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模仿”研究成效举偶

“课堂模仿”研究成效举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培训结束半年之后,要求学员根据调查量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取得的成效,填表反馈。本次发放调查表76分,实际回收74份,有效问卷73分。以上调查和统计甚为粗浅,但也可充作我们进行课堂模仿活动研究的雪泥鸿爪。模仿行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发生和形成。但问题是,对于课堂模仿的评价问题,目前鲜有可行的方法。反应层评价指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看法。

第四节 “课堂模仿”研究成效举偶

为了解课堂模仿效果,笔者制作了简单的考察测评工具,[16]对课堂模仿成效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如表7.1所示。

表7.1 课堂模仿活动成效

img65

层面的知识及其应用、解决问题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运用测验改进教学的能力、对学生尊重以及对教师专业情意等等。

表7.1赋值0~8分,其中0~6为非应用层,7~8为应用层,应用层是对课堂模仿活动内化之后的应用行为。调查对象是经我单位培训的、2010年浙江省“领雁工程”的两个教师培训班,该培训班为期两个月,其中一个月为理论学习时间,一个月为教育实践,分组赴杭州市最优秀的小学,跟从小中高以上职称、乃至著名特级教师开展日常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有实践之前的“试行性研究”;也有实践后的“评估性研究”,既有关于学员教师的教学参与性研究和课堂管理的实验性研究,也有关于教师专业素养的诊断性研究——该研究侧重于对教师行为本身的研究,为专业素养改进提供参考。加上学员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来随堂听课,开展利用课堂模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比较合适。在培训结束半年之后,要求学员根据调查量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取得的成效,填表反馈。本次发放调查表76分,实际回收74份,有效问卷73分。经输入赋值得分和SPSS软件计算,其投射分布状况如图7.2所示

img66

图7.2

从图7.2大致可以看出,最高为得5分者,即“受到名师教学的文化和艺术特性影响”者频率数值超过20,其次为“通过课堂模仿,情感上与学生水乳交融”者,7~8的“内化名师的”内化名师的教学观念、“缄默型”知识与技能/对名师有模仿也有“超越与创新”也有几近于5的比例,而“对课堂模仿没有感觉”为0,“通过课堂模仿感知名师教学技巧”的频数很低,说明不但大家都已经参与,而且不再如一般教师那样侧重于认知层面和技能层面,而是侧重于教学智慧与师生情感。以上调查和统计甚为粗浅,但也可充作我们进行课堂模仿活动研究的雪泥鸿爪。

【小结】 就研究实践来看,通过课堂模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大的难点不在于理论接受或者操作技能层面,而在与内化了的、能贯彻与具体教学的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教育、学生和学习等的基本看法,是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然后经过选择、认可和确信这些基本看法,并以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教师的教育行为,它一经固化,便有了自己的惯性,比较难以改变。而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着教师活动和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行为,甚至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与状态。要通过课堂模仿,使普通教师能够如名师那样,将先进的教育理念立足于未来性、生命性与社会性,其中包括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社会活动观,都不是可以一撮而就的事情。

就广义的层面说,模仿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也是一种艺术的创造,模仿过程中能给人以快感,这也是模仿成为艺术创造技巧的内在原因。模仿行为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发生和形成。模仿对于人类来说,既是一种认识方式的实践活动,又是一种基本的、运用最为广泛的技巧,教学本质是说也是一种艺术,所以教学能力的学习,模仿是一个必需的步骤。但问题是,对于课堂模仿的评价问题,目前鲜有可行的方法。按照柯克帕特理克的“四层评价法”,一个完整的教师培训评价过程应该包括反应层、学习层、行为面、结果层四个层面上的评价。反应层评价指受训人员对培训项目的看法。学习层评价是测量受训人员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提高。行为层的评价主要是检查他们是否在实践中运用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就这四个层面来说,课堂模仿的研究还很不够,我们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注释】

[1]许明,黄雪娜.从入职培训看美国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学,2002(1).

[2]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8.

[3]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358-359.

[4]卢尚建.论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全球教育展望,2010(1).

[5]叶澜主编.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模仿期”条.

[6]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358-359.

[7]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编委.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沈阳:沈阳出版社.1991:144.

[8]原名:Running on Empty,导演:Sidney Lumet.

[9]参见人教版第十一册。

[10]沈大安.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快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78.

[11]苏霍姆林斯著;毕涉芝译.育人三部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54.

[12]叶圣陶.倪焕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26.

[1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78.

[14]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82.

[15]俞文钊,杨治.实用心理咨询.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87.

[16]此工具参考了霍尔和郝德(Hall&Hord)1987年关于新知识和新技能体验与应用程度系列行为分类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