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经济专业双语课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高校经济专业双语课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笔者作为多年担任高校经济类专业双语课主讲的教师,尝试性地改善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方式,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基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这项调查的比例为75%与25%,而商务专业的学生则希望教师更多地用中文讲授。

高校经济专业双语课教学实践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以国际商务课程为例

赵 婷[1]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校经济专业学生英语能力、专业知识基础以及学习方式的调查,探讨如何在专业双语课教学中加强师生互动,帮助改进学习习惯,以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与英语运用能力。

关键词:双语教学;经济类专业;师生互动

一、引 言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创新,信息化和全球化成为时代主题。对于中国而言,加入WTO以后,社会对于“掌握一门至两门外语+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需求大量增加,根据全国四、六级外语考试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参加考试的人数已经从1989年的10万上升到近年来超过1000万人,其中不少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然而,满足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具备高超的英语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依然十分缺乏,为了适应社会对上述高层次商务人才的需求,我国已有超过1000所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了专业双语课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专业双语课教学已经成为培养高层次经济管理类人才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在大学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中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李冰等,2010)。究其原因,与我国双语教学开展起步较晚,对双语教学的研究不足有一定的关系。虽然近年来,已有不少研究聚焦于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方法(何亚琴、丁卫东,2009;郑连城,2011;崔静,2011),围绕双语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我们认识国内专业课双语教学中的不足提供了较深刻的洞见,但客观地来说,这些研究大多仅从课程内容、学生、教师素质、学校硬件等方面出发进行探讨,而缺乏对教师—学生互动的视角予以分析。我们知道,教学首先一个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要成功地开展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教师必须了解自己所教授的学生有怎样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背景、如何更容易接受其所讲授的知识等方面入手,只有在充分解了学生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笔者作为多年担任高校经济类专业双语课主讲的教师,尝试性地改善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方式,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二、学生的英语能力与专业知识基础现状调查:以我校国际商务双语课为例

(一)对学生英语能力状况的调查

笔者对2009级国际贸易专业和商务专业班的80名学生,从阅读能力、听、说技能、英语写作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

1.阅读能力

有超过85%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通过阅读获取书面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主旨大意、重要事实和细节、隐含意义,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但是在阅读专业原版教材或专业性文章方面,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速度达不到每分钟70词,47%的学生表示自己阅读英文原版教材有一定的困难,并认为原因是平时的阅读量和单词量掌握不够,但在中文翻译版教材的帮助下能够较好地理解教材的能容。有3%的学生表示自己基本读不懂英文原版教材,上课主要依赖看中文翻译版教材。另有1%的学生根本没有教材,或者上课经常不带书。

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显示,58.2%的学生认为自己平时课后或上课之前并没有阅读教科书内容的习惯,只能做到偶尔复习或预习。只有25%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做到课前复习、课后预习,另有2%的学生表示自己从不复习或预习。

2.听、说能力

7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于完全采用英文讲授的课程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希望任课老师能够在讲英文的时候放慢语速,并在某些关键的知识点或案例处辅以一定的中文讲解,80%的学生认为英语讲授与中文讲授的比例不应过分悬殊,最好能够保持在英文60%,中文40%的程度。基于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这项调查的比例为75%与25%,而商务专业的学生则希望教师更多地用中文讲授。

74%的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用英文就某一专业论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没有太大问题,但在交流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论题时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对专业技能较高的案例讨论时更加明显,对于商务专业的学生而言,上述比例为52%。另有65%的学生反映,自己还不能更自主地用英文交流专业问题,在说英文的时候总是摆脱不了中文思维。

3.英语写作能力

在接受调查的80名学生中,认为自己能够流畅地就一个专业性论题进行500单词左右英文书面评论的学生有43%,其中国贸专业学生25人,商务专业10人。有80%的学生表示自己对于专业论题的书面评论主要是来自于教科书的原话以及网络上查询资料,两相粘贴、拼凑,自己基于手头材料独立写作的能力比较欠缺。

(二)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调查

对两个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调查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以及自我学习能力。

1.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基本情况

两个专业的学生均表示已经上过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基础课,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上过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而商务专业学生则未开设该门课程。但75%的学生反映自己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并不牢固,不少学生反映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已有遗忘,或者是在最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未搞懂。

2.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以及自我学习能力

超过85%的学生表示自己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基本依赖于老师的课堂讲授和教科书,有8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大清楚到何处去找寻一些专业文献及数据,并表示对于学校图书馆购买的专业数据库,以及其他经济类专业数据库、论坛等并不熟悉。有80%的学生表示自己寻找文献的主要是来自于百度搜索,95%的学生表示自己从未查询过elsevier、JSTOR等外文期刊专业数据库。85%的学生表示,若不准备考研,自己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并不是很重视。

通过上述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在外语能力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就外语能力来说,国贸专业本科生的外语基础较好,商务专业的学生外语能力稍逊一筹,国贸专业95%的学生通过英语六级考试,而商务专业学生通过比例仅有50%。

总体而言,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基本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其二是,从外语学习的能力来说,国贸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许多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在课外进行英语学习与练习,商务专业学生稍差一些;其三是,从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来说,国贸专业的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较多,而商务专业的学生则在商业文化、商务沟通、商业实物知识方面更胜一筹。

三、师生互动模式研究

针对上述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掌握状况,笔者认为,应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挑选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国际商务课程不仅感兴趣,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更要在其中牢固掌握知识,使其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都得到提升。

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授课时注重启发学生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国际商务课程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兼具的特征,因此,在授课时,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方面的差异,笔者在授课中对于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注重以背景知识、课堂提问等形式提醒学生,尽量唤起他们对于以前所学知识的记忆,并不时注重查漏补缺,笔者在每章新知识讲授之前,都将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点列出来,以便学生在上课之前预习,在每章结束时,也要进行专业知识点的回顾,并再次总结这些专业知识点在本章应用于对哪些国际经济现象的分析当中,从而使学生明白,如何使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的问题。

(二)选择合适的专业课阅读材料,分阶段、进阶式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国际商务课程还涉及大量专业性文献的阅读,我们所选取的原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阅读材料丰富,不仅每一章都有阅读材料,课后还提供给学生网络阅读材料链接。但是课堂的阅读教学时数有限,因此,笔者主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结合所讲授内容进行分析,大量的阅读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外进行。根据以往的教学情况,学生对于课外专业材料阅读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学生养成了上完课很少看书,或者只看教科书中的正文部分,对案例研究以及课后阅读材料不关注的习惯,即便是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其阅读选材往往出于兴趣,造成阅读面狭窄,缺乏系统性。因此教授有责任选择适宜学生的专业阅读材料。在选材上,笔者遵循三个原则:(1)题材的广泛性。根据每一章所讲授内容的不同,选择5—10篇专业文章,布置学生进行课后阅读,要求学生最低要求要完成5篇文章的阅读,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能够尽可能掌握更多地相关商务知识。(2)题材的典型性。教师可在布置的作业中选取一篇典型文章进行课堂讲解,通过对典型体裁文章的阅读,既可掌握阅读文章的各类技巧,又突出了学习的实用性。(3)材料的阶梯性。所选择的阅读材料难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阅读材料的选题来自两大方面,一是IMF、WORLDBANK、UNCTAD等国际组织网站的研究报告,二是Economist,Times,Fortune等著名财经杂志。这些英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尽量能够让学生做到每天一读,以促进学生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

(三)英文讲授比例因专业不同而异,并随着课程进展逐步提高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英文水平不同,因此笔者讲授的英文比例根据学生专业不同而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英文水平较高,因此在讲课一开始90%以上都采用英文,个别重点、难点知识在进行英文讲授后采用中文再讲一边,大多数是在英文课件旁边加以一定的中文注解。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英文讲授比例一开始定在75%,随着学生阅读量和专业知识的增加,逐步过渡到90%以上。这样对于不同专业学生的英文讲授比例安排与调整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且循序渐进,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步适应全英文授课。

(四)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国际商务课程中,案例讨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笔者除了单纯地课堂讲授之外,还在每个大的教学部分结束后安排1次案例讨论课(共4次)。这是师生直接进行课堂互动的最好方式,国际化企业的体验交流,案例研讨过程中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所集体呈现的“文化竞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综合应用能力。在小组讨论中,笔者要求学生就相关话题做一个20分钟左右的PPT,小组中的每位成员都有具体的分工职责,在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求每位小组成员用英文就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阐述、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不时提问,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不仅提高大家的临场发挥能力,还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和不敢说英语的弱点。在每场讨论中,教师不时以点评、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回馈,及时提醒学生注意案例讨论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

四、结论与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我国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变原先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提倡师生互动。笔者在经济类双语教学实践中从多方面改善与学生的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式、探索式学习的积极性。95%的受访学生表示,上述教学改进使他们更及时地与任课老师沟通,学习内容安排组织张弛有序,每章课后的阅读材料与每个部分的小组案例分析作业避免了“上课紧张,下课放羊”的现象,使学生不断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强化,并将其运用到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现象中。

值得指出的是,师生间的互动实践虽然明显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但还有一些方面可以改进。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北大、清华等国内著名高校的MBA专业开展的国际商务课程中,去世界500强企业调研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企业实地调研活动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而且也感受到西方社会和商业文化,加深了对国际一流企业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余实地深入企业调研,是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冰,刘怡君,谢英亮.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金融经济,2010(20):96—97.

[2]郑连城.经济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J].北方经贸,2011(3):144—146.

[3]崔静.国内外双语教学研究状况及成果综述[J].民族翻译,2011(1):81—85.

[4]何亚琴,丁卫东.“交通工程学”课程双语教学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1):88—90.

[5]李金昌.要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J].浙江高等教育,2007(11):1—4.

【注释】

[1]赵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空间经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