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拒绝“愤青”式活法

拒绝“愤青”式活法

时间:2022-08-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愤青”者,愤怒青年之谓也。愤青,近年间十分流行的一个词汇。因此,“愤青”不全是贬义词。窃以为,“愤青”又是一个被毁掉的词语。如果说我与从前有什么不同,我把“愤青”看成是一种思想状态和生活理念,我再不关心救赎别人,只进行自身的生命探索和思考,着重关注自身的精神需要。

“愤青”者,愤怒青年之谓也。愤青,近年间十分流行的一个词汇。顾名思义,愤青指的是愤怒的青年。这一点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青年身上尤为显著。因为他们有理想、有热情,但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他们压抑,他们无奈,所以他们愤怒和批判。因此,“愤青”不全是贬义词。

窃以为,“愤青”又是一个被毁掉的词语。多血性的青年,说一些愤激的话是很正常的,然而为众多“正人君子”所不齿。但也应该理性地看到,没有完美的政治,没有完全公平的社会,那些正直、敏感、理想主义的青年们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做无知者无畏的事。

几年以前,北大教授李零先生出了本名叫《丧家狗:我读论语》的书,钱理群、吴思、刘梦溪、秦晖等学者为之叫好,不过反对声也很强烈,新儒家的代表学者陈明直接斥之为“愤青心态”,他把李零这部书称之为“作家的文采、训诂家的眼界、愤青的心态”。2007年,李零还没退休,我很喜欢蹭他的课。李先生学问精深,文字漂亮,哲理明晰,读他的文字,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据说,在一次座谈会上,李零一直很安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最后他以少有的坚决的语气说:“如果批判社会就是愤青的话,如果年龄不影响‘愤青’这个称呼成立的话,那我就是愤青!”

其实,想想历史上那些不能实现理想的人物,如孔子、徐文长、嵇康、鲁迅等,都曾“愤青”过。即便在当代,就有余杰、摩罗、孔庆东们站在了“愤青”队伍的前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空山疯语、冲锋在前。

“愤青”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是现实环境限制,也有“文明古国”的精神痼疾,教育体制的熏染,等等。从农村学生上不起大学,到城市工人下岗,到楼市高涨,以及我们所置身的体制等,都不是简单的愤怒和批判所能解决的。所以我不再愤怒,因为愤怒无济于事,严重的还会把人变得更加狭隘,仅仅选择做一个“愤青”是悲哀的、不够的,它放弃了个人的责任,还不如抽时间来多想想怎么做事和挣钱,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爱并培养爱的能力。在我看来,“愤青”应该是一种朴素、直接、主动、无畏、自由、无拘束、发展、运动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理念,成熟的“愤青”应以“愤”为“奋”,转化愤怒为实现理想抱负的力量,换来的是正义感、善恶分明、敢作敢为的实践。“狂人”(鲁迅)最后把希望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与他不同的是,我把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身上。作为一个不愿意放弃思考的人, 我从先前的“愤青主义”渐渐转向实际行动。从愤激于这个时代人心的冷漠,到反思制度建构的不足,到现在致力于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调和,再到当前的“反求诸己”和寻求信仰,我仿佛一只在原地打圈的苍蝇。如果说我与从前有什么不同,我把“愤青”看成是一种思想状态和生活理念,我再不关心救赎别人,只进行自身的生命探索和思考,着重关注自身的精神需要。在我看来,拯救了自己的同时就是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到了现在,经历了至尊宝到孙悟空的精神蜕变,我认识到了人作为个体意义上的有限性,决心从个体开始,承担作为一个个体的责任,放弃任何外在虚妄的寻求,实在地融入群体,脚踏坚实的大地,寻找并创造本该属于个体的快乐。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愤青”一样地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还在批判,你拒绝接纳,所以你是长不大的。第二种方式是像大树一样地活着,你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让自己成长起来。对比起来,从正面积极的态度来看,当然还是第二种方式好些。所以,别一相情愿地要求别人和社会,调整一下观念,随时检查自己、慎思明辨、反省观照,彻底了解自己的实力后,自信才得以建立起来。其实,关于“愤青”,鲁迅先生曾在1919年所写的《热风·随感录六十二》就说过:“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是的,改造自己要比改造社会难,但也只有先改造了自己,才能谈到改造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