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先队活动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少先队活动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生子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独”,尤其是教师子女,更容易在学校中获得较多的荣耀和职务,有比普通学生更多的优越感,因此比较缺少学习宽容、忍让、理解、与人合作的优良品质的机会。于是这些孩子唯我独尊,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从未想到失败。而在区少先队开展的绘画比赛中,获得的成绩并不理想。这样不仅没让孩子在少先队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怀疑,更加自负。

挫折教育——少先队活动的另一剂良方

金铁洪

每年高考结束,总会有各种关于考生因高考失利而寻短见的事件发生,花样年华就这样悄然陨落。作为一名教师和少先队工作者,听闻这样的消息心情沉痛之余总会不经意想到,在自己所从事的少先队工作中,在种类繁多的少先队活动中,我们每每提到少先队活动要注重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体验积极的成功的喜悦,而是不是不经意地忽略了“耐挫”教育——这一同样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呢?

一、现象

现在的学生,特别是家庭条件优越者和教师子女学生,在校园中容易获得较多的荣誉和成功,而在耀眼光环的背后,自私、霸道,缺乏理解与忍让,不懂得感激,更不知道珍惜,遇到一点小的波折或挫折就闷闷不乐,怨天尤人的人也不在少数。学校少先队活动的开展,让这些孩子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在家长和老师庇护和偏袒下,他们习惯了体验成功的快乐而忽略了应对挫折与失败的能力,从而出现遇到真正的困难挫折时,不知如何调整,时有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分析学生“不耐挫折”的因素

造成这种“不耐挫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由于时代的变迁,几乎每家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独”,尤其是教师子女,更容易在学校中获得较多的荣耀和职务,有比普通学生更多的优越感,因此比较缺少学习宽容、忍让、理解、与人合作的优良品质的机会。

其二,是家庭教育的影响,父母可能会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好,生怕孩子在外面吃亏,有的甚至从小就教孩子怎么自私、怎么霸道;同时,孩子在家里更可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样一来,孩子自我优越感更加明显,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应对挫折的能力差。

其三,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对于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而言,在让孩子体验成功获得喜悦的同时,内容上忽略了挫折情境的创设。某些少先队活动空喊口号,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道德认知比较低,情感体验少,而学校又未能有效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利用挫折教育进行适当地精神引领。

综上所述,如何在少先队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耐挫力,使得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成为真正的生活强者呢?

三、进行挫折教育的条件和措施

1.寻找合适机会,创设挫折情境,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

孩子进入学校后,对一切都是那么的好奇和自信。尤其是那些平时表现不错,各方面很优秀的儿童,他们平时接受的是来自周围老师、朋友、家长的赞誉,老师和家长也很愿意为其他孩子树立榜样。于是这些孩子唯我独尊,总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从未想到失败。有的老师和家长因为偏爱,甚至抹煞了他们的缺点,有的老师还把他们的自尊自大当作一种工作能力和威信。可他们一旦真正失败,常常茫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输不起而一蹶不振。

在我们身边有过许多这样的案例:他们或许是教师子女,各方面都出类拔萃,从入学一直到小学毕业,都一直担任班级干部、学校大队长。在小学里,有家长和老师的庇护,他们是那么自信。可是进入中学后,他们发现了其实身边有太多比自己优秀的人。这些孩子开始抱怨而无法用心学习,甚至怀疑曾经快乐的少先队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是虚假的荣耀和光环,有的则成绩一落千丈,作为大队辅导员,听到这样的消息无不为他们感到惋惜和惭愧。

这些事对我震动很大,而且也是的的确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为避免这些事的发生,我们应从小学开始为孩子们创设一些挫折情境,使他们得到种种挫折体验。创设挫折情境,要善于从每个孩子的优点及存在的不足这两个突破口入手。比如:一些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孩子,他们在班级的水平不错,但让他们和全校、全区乃至全市的同龄人比,让他们感到自己的差距;让一些平时文化成绩好而体育不好,却整天自以为了不起的孩子,让他们到绿茵场上较胜负等等,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挫折不仅仅是失败,也有成功的喜悦。看看他们在荣誉面前是什么态度,是沾沾自喜,还是以此作为新的起点,乐观进取,踏步向前。

当然,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挫折,创设不同的挫折情境,少先队活动如果能做到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不仅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更能有利引导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发现自我,提高自我。

2.寻求最佳时机,帮助战胜挫折

每个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同,而承受挫折的能力必须在克服挫折的实践中培养。一些老师、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总是偏袒或者代劳,不让孩子经受挫折。而越是这样,孩子就越不可能获得广泛的人生经验,长此以往,负面效应就会形成累积。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是提倡鼓励孩子到艰苦的环境中锤炼的。

所以,我们为孩子设置了障碍以后,不能撒手不管,不能不闻不问,更不能歧视、疏远他们。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勇敢而正确地面对,尤其是小孩子,自我意识差,他们的自我评价完全依赖老师。教师要和他们一起寻找根源,帮助他们战胜挫折,同样的问题其实核心是不变的,就是把有教育意义的事做得有意思,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理解与接受。

(1)鼓励、宽容。

在孩子遇到失败时,不能一味责备,要给他们机会,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战胜挫折,变失败为成功。尤其是孩子出现反复时,要及时鼓励。

(2)实事求是,分清是非。

有这么一个案例,有个成绩不错的学生,她的父母规定每次重要考试的成绩必须在95分以上,否则就要受罚。就这样她没少挨过打。五年级时,有一次班级考数学,题目难,这个学生得了92分,她难过地哭了,同学们很奇怪,考第一还哭。那一天,她胆战心惊地回家,把考试卷给妈妈看,还未来得及解释,已是一顿打骂,她恨死了学习,气得离家出走了。

我想:如果这个学生的父母能正确地对待分数,客观地分析,她不仅不会出走,还会学得更好。

(3)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优秀的学生容易被平时所取得的成绩给迷失,如有的学生在校绘画比赛,每次都是拿一等奖。而在区少先队开展的绘画比赛中,获得的成绩并不理想。他们往往会自私地认为这是评委老师没水平造成的,自己的作品才是最优秀的,有的甚至赌气不再作画。这样不仅没让孩子在少先队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而让孩子学会了怀疑,更加自负。作为少先队工作者,我认为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让孩子走出去开阔眼界,找到自己与更多优秀者的差距,用合理的语言引导,不仅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反而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

对于好孩子是这样,对于一些后进生也是这样。后进生平时听到的大多是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斥责。我认为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寻找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他们在习惯了批评以后,连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无优点可言,仿佛是个废物,在听到表扬时会流露出恐惧和惊慌,他们会觉得这是老师的另一种方式的嘲笑,而更觉得自己可悲。

少先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队活动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转化他们,找回他们那份迷失久远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他们其他方面的转变。总之,让孩子亲自征服挫折,孩子就会懂得努力的价值,在实践中培养自己耐挫能力,使自己变得更坚强,使自己不断成熟。

3.保护学生自尊心,使学生善于面对挑战

维护人类的自尊心是人类的正当需要,因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产生的心理和情感的损伤,其消极后果是无法低估的。所以,在少先队活动中,如果把挫折作为一个刺激介入孩子的生活时,应当掌握它的度,要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否则易引发孩子逆反心理,甚至消极对抗情绪。

这个度包括:

(1)强度:以孩子在他的意志推进下,凭借自身的心智和体力能够克服为限。

(2)坡度:从易到难,从低层次挫折向高层次发展。

(3)跨度:一个挫折持续的时间要在孩子意志调节的有效范围内。

(4)密度:挫折出现的频率不能过高。否则孩子会感到疲劳而缺少必要的信心。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因为没有常胜将军,那就意味着竞争中必有失败。我们要充分利用少先队活动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在活动中对获得成功体验的孩子予以肯定和鼓励,更要教育那些表现得胆怯或遇到困难的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吸取教训,重整旗鼓。让挫折伴随孩子健康成长,经过风雨洗礼的孩子,他们才能笑对生活,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挫折教育,必将成为我们平时少先队活动中的另一剂良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