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模式研究

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模式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计思维能力的专业培养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应该从知识架构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构建和改造。统计思维是较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为复杂的创造性思维[3],这种思维能力的实施基于其特殊的思维理念。二是忽视了统计思维意识的培养。中国的大学生天生就缺乏统计思维的意识。应用层是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统计专业人才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的特质所在。

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人才模式研究[1]1

惠琦娜[2]

(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

摘 要:统计专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方法。这种思维能力就是统计思维能力,其分析方法是数字分析方法。此外,还应建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统计思维能力的专业培养和分析能力的提高,应该从知识架构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构建和改造。

关键词:统计思维;专业培养;人才模式;教学改革

一、统计专业人才的思维理念和能力要求

统计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统计思维的基本能力。统计思维是较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更为复杂的创造性思维[3],这种思维能力的实施基于其特殊的思维理念。

(一)统计专业人才的思维理念

1.数字抽象性理念。抽象,是思维常用的方法,例如逻辑思维就是从现象的具体表象出发,经过分析和研究,抽象出概念和范畴的思维方法。与逻辑思维不同,统计思维的基本工具是数字,统计是通过分析数字来揭示现象的本质特点,故其抽象呈现数字抽象的特点。虽然逻辑思维中抽象化数学用的也是数字,但数学强调计算,注重数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和相互关系,而在统计思维中数字的计算并不是目的,统计思维的重点是通过数字进行分析和判断。

2.结果容错性理念。统计思维的容错性源于统计学是一门容错的科学[4]。统计学的容错性是指统计学与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比,其依据的理论、采用的方法、思维的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为了寻求永恒不变的定律和准确无误的定值,而是为了从瞬息万变的混沌世界中抽象出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特点。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不同,统计思维强调数字内涵的非唯一性,彻底改变了传统思维中将数字与数学的简单等同。

3。过程逆向性理念。逆向思维的思维取向与常人的思维取向相反,也叫求异思维。统计思维经常是“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大都是从已知条件或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思维,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如果已知条件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那么以此为出发点的思维结果就成了文字或数字游戏。而统计思维的逆向性是从怀疑一切出发,它不断地对已知条件(数据的真实性)或理论假设(抽象的科学性)进行验证或调整,这就有效地避免了正向思维可能遭遇的尴尬,也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统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统计思维能力通常不能与生俱来,实施统计思维必须具备三种基本能力:

1.寄生能力。著名统计学家萨维奇曾经说过,“统计学基本上是寄生的:靠研究其他领域内的工作而生存”。事实上,在国外根本不存在纯粹的统计学家,所有在统计学理论或方法上有所建树的统计学家基本上都是寄生于某一具体领域的研究而成名的。例如,Francis Galton就是一个著名的优生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率先研究了个体差异,他是在论及遗传对个体差异的影响时,为统计中相关系数的定义奠定了基础;他又在研究“居间亲”和其成年子女的身高关系时,发现了“回中”趋势,从而创建了著名的回归方程。

2.观察能力。观察与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开端,但统计是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为主要目标的,经济现象大多是不可逆的随机过程,更适合用观察法进行研究。一个人观察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对问题的洞察能力、敏感程度和分析能力。虽然普通的观察能力可以与生俱来,但高效的观察效果和观察潜能的深度挖掘,必须通过专业教育和培养。例如,运用大量观测法,通过对总体单位随机的偶然性进行归纳,从而有效地把握某一确定总体的必然性。

3.创造能力。很多分析方法都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发挥,例如人们最常用的抽象。逻辑思维也是以抽象思维为特征的,但统计思维中的抽象与逻辑思维中的抽象不同。逻辑思维的抽象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通过归纳和演绎进行的,其基本范式是“精确的一一对应关系”。而统计思维的创造性表现为,“主次概率对应关系”。其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多因多果,有主有次,概然对应。统计思维的这种抽象以数字为工具,通过比较、分类、综合、平均等方法。

二、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知识架构

根据统计专业培养的目标和社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我们将统计专业培养的内容与模式相结合,用图1形象生动地加以体现。

图1的内涵十分丰富,我们粗略地解读以下几个重点。

(一)理论知识难度与分析运用能力的关系

箭头(1)和箭头(2)组成的二维空间,揭示了统计专业教育中知识难度与能力要求的关系。适度的理论难度才能使学生的实际能力最大化。

图1 统计专业培养内容与模式示意图

我们用横坐标表示学生的理论知识难度,用纵坐标表示学生分析运用能力。目前,我国统计专业培养中存在一个误区:认为理论难度越大,学科的价值就越大,社会地位就越高。而图1揭示:在专业培养的初期,随着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当专业知识难度为中等时,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顶点2;但当专业理论知识的难度超过一定程度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反而是沿三角形边3下降的。这是因为,理论难度越高,其实际应用的范围就越小,因此,其实际应用能力将随之下降。当理论难度达到最大时,就变成了纯理论研究,其社会需求量是十分有限的。

(二)专业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重点的关系

图形中间的三角形部分,清晰地描述了统计专业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重点的关系。统计专业教育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重点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由基础层、应用层和研究层三个层次组成。

1.基础层。基础层处于金字塔的底层,是整个专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该层次从能力要求而言,以培养学生的寄生能力为主。从知识内容而言,有两个知识重点:一是语、数、外功底和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二是统计思维意识的培养。在这层次中,目前统计专业教育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过于强调了数学和外语基础,而忽视了汉语基础。外语只是获取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对外交流的工具,但过犹不及;数字和数学是统计分析的基础,统计中的数字只是表象,重要的是数据背后的经济内涵。而要准确刻画、深刻揭示这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经济内涵,必须有很强的国语基础。否则,统计分析就演变成了数字游戏。二是忽视了统计思维意识的培养。对很多学校而言,专门的统计思维意识培养几乎是空白,但恰恰统计思维意识的培养是该层次的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较之专业知识的传授,统计思维意识的培养需要更为漫长的时间;更因为中国教育体制始终如一地对学生进行的思维训练,使逻辑思维成了人们思维的定势。中国的大学生天生就缺乏统计思维的意识。

2.应用层。应用层是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统计专业人才区别于其他专业人才的特质所在。该层次从能力要求而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主。从知识内容而言,有两个知识重点:一是统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特别是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的能力和技巧;二是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因为它能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这部分内容我们现在的专业教育不仅非常重视,而且已经做得很好,这里不再赘述。但现在的问题是,进入应用层后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统计思维意识,专业知识的传授就失去了基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研究层。研究层主要培养学生将思维结果迅速上升为理论,或将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该层次从能力要求而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从知识内容而言,有两个知识重点:一是各种统计工具和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与比较;二是对经济热点问题的敏感性。这是整个知识结构层次的顶层,该层次学校专业教学应该坚持重比较,轻方法;重分析,轻结果的基本理念,努力培养和强化学生对已有理论方法和分析结果的怀疑,推动学科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统计专业教育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不同层次学到的知识重点和得到的能力锻炼重点都是不同的。这样,无论学生学习到什么阶段,在统计专业教育中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在某种实际能力上有所提高,都能服务于社会经济的某一方面,这就是统计专业教育的有效成果和社会价值。

(三)专业教育层次与人才模式类型的关系

由横坐标与纵坐标组成构成的区域,反映了专业教育不同层次与所培养的人才模式类型之间的关系,图1中包含三个典型的专业培养模式。

模式一,沿横坐标(箭头1)的方向发展,旨在培养出具有相当理论高度的统计研究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财经类高等院校统计专业培养的目标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如前所述,由于模式一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理论难度,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专业教育的质量并不被社会认同,这也是造成目前统计专业人才供需脱节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模式二,沿纵坐标(箭头2)的方向发展,重在培养实用的统计操作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统计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统计继续教育主要以此为培养目标。统计职业教育、岗位培训、继续教育是提高在职统计人员素质的主要途径,但由于社会对统计的普遍不重视,这一专业教育也是流于形式,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模式三,沿对角线方向发展,重在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际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专业统计人才。很多人认为,这是市场经济对统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财经类高等院校今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

笔者认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财经类高等院校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是:图1中三角形边1的方向。该模式与模式三的共同之处是,都以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际分析能力的应用型专业统计人才为主要目标。它与模式三的区别在于,该模式培养重点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即在理论难度与实际能力的有机结合中,能力要求的提高程度应该大于理论难度的提高程度。这是因为统计专业理论知识只是一种分析的工具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统计软件的普及,许多统计专业理论问题都将无需统计专业人才完成,真正检验统计专业人才质量的应是电脑无法完成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基于统计思维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方式

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我们要努力构建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

课堂教学这是目前高校统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据本人了解,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做得都比较好,很多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核要求近乎苛刻,由于篇幅的关系不再赘述。

案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案例教学,学生开始接触实际,并在实践中发现理论的局限性和社会经济现实的复杂性。当已有的知识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要时,学生就会带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重新返回课堂寻求答案。这样,教和学、理论和实际就能达到协调和一致。在案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保持案例的原貌。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虽然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增加了案例教学的内容,但由于大多数案例抽象掉了太多的真实内容,甚至有按模板要求拼凑和杜撰数据的嫌疑,因此,很难达到案例教学本身的目的和要求。

比案例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的方法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与案例教学不同。案例教学虽然也是让同学自己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整个过程中,在一些关键阶段多半是有教师指导和帮助的。真正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其实是学生步入社会前重要的演习。目前中、高等院校理论上都有实践教学环节的,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但实际情况是,大部分学校的实践教学形同虚设。专业实习成了变相的课堂作业;而放羊式毕业实习更是成了变相长假或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备考期。我个人认为,专业实习除了进行模拟问卷调查和资料整理外,我们还可以直接在市场上建立一些调查工作室。例如,国外市场调查时常用的焦点访谈小组。毕业实习仍然应该以集中实习为主,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但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至少帮助实习单位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惠琦娜.统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J].中国统计,2009(8).

[2]林共进.统计思维法[J].海外掬粹,2002(9).

[3]胡辉.案例教学法在统计专业课程中的实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5(12).

[4]夏英俊.对统计学专业建设的新思考[J].统计教育,2007(6).

[5]高洁.关于统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若干建设性意见[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6(1).

[6]柴根象,徐建平.突出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统计学教学浅谈[J].大学数学,2006(4).

【注释】

[1]浙江省统计局学术类重点课题:基于统计思维能力的统计专业人才模式研究,ZT2009801。

[2]惠琦娜,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预测与决策,宏观经济分析。

[3]惠琦娜:《统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参见《中国统计》2009年第8期。

[4]惠琦娜:《试论统计学的容错性》,参见《浙江统计》2000年第9期;《再论统计学的容错性》,参见《浙江统计》2001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