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拒做教书匠

拒做教书匠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勇于探索、敢于实验、更新理念、探索新路,是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是新时代教师的风貌。要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就要努力做到:“想一想”,这是课堂上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也是中小学教科书上通常的一种课后作业内容。“想”,是人的头脑对于刺激的一种应答,一种近似于本能的反应,一种理智的冲动。

拒做教书匠

教师来说,新理念是教育新路的启迪,新规律是教育实践的支撑,新经验是教育实践的借鉴。勇于探索、敢于实验、更新理念、探索新路,是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是新时代教师的风貌。要成为教育家而不是“教书匠”,就要努力做到:

一 学会思考

“想一想”,这是课堂上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的,也是中小学教科书上通常的一种课后作业内容。“想”,是人的头脑对于刺激(主要是语言来表达的问题剌激)的一种应答,一种近似于本能的反应,一种理智的冲动。它可能是没有头绪的、没有概念框架作为支撑的。谁都可以想一想,想的如何那就很难说了。

学会思考、勤于思考,是当代人生存的一种必需技能。当今的社会,懒于思考、不思进取,就会成为一个落伍者,学生是这样,教师更是如此。所以作为站在讲台上的知识的领航者,应该先于学生学会思考。当然,这里所说的“思考”与前面所的“想一想”,有着质的区别。

对于教师而言,学会思考就是要学会善于发现教育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去思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发现是创造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激起人们去解决这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所以学会思考是成为教学研究者的第一要义,要多关注身边的教育实践,做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

学会思考要求教师善于观察教育教学中的平常事件,从看似平常的事件中看到别人没能看到的内在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教育教学也一样,一些看似不连贯的现象,一些单独存在的程式,如果你深入研究下去,就有可能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这就是研究的开始。

学会思考还要善于总结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来自前人,也来自别人,更多的则是来自于自己的亲身实践。一个教育研究者他首先必备的素质就是善于积累第一手资料,而这第一手资料就是来自于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分类归纳、抽象分析就能从感性经验中发现新规律,这就是实践出真知。

教师成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在教改实践中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中学会研究的方式方法。推进素质教育,首先需要教师有求新求变的精神,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主动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体会素质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切实改进教育教学的行为模式,使教育教学永远成为人类最伟大、最具活力的事业。

二 保持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教师身处于教育教学第一线,掌握了很多第一手的研究素材,有着搞教育研究的巨大潜力。只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并投入精力去做,一旦潜力发挥,就能变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变经验型为科研型。

教师要从新课程的基础理念出发,认真反思那些在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评价体系中忽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特性的地方。要善于研究对比新老课程的差异,力求做到在研究状态下工作。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是问题并不一定都是障碍,要善于把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多用推断和联想的思维方式,前者是属逻辑性思维,运用因果规律确立各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者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适用于寻求随机过程中和突变过程中事物之间的关系及整体框架结合。事实上,思路往往决定于出路,教育要创新必须学会多角度、多层面的思维方式。

教师角色由传授型向反思型和研究型的转变,是现代信息社会和教育领域内部加快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今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过程绝不允许“过后不思量”,而应多反思、多总结,用研究的观点去看待实践中的问题。如果教师都能努力保持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工作,那么教育创新的前景就会非常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