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房吴乡大房吴小学

四房吴乡大房吴小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房吴小学位于会宁县四房吴乡最南端,始建于1956年9月。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给偏远的大房吴小学带来了生机。学校先后被会宁县政府、会宁县教育局授予“先进集体”,“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大房吴小学历任教师名单:吴宗德、王秉正、朱俊、曹炳会、张映辉、张希雄、吴兴邦、马应宗、田年昌、田贺梅、张世民、田年通、吴红德、陈福、袁忠义、董志成、李江、王淑霞、张志民、姬宏、田九国

四房吴乡大房吴小学

大房吴小学位于会宁县四房吴乡最南端,始建于1956年9月。最初只有两位教师,30多名学生,办学条件很差。

纵观学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6年—1977年)

1956年—1977为学校创建期,学校办学规模小,条件差,学校由最初只有两个复式教学班,后来发展为5个单式教学班;与此同时,教师也由最初的两名民办教师发展为5名民办教师。建校初期,学校只有两孔破窑洞,后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又新修了3孔窑洞,还新建了3三孔小窑洞供教师办公。当时的学校没有操场,更没有最起码的体育教学设备。

第二阶段(1978年—1995年)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也给偏远的大房吴小学带来了生机。高考制度的恢复,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对学校及教育的重视,全社会办学热情空前高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民一心办教育。到1985年底,学校已建起了6间土木结构瓦房做教室,盖起了6间16平方米的土坯房作为教师的办公室,并平整了250平方米左右的操场,添置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用具,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师也由原来的5名民办教师增加到6名民办教师,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办学水平大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逐年提高。

第三阶段(1996年—2002年)

自1995年以来,国家加大了教育投资,地方政府也随之增加配套资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也在逐步实施。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学校的在校学生数猛增,由1985年底的126人增加到2002年的200多人,教师人数也由原来的6人增加到8人(其中6名公办教师,1名校聘教师,1名代课教师)。白银市教育局拨专款30万元,新建了6间土木结构的教室(每间面积为60平方米)和8间宿舍(面积均为20平方米),另外还新建了面积均为60平方米的会议室、图书室和电教室。学校的办学初具规模。

第四阶段(2003年—2009年)

2002年以来,学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连年小学毕业会考成绩位居全县榜首,特别是2007年的小学毕业会考,语文、数学均居全县第一,综合课居全县第七,三科综合评比居全县第一名。学校先后被会宁县政府、会宁县教育局授予“先进集体”,“模范集体”的荣誉称号。

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坚持以“三个面向”为办学方向,全面实施“新课改”背景下的素质教育,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二)学校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引进激励机制,科学管理,效能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三)与时俱进,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品德素质。(四)多方面入手勤俭办学,搞好后勤工作。(五)立足本校,放眼未来,做好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

几度春秋,几度风雨,在党政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下,经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所标准化、园林化的小学已呈雏形。现在,课堂教学与时俱进,趋向网络化;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展现时代特色;教育教学质量日新月异,不断走上新台阶。今后,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学校将进一步贯彻课改理念,加大课改力度,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巩固成绩,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规模再上新台阶。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全校师生正在努力营造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创建标准化高水平的学校而努力奋斗。

从大方吴小学毕业的学生累计已达百余人,他们现都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大房吴小学历任教师名单:吴宗德、王秉正、朱俊、曹炳会、张映辉、张希雄、吴兴邦、马应宗、田年昌、田贺梅、张世民、田年通、吴红德、陈福、袁忠义、董志成、李江、王淑霞、张志民、姬宏、田九国

大房吴小学历任校长:吴宗德、王秉正、朱骏、曹炳会、张映辉、吴兴邦、张世民、袁忠义

(供稿人:袁忠义 刘光祖 邢 卓 汪 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