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巩固并拓展“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巩固并拓展“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普遍较低,与国家规定的80%的比例相差较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双师型”教师作为职教教师的生力军,必须有自己的培养培训基地,并配备专门的理论和实习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离不开宽松的环境,为了促进教师更快、更好地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地改善教师工作的环境和条件。

二、巩固并拓展“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职业院校必须有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教学,否则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等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普遍较低,与国家规定的80%的比例相差较远,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

(一)创新中职硕士培养方式

首先,目前我国中职硕士主要采用在职培养模式。中职硕士并非脱产接受教育,而是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采用远程教育等方式,学习相应的专业课、教育学相关课程等,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是授课者无法准确了解中职硕士现有知识水平,授课时针对性和适用性大打折扣;二是授课时间分散,缺乏长期系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恐怕不尽如人意;三是中职硕士培养重点仍然是提高专业理论知识,显然缺乏对职教教师专业技能和“双师”素质的培养。因此,创新中职硕士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中职硕士应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培养“双师型”教师,不能仅仅依靠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职前培养,更多的是要依靠教师入职后的继续教育。招收中职教师到高校进修硕士学位就是为了提高中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中职教师提供继续深造、提高专业素养的机会。中职硕士培养体系必须以提高职教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即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的开展教学工作,在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中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重视中职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发掘中职教师的“双师”素质。

其次,以半脱产方式培养中职硕士。中职硕士培养周期较短,这是限制中职硕士质量的重要因素。若中职教师以脱产方式进行继续教育,难免会影响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对本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若采用在职培养方式,虽然对本职工作影响较小,但是培养效果欠佳,中职硕士培养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利用率不高。因此建议采用半脱产方式培养中职硕士。中职硕士培养周期以2年为宜,可采用“1+1”方式,即1年脱产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学相关知识,1年挂职到企业实践锻炼。脱产学习实行学分制,中职硕士必须修满相应学分方可进行企业实践锻炼。挂职锻炼实行学时制,即中职硕士到企业实践必须修满相应学时,否则不予以毕业。脱产学习有利于中职教师全面系统地了解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本专业最新动态。挂职到企业锻炼则是提高中职教师实践技能的最好方式,中职教师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实践锻炼,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再次,中职硕士培养要求加强校企合作。“1+1”中职硕士培养方式亟须加强培养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力度,培养院校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企业建立长期的教师实践基地,鼓励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等担任中职硕士的企业导师,引导中职硕士开展技能培训,这样才能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全面有效、安全可靠的实践平台。另外,中职硕士的培养考核方式不容忽视。中职硕士按规定在修满相应学分和学时的前提下,经考试合格,通过专业技能操作考核,方可取得中职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目前,我国有近60所国家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担负着职教教师职后培训的重任,但是,尚未开设专门针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作为职教教师的生力军,必须有自己的培养培训基地,并配备专门的理论和实习指导教师。“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可以依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也可以是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可以设立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中,也可以设立在大型企业中。对于适合建在学校中的基地,继续加强建设。对于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培训基地,可利用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现有条件,根据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需要进行建设,成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校外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与企业三方面的优势,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实现资源共享。“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应创新建设理念,改革以往由政府拨款的单一模式,探索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共同投资的方式。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培训基地对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加大对培训基地、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应充分发挥社会对教师培训的积极性,树立形象,加大社会及企业的认可程度。[13]建立生产、教学、科研三结合的运行机制,跟踪高新技术,加强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的紧密联系,以生产和科研促进教学,将教学融入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社会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职业教育是最适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职业院校应与产业部门和科研单位协作,共建培训基地和专项实验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培训基地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为职业院校师生实训和行业、企业员工培训,以及科研单位产品试验等创造有利条件。要积极开展应用项目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开发等科技工作及社会服务活动,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和发展的良性循环的中心,积极探索“产学研”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及教学、培训模式,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科技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培训、服务一条龙,是我国发挥职业院校教学实践基地规模效益的新举措。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及其技术的竞争,要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工艺的智能成分和产品的技术含量,就必须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职业教育应进一步强化实践训练,提高师生对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以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与市场适应力。随着企业对职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需求量大幅增长,迫切需要职业院校为其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提供咨询和服务。所以,基地应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实训、职业技术培训和科学技术咨询等,为经济、科技及企业发展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要在建设专业教室、教学工厂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

(三)成立“双师型”教师工作室

“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与培养离不开宽松的环境,为了促进教师更快、更好地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地改善教师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可以通过模拟企业车间的形式为职业院校教师创建个人实验室或实训室,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设立工作室,给予他们必要的研究经费和政策支持,激发“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研究兴趣。“双师型”教师在遇到研究障碍、研究瓶颈时,能够积极寻求企业、行业专家、高技术人才的帮助,为“双师型”教师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建设性意见。工作室由“双师型”教师负责运作,允许教师承接学校、企业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与企业、学校共同分享,以此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