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行知的人才观

陶行知的人才观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从隋朝至清末,绵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直到民国成立以后,这种影响还有它深深的遗痕,这表现在人才观和人才教育上的错误和模糊上。陶行知明确提出人才的新解释,是“抱有学术为大众除痛苦谋幸福的人,”尽管你满腹经纶,若无济于“为大众除痛苦谋幸福”,都不算什么人才。

一、陶行知的人才观

中国从隋朝至清末,绵延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对中国教育发展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直到民国成立以后,这种影响还有它深深的遗痕,这表现在人才观和人才教育上的错误和模糊上。陶行知指出:“从前中学以上学校采用文言文,是根据一种似是而非的人才教育论,以为士大夫便是人才,能读古书便是人才。殊不知人才的新解释,是抱有学术为大众除痛苦谋幸福的人……今日之学校名为造就人才,是在造三种人:一是少爷、二是小姐、三是蛀书虫。”(Ⅲ,165)可见,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还不明确“人才”,“人才教育”是什么,那时,国难已经临头,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而学校还在为有闲阶级培养“少爷”、“小姐”、“蛀书虫”,培养悠哉、游哉的所谓人才“读书人”。陶行知明确提出人才的新解释,是“抱有学术为大众除痛苦谋幸福的人,”尽管你满腹经纶,若无济于“为大众除痛苦谋幸福”,都不算什么人才。

早在1925年3月,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政策之商榷》一文中明确提出:“运用科学,征服自然,其道在选择有科学天才之儿童,加以特别训练。对于有科学天才之专家,予以研究机会,并以极尊荣之名誉,鼓励有关国计民生之发明。”(Ⅱ,263)这两条建议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时逢革命处于最低谷、反动势力极为嚣张的历史时期,是无法付诸实施,也无人问津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之深谋远虑、超凡的见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