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体系设计要点

“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体系设计要点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由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一定时效性,在资格证书到期前一个月,教师应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复审申请,再次审核其“双师型”教师资格。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科学的考核程序与合理的认定标准同等重要。

二、“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体系设计要点

(一)资格标准

1.基本素养

(1)思想品德方面。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子也说过:“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认为教师要有学识,但更要有德行,品德行为是根本。教书育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有坚定的信念和孜孜不倦的诲人之心,要热爱教师这一职业,有光荣的职业归属感。因此,具有坚定的从业思想、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行为方式是思想品德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人的内在品质或多或少是通过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表现出来的,行为与品质互为表里。对人内在品质的洞察比较困难,但是可以通过外化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素质。对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的评价可以采用客观和主观两种方式结合进行,这样更加科学合理。客观评价可以从资格申请者的个人档案,以及工作单位、毕业学校提供的书面证明材料中进行鉴定,也可以采用现代素质测评技术进行客观预测,比如FRC品德测评法和16PF人格测试等,通过科学的测评工具来分析资格申请者是否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

(2)学历要求方面。关于职教师资的学历要求,国家或地区间各不相同,但多数都要求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我国中职教师的学历要求是具有本科学历,高职教师要求相应提高,需要具有硕士学历,我国台湾地区技职学院也规定教师需具有硕士学历。国外,德国的科技大学规定教师要有博士学历,法国的技术学院教师同样需具有博士学历,美国社区学院规定专职教师要有硕士以上文凭,兼职教师原则上也要有硕士学历。[3]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学历水平差异较大,最低学历只有中专学历,最高学历是博士学历。考虑到我国职教教师发展现状,“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但如果具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者,学历条件可适当放宽到大专,这样更有利于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

2.专业能力

(1)专业知识方面。术业有专攻,不论是工科技术应用类专业还是管理服务类专业,其“双师型”教师都必须具备所教专业和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核心及前沿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考试和考查完成,如参加本专业的职业(执业)资格考试。

(2)专业技能方面。专业技能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操作技术。这里所谓的基本技能是指从事本专业技术的常规技能,如人际沟通、知识宣讲、情景表演和示范能力。例如,酒店管理专业课老师应具有最基本的酒店服务通用基本技能。专业操作技术是指运用所研究方面较高层次专门技术的能力,尤其是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如酒店的客房服务操作专项技能、餐厅服务操作专项技能等。[4]往往专业技能在传统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中是无法考查到的,这也是现行教师资格制度的一个弊端和弱势。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建议在“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中增加专业技能考核项目,考核内容和形式以专业和行业基本从业技能为主,由政府统一组织,行业、企业中的协会或委员会监督执行。

(3)教学能力方面。教学能力就是常说的包括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业能力和素养,具体是指指导、讲解、演示、实际操作示范等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专业的研究能力。“双师型”教师尤其要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拥有专业理论讲授与实践技能传授这两种角色和工作任务的互换和驾驭能力,准确传达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双师型”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对现有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和开发能力,这是对“双师型”教师高层次能力的要求,是对优秀“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挑战,也是每位“双师型”教师奋斗的方向。对教学能力的认定可以采用理论测试和实践测试两种方式。教学能力的理论测试以笔试方式进行,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如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针对不同专业和相关职业领域的专业教学论等。实践测试可以采用面试和试讲方式,主要考查资格申请者原理教学与技术应用相融合的能力,是否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微格教学,模拟真实教学环境,考查申请者的综合能力。

(二)资格认证程序

1.认证路径

我国“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程序可以效仿美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程序,分为两个路径,即传统路径和替代路径。传统路径主要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设计。这类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毕业时,取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且完成一定学时的实习工作,经教育主管部门鉴定合格,方可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如图5-1所示。替代路径主要针对转行或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才设计。这类人才在提供工作经验证明的前提下,参加传统的教师资格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如图5-2所示。

图5-1所示的认证程序主要针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生,他们在4年大学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基本可以胜任职业院校专业理论课教学工作。但是,如果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实习实践经验,掌握本专业的基本职业技能,并取得一定等级的职业技能证书,三者缺一不可。而且,由于这类教师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由企业负责提供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技能。另外,由于“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一定时效性,在资格证书到期前一个月,教师应向教育主管部门提出复审申请,再次审核其“双师型”教师资格。

图5-2所示的认证程序主要针对企事业单位技术人才和转行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社会人才。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是本专业领域的专家能手、技术骨干力量,能够敏锐地抓住本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技术信息,他们欠缺的是教育教学能力,缺乏把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师岗前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其教育教学能力,掌握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和素养,为成为“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替代路径的设计目的是让有丰富工作经验且有意投身职教事业的申请者有机会成为“双师型”教师,最大限度地把工作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吸引到学校担任教师。

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过程中,科学的考核程序与合理的认定标准同等重要。比如,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时,不能仅仅查验有没有获得等级证书,而应该采用现场鉴定的方式,让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准确、规范地完成技能项目,以考核申请者的职业技能。

img33

图5-1 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传统路径

img34

图5-2 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替代路径

2.“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时效性

“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不是一次性的,尤其不是终身的,而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没有证书的教师可以先承担专业理论课教学,然后通过一定的课程学习或实践学习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即使是已经拥有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也并非高枕无忧,而是每5年必须更新或维护一次。这种设计既有利于有能力的新教师顺利进入学校任教,又有利于促进在职教师能力的持续发展,从而大大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是一种非常值得借鉴的教师资格证制度设计。[5]当然,在实践中,该制度必然会遇到许多阻力,但要知道,美国的教师资格证制度也曾经历了从终身制到有效期制的转换,目前还有部分教师持有终身证书,因此,我国也可以从新教师开始执行这一制度。从教师长远发展看,“双师型”只是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过渡性的必经阶段,而不是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到那时,“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从事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自然都应该是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在职教师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办法

在职教师若要申请“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需对照资格标准和具体的认证条件,针对自身条件进行分析,符合要求即可申报。所在学校进行初审,将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在校内公示,无异议后报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对申请者各项条件进行考核,包括基本素养、专业能力等多方面的考核,对考核通过的人员进行公示、发证。若申请者不符合相关条件,需经过专项培训或学习,考核合格才能申请“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

三、“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

《教师法》第十条规定: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从当前来看,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本身缺乏严密的标准,在认证过程中缺乏精确的可操作性。《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对教师的学历水平、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身体条件等都做了相关规定,也就是说,但凡具备条件的人员都可以通过资格认定成为教师。不过,即使是符合教师资格认定条件而获得教师资格的人员,也未必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教师。我国现行的教师资格制度,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不符合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要求,尤其不符合对“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要求,因此,在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是职业教育与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就是关于职教“双师型”教师入职门槛的规定。

(一)“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与准入制度的关系

“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是实施“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的实施依赖于“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的贯彻,两者缺一不可。通过“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的申请者只能说具备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准入制度是“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优选人才,在众多满足基本条件的申请者中选择最合适的人选,也就是说,在职教师不仅要求具备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符合岗位的需求,人职匹配。建立“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就必须严格执行“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在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申请者中择优录取。

(二)引入职业测评机制是“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1.实施“双师型”教师职业测评的重要性

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引入职业测评机制是对“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对引进和聘任“双师型”教师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实行职业测评能够为职业教育选拔“双师型”教师提供科学的测评手段和测评结果,可信度和效度较高。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双师型”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双师型”教师是一种专业性极强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特殊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职业测评体系可以选择那些适合从事职教教师职业,同时又乐于从事“双师型”教师职业的优秀人才,为职业教育服务。另一方面,实行职业测评能够有效地实现职教教师的合理配置。社会发展需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职业教育领域内实行职业测评,可以科学地把不适合的“双师型”教师分流出去,把适合的人选筛选进来,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从而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竞争力,吸引学生到职业院校求学。最重要的是,实行职业测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哲学家罗素说,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所以说,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将来。同时,社会与个人越来越注重人的终身发展,强调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因而,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与和谐逐渐成为人们职业选择时的焦点。[6]能不能成为“双师型”教师,不但取决于个体的主观意愿和硬件条件,更取决于个体是否具备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应具有的素质,个体与职业是否匹配。

2.“双师型”教师的职业测评

(1)职业测评的性质。按测评标准来分,职业测评可分为无目标测评、常模参照性测评与绩效参照性测评。“双师型”教师职业测评应采用常模参照性测评,用来评定、鉴别和测评应试者的素质、水平是否达到了“双师型”教师职业规定的标准。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评。比如,全国统一举行的会计师、律师等许多专业的任职资格考试都属于此种类型。按测评目的和用途来,职业测评可分为选拔性测评、开发性测评、诊断性测评和考核性测评等。实施“双师型”教师职业测评的目的在于优选教师人才,是对“双师型”教师准入制度的补充与完善,是一种典型的选拔性测评。“对于人员测评与选拔来说,工作分析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员测评与选拔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人到一定的岗位上去,这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对这个岗位有充分的了解;其次,对这个工作岗位对人的要求有清楚的认识。”[7]每个工作岗位都有其特殊的要求,这是任职资格中最主要的指标。在明确工作岗位任职资格和要求后,分析应聘者之间的素质差异,找出与岗位要求相一致的测评指标,选取适当方法测评应聘者这几项重要指标的得分,最后按照测评结果区分应聘者,为选拔优秀“双师型”教师提供依据。

(2)职业测评的内容。根据人职匹配理论及教师职业的特点,突出教师职业测评的选拔性,教师职业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职业兴趣测评、人格测评和职业能力测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兴趣会影响求职者对工作所持有的态度和稳定性。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常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才能与一个人的潜在能力相比,犹如冰山一角。如果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够发挥自己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觉得疲劳,而一个人面对缺乏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且容易感到筋疲力尽。[8]这就要求求职者个体具备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选择与兴趣类型相匹配的岗位类别,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体的职业潜能。简言之,就是一个人不仅要具备“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还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愿意教书育人,这才是最合适的。人格测评侧重于考查个人的心理品质,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之间只有相互匹配,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要充分利用现代人格测评方法,如16PF人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等,分析应聘者是否具备“双师型”教师的任职风格、气质、性格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职教教师的个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双师型”教师这一职业对任职者的职业能力要求较高,在具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任职者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能力测评是了解个人在职业领域中具有某种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应聘者实施职业能力测评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个体的职业能力与教师职业的匹配性,并对个体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3)职业测评的方法。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专业成熟的职业测评与选拔方法被广泛应用到职业准入制度中,企事业单位日益重视采用科学预测方法来评估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双师型”教师职业测评中,可以把心理测验、面试、履历档案分析及专业技能测试结合起来,然后通过系统分析,得出结论。心理测验的优点在于经济、方便、客观,运用难度小,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应聘者的基本心理特征。面试可与履历档案分析相结合,在分析应聘者个人档案的基础上,通过主试与被试双方面对面的观察、交谈等双向沟通的方式,了解应聘者的素质特征、能力状况及求职动机等方面的情况。尤其要注重职业技能的考核,可以采用现场技能“比武”的方式,在众多应聘者中开展公平、公开、公正的技能比赛,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或专家进行评价和考核,评价和考核结果作为“双师型”教师职业准入的参考依据。

3.实施职业测评的注意事项

“双师型”教师职业测评是人才测评理论在教师职业中的应用,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测评不是万能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职业测评结果只是一个参考,不能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需要与其他选拔人才的方法结合使用,才能保证其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实施“双师型”教师职业测评时要注意避免一个误区,就是误以为职业测评结果是准确无误的。职业测评在当前确实是一种严谨、客观的考查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活动。职业测评不是万能的,其有效性和可靠性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没有百分之百准确的测评方法,不能单纯依靠职业测评分数来进行选拔。每个实施职业测评的用人单位经营状况和用人要求都不相同,职业测评的针对性并不强,只能为用人单位提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测评结果。因此,对职业测评的结果要辩证地看待,既要肯定其科学的一面,也要看到测评工具局限的一面,不能片面相信测评结果。职业测评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在企业中应用十分广泛,职业院校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引入职业测评机制需要谨慎,不能片面相信测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