布局调整到位,学科专业建设得到加强。我们以合并为契机,对原四校的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按照同类合并、理工结合、学科渗透的原则,确定了学校院系、学科专业设置方案。

三是采取超常措施,教师队伍建设明显进步。学校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需要,采取了聘请、培养、引进三项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四是深化教改,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明显提高。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强调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从2000级开始,全面实施了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教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管理上,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抓教学、学风建设,加强教学检查,进行科学管理;要求并鼓励正副教授走上教学第一线,绝大多数教授为本科生开设基础课;建立有稳固的实习基地。我校培养学生的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省级各类竞赛上捷报频传。

学校主动争取科研任务和开展学术交流,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九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获国家级奖励共26项,承担省部级项目和获省部级奖励165项。有几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1项达到国内先进和领先水平,获发明及专利13项。去年学校所获科研项目的数量及金额总数,均超过原四校历史总和的最高水平。去年学校还出版首批学术丛书7部。

五是加大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近三年,市财政年均为我校拨款近9000万元,今年为1.036亿元,并逐年有所增长,使学校经费有稳定的来源和切实的保证。学校加大投入,添置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重点装备了一批实验室,使学校科研、教学实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六是上下团结一心,实现了实质性合并。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实质性整合,在人事、教学、财务、科研、学生、后勤、招生等工作上实现了统一,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初步实现了学科专业的融合、教师队伍的融合、教育资源的融合、校园文化精神的融合。学校将深化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按照三级建制、二级管理,以院为主的模式,建立和健全校内管理机构,同时逐步建立用人的竞争机制和合理的流动机制。

七是改革后勤管理模式,实施后勤社会化。学校已成功地将原四校后勤部门及职工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分离,正在分步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和管理。新校学生宿舍、食堂、教工单身公寓等后勤服务设施,也都将实行企业化管理。

新江汉大学虽然已基本完成了筹建工作的各项任务,并获准成功组建,但我们深知,由于原四校基础较薄弱,我们的工作能力、水平有限,离建设地方一流大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对此,我们将按教育部的标准和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体制、管理和教育创新,努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力求在不太长时间内,将新江汉大学办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向21世纪与武汉特大中心城市地位相称的地方一流大学。

二、关于下一步打算

我们目前正在着手制定学校“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学校依据武汉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坚持为武汉市实施“科教兴市”和“开放先导”两大战略任务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从学校定位、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提出学校未来5年、1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实现学校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勾画出宏伟的蓝图。

一是在办学规模上,依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积极发展,稳步扩大,使学校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005年达15000人,其中本科生12000人,专科生2800人,研究生200人,为促进武汉市高等教育大众化作贡献。

二是在办学层次上,以办好本科为立校之本,并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在若干学科建立硕士生培养群,并为在某些条件较好的学科建立博士点创造条件,逐步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是在学科建设上,由学校一般学科建设逐步发展到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采取培育、扶植措施,建设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一批省、部级优质课程。

四是在教学和科研上,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等教学管理制度和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力争获得较多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及奖励,加强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使科研及获奖项目的层次和数量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五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通过实施新江大人才工程计划,努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学术骨干。

六是在校园建设上,争取较快启动新校建设二期工程,逐步完善现代化校园建设,努力建设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校园。

总之,学校下一步拟着重抓好上述六方面的工作。要抓好这些工作,学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强调以人为本,育才创新。即学校工作一切为了培养学生,一切依靠教师特别是教授。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学校的基础工作和中心任务。坚持以本科为主,把办好本科作为立校之基、立足之本。同时要把两个方面的工作和战略写在学校的旗帜上。其一为凸显学校办学的地方性、综合性、应用性,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即立足武汉、服务武汉、面向湖北,努力实现学校的现代化、国际化、产学研一体化,为武汉乃至湖北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实现武汉市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贡献;实施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坚持发展应用学科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其二为努力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逐步形成跨越式发展的风格。根据学校原有基础、条件较薄弱的现状和武汉市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林立的特殊环境,以及所服务对象又是特大中心城市的实际,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扬长避短,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实现教育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发展,争取尽快建成地方一流大学,更好地为武汉的建设发展服务。

目前,学校已经作好整体搬迁的各项准备工作,师生员工团结一心,豪情满怀,盼望着早日进入新校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将用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和新校建设发展的宏伟规划鼓舞师生的士气,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努力建设好新江汉大学,为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周部长即将赴京就任,我们恳请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江汉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当前困扰学校的突出问题之一是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按即将修改颁布的有关条例,称为大学的学校至少须有10个硕士点。您知道,按有关规定,像我们这样的新校要能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点,至少需要七八年时间,那样将会影响学校作用的发挥和学校的发展。我们恳请能从我校已有20多年本科教学实践和曾经参与或联合兄弟院校培养研究生的经历的实际考虑,作为特例,在近年内教育部能批准我校获得硕士授权单位,以便尽快建立硕士点。

(向教育部周济部长视察江汉大学的汇报,2002年4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