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活法”

“生活法”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也正是对学生自治的教育方法的认识,促使陶行知较早萌生了提倡“事怎样做,就须怎样学”的生活教育法。纵观陶行知的一生,学生自治作为民主管理方针,始终是其坚定不移的立场,他努力将这一理念运用于晓庄师范学校和育才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学生自治的内涵和具体方案。

四、学生自治的教育方法:“生活法”

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既然是一个练习自治的过程,因而也是学习的过程、教育的过程,故不能将社会自治的方法简单地运用于学校中的学生自治。

指出学生自治的过程是一种学习过程和教育过程,无疑强调了学生自治与社会自治的区别,而对学生自治性质的这种界定也是当时学者的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更多的是基于当时学生对于自治普遍存在的误读。虽然五四运动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爱国热情,但同时也滋长了部分学生的骄矜之习,他们视一切纪律为束缚而加以反对,有些“学校里的学生竟然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所求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就马上罢课反对他们。他们要求学校津贴春假的旅行费用,要求津贴学生活动的经费,要求免费发给讲义。总之,他们向学校予取予求,但是从来不考虑对学校的义务。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校规’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34]蒋梦麟所言也许只是个别极端的例子,但从当时蔡元培、杜威、陶行知、姜琦等许多学者的文章中所揭示的现象来看,在自治问题上,一如杜威所言,学生只知有“自”不知有“治”的现象的确是较为普遍的。然而值得指出的是,陶行知将学生自治视为一种教育过程,其立意并不在于指责学生自治,或反对学生自治的开展,相反,他更多的是在说明学生自治作为一种学校民主模式的新尝试,更需要教育者的宽容和指导,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等多方面的协作,在学生自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由此,陶行知基于支持学生自治的立场,早在1919年学生自治兴起之时,便针对当时学生自治中出现的各种弊端提出批评,同时强调这些过错并非学生自治本质所致,以为学生自治的意义正名。

如何开展学生自治教育,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做中学”观点的影响,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的教育既不能采取教授法,也不能采用教学法,而应该采取“行动研究法”,或称“生活法”,即让自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学生在自治的环境中时常练习自治。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要受民主的教育就必须过民主的生活,学生只有在民主自治的环境中才能最终学会自治。为此,陶行知一方面建议学生对待自治“采取一种试验态度。章程不必详尽,组织不必细密;一面试行,一面改良”,[35]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抱一种宽容、支持和参与的态度,将自治作为一门学问来研讨,对学生进行指导。事实上,也正是对学生自治的教育方法的认识,促使陶行知较早萌生了提倡“事怎样做,就须怎样学”的生活教育法。这也成为他后来形成的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思想的起点。

陶行知民主管理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并不只是一位思想者和宣传鼓动家,还是新思想的行动者和实践者。虽然与陶行知同时代的学者当中,提倡学生自治民主管理思想的教育家并不在少数,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真正能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并不多。纵观陶行知的一生,学生自治作为民主管理方针,始终是其坚定不移的立场,他努力将这一理念运用于晓庄师范学校和育才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学生自治的内涵和具体方案。

陶行知认为,真正的学生自治应该是“高尚的人生美术”,值得所有人欣赏和爱慕。[36]这种学生自治不仅是有成效的,更应是和谐的,尤其是师生之间的感情应融为一体。如果说陶行知早期与其他学者一样主张通过建立学生自治会并加强教师对学生自治的指导来进行学生自治的教育,其观点依然留有学生与教师关系分离的痕迹的话,1927年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之后,他则尽力弥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为此,他创造性地通过试行学校自治组织——“乡村教育先锋团”来开展学生自治和自治教育。据当时担任晓庄师范指导员的杨效春介绍,这种组织并非单纯的学生自治,而是师生一体化的自治组织,该组织中,“师生实行共生活共甘苦;并行共同立法,共同守法。全体同志的日常行动均受先锋团的纪律之制裁”。[37]由此可见,在晓庄时期,陶行知已将学生自治改为师生一体的学校自治,不仅使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更易在实践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将“教学做合一”落到实处,而且真正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自治并非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也不是少数学生治理多数学生,而是所有学生均参与团体生活并参与管理,如此一来,势必存在个人意见与团体利益的冲突。针对五四前后学生自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民主集中制被许多学者认为应是学生自治团体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组织原则,杜威1919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发表演讲时便提出:“自治并不是无治,还是一种治。民治政府并不是无政府,还是有政府。不但是有政府,而且格外有秩序,分外的严格,分外比他治的还要完备。这才是自治的真义。但是怎么样才能够办到这个地位?最要的条件,就是少数人要服从多数人的主张,少数人所不赞成的主张,经大多数人议决以后,就如同自己的主张一样,并要热心去实行才是。”[38]然而在具体操作中,民主与集中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掌握。陶行知曾经回忆育才学校创立初期在管理上遇到的困惑,虽然原则上明确采取集体自治的民主集中制度,但常常在民主与集中之间摇摆,有时过于“民主”,导致发生平均主义,有时权力过于集中,则又出现被动呆板的弱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才真正认识到民主集中制度的真精神:“一方面培养自动的力量,一方面培养自觉的纪律,一方面树立宣导这力量及发挥这纪律有效而有条理的机构,使他们向着有目的生活奔赴,如百川之朝海。”[39]由此可见,“生活法”并不仅仅是教师从课堂讲授方法转为通过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自治进行教育,而且也是彻底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教师自身与学生一道共同实践、共同探讨自治的方法。育才学校便倡导集体生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教师与学生基本上是在集体生活上共学,不但是学生受先生的教育,先生也在受学生的教育”。[40]

学生自治与学生自治的教育是我国20世纪上半叶教育领域讨论的热点问题,也是教育管理中的基本问题,学生自治中包含的民主管理原则、自觉觉人精神和团体意识养成等,其在今日中国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陶行知对于学生自治所作的理性思考和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依然是中国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宝贵遗产

【注释】

[1]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5.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9.

[3][美]杜威.平民主义之精义[M]//民治主义与现代社会——杜威在华讲演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

[4][美]杜威.学生自治[J].新教育,第2卷第2期.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9.

[6]同上:13.

[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12.

[8]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269.

[9]熊十力.十力语要(第三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297.

[10]熊十力.十力语要(第四卷)[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387.

[1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3.

[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5—136.

[1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521.

[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22.

[1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592.

[16]同上:524.

[17]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444.

[18]同上:831.

[19]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33.

[20]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376.

[2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907.

[22]曲士培.蒋梦麟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5—76.

[23]凌霜.师复主义(1919年3月).转引自:顾昕.无政府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M]//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下卷).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412.

[2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151.

[2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6.

[26]同上:34.

[27]胡适.我们的政治主张[M]//胡适学术文集(哲学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1:522.

[28]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845.

[29]同上:47.

[3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74—375.

[3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849.

[3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74.

[3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845.

[34]蒋梦麟.西潮·新潮[M].南京:岳麓书社,2000:131—132.

[3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7.

[3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37.

[37]杨效春.中华教育改进社晓庄学校报告事[M]//陶行知全集(第二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723.

[38][美]杜威.学生自治[J].新教育,1919,2(2).

[39]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修订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844.

[40]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3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