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高校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

试论高校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我院会计系课题组进行的《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创新研究》[3]提出: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等会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会计教育界与会计职业界、会计学术界的结合;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以共同创办经济实体和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主要的运营模式。

试论高校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

吴运霞

与日本的“产官学合作”相类似,我国的“产学研一体化”是指将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科研、教育、开发、研制、生产、销售于一体,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科技经济相结合,发展生产、发展科技的过程。

一、“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研究基础

“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不仅在美国硅谷、中国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安蒂波里斯、韩国大德、爱尔兰、以色列[1]等这些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园区中诞生,在日本的一些高校也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其中:立命馆大学的理工学类专业、关西学院大学的文学类专业都做得很有特色。特别是立命馆大学的“产官学”运营模式[2]值得我们借鉴:一是把“产官学”作为关系学校成败、增强学校竞争力的一种模式加以运营;二是教师的科研经费完全来自于文部省和合作企业;三是教员和职员精诚合作争取社会援助;四是既重视基础研究,又重视应用研究;五是既重视社会效益,又重视经济效益。

在我国,“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借鉴苏联的科研生产联合公司而建立的科研生产联合体,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后来逐步演变为“产、学、研”三方面或者“产、学、研、官、金”五方面的协调配合。到目前为止,成功的范例主要是一部分高等院校中的某些理工类专业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主要形式有:

(一)政府牵头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架设合作桥梁

其中最典型的是深圳市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合作建立研究院和研究生院;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等国内外40多所著名大学合作建立虚拟大学园,近5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深圳成立产学研基地,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近80所、博士后工作站39个,孵化科技企业2200多家;企业与高校建立互惠互利的协作关系,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二)高科技企业主动寻求高校人才和技术援助

广州天赐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自本世纪初开始,同江南大学联合,在江南大学内建立广州市天赐化工人才培养基地,并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大学生加盟本公司;2002年公司与清华大学化工系膜科学工程研究中心联合进行渗透汽化膜项目研究,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合作进行日化用表面活性剂合成项目研究,与浙江大学化学系合作进行有机硅添加剂合成项目研究;2003年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展开高性能塑料合金含硅聚合物研究。

此外,同为高科技企业的北京人大金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高等院校雄厚的科研力量、完善的软硬件环境和特有的人才培养优势,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多层次、多内容的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实体。目前,公司已和国内包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金仓数据库管理系统KingbaseES联合实验室”,并建立了两个人才实训基地。

(三)高校主动与企业联姻建立科研所或实验室

高校由于科研成果转化困难、实验室建设资金紧缺等原因,目前一些高校就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建立科研所和实验室。但是由于高校合作的动因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对企业目标关注不够,难以满足企业要求,所以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例如,清华大学和某国内汽车企业合作建设一个技术中心,企业承诺每年投资1 000万元,但是在仅有几年的合作期中,企业只出了1000万元就不了了之。

二、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研究动因

(一)会计人才供需脱节

在各种人才需求信息中,会计类专业被列为十大紧缺专业之一,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10年各类企事业单位会计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450~1550万人,按照现有在职人数计算,每年平均增长30万人左右。但现实情况是许多会计本科专业毕业生却无法就业,因为用人单位希望大学毕业生不仅“精核算、能管理、懂法律”,还要有工作经验,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由于大学毕业生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习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所以,有的企业尽管缺会计,但还是不愿意聘用大学毕业生。

(二)会计教育脱离实际

会计人才供需脱节的原因,是会计教育脱离会计工作实际。因为许多从事会计教育的大学教师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只能偏重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企业出于信息保密和追求效益等原因,又不愿意接收学生去单位实习,使学生没有动手的机会,动手能力自然也就不强。高校教师无论其进行的科学研究还是人才培养,都难以使企业满意,企业自然对与高校合作和接收学生实习不感兴趣,这又使得高校的教师及学生越来越脱离实际,对企业更加缺乏吸引力。

(三)会计工作发展迅速

会计人才是一种“生产周期”较长的“特殊产品”,会计专业又是一门随经济业务发展而发展、实用性很强的管理类科学。在经济业务日新月异的条件下,会计准则每年都会做一些个别调整,每隔3~5年就有一次大调整,如果仍然采用现有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就会使学生在跨出校门时,其知识已经部分或全部过时,即使未过时,也因缺少必要的实战训练而疏于灵活运用。

因此,会计教育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势在必行

三、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的研究现状

(一)课题研究

2003年,我院会计系课题组进行的《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创新研究》[3]提出: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高等会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会计教育界与会计职业界、会计学术界的结合;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以共同创办经济实体和建立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主要的运营模式。

(二)典型案例

1996年1月,由上海财经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加拿大公认会计师公会共同发起设立中国会计教育与研究中心,以“建立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树立其在国际、国内会计学科领域内的领先地位”为目标,是我国会计专业权威高校与会计职业界共同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

2005年11月,天津财经大学与北京晨曦神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天财晨曦软件公司,标志着天津财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是我国财务管理专业权威高校进军企业财务管理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

更多的高校则非常重视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如高校以师资为企业制作管理方案、培训职工,企业则同意接收高校学生到企业实习。

(三)有益探索

笔者所在会计系自2003年建系以来,在探讨高等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的方面进行了以下探索。

1.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急企业和地方政府所需开展科研合作

2004年,针对四川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融资难问题,我院与云南财贸学院、国家统计局四川省调查总队合作,承担了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重点课题《四川省民营企业资金的筹集与投向研究》,该课题由笔者主持,现已结题并进行成果登记。

2006年,针对山东省东平湖水库因运用方式的历史变迁所导致的移民迁徙、补偿与开发的特殊难题,我院受水利部移民局委托,由管理、经济、统计等专业教师组成课题组,对东平湖水库库区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集体攻关,该课题由笔者主持,现已顺利通过中期检查。

我系李虹副教授还参与了四川大学干胜道教授编著的《创业企业财务规划》编写工作。

2.面向企业,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会计职业界有机结合

我系建立了中国航天工业集团、川威集团、路桥集团、京都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银行龙泉支行等一批实习基地,邀请这些单位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组织教师到航天、川威集团进行专业调查,编写了《基础会计学》、《基础会计学仿真模拟实习教程》、《新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财务管理》等教材,使学校教育与专业实践相结合。

2003年,我系组织毕业生到广州华凌空调集团参与《成本核算改革方案》试点,学生在工作中经过调查、测算,向企业提出年节约500万元的建议,被该企业采纳。

此外,每年的暑假,我系都要动员全系学生回家乡所在地的企业去进行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

通过上述努力,使我系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近两年,我系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

四、会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的构想

会计专业属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比,产学研一体化在理念、内容与形式上都不尽相同。

(一)准确定义会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内涵

按照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的思维,从产、学、研三方的互促相长、共生多赢的角度来理解,会计专业的“产”,体现的是面向会计职业界的办学方向,会计职业界既是高校会计教育的市场,又是高校会计教育的实训基地;“学”,体现的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培养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的会计人才;“研”,强调的是高校的科研不仅要研究本专业学科前沿的问题,也要研究解决会计实践中遇到的难题。要实现高等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需要解决好两个结合:一是会计教育界与会计职业界的结合;二是会计教育界与政府会计制度设计部门的结合。

(二)优化会计教师结构提高会计教师素质

会计教师是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主力军,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师的主要来源是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人事部门考核的依据主要看学历和专业教育背景,而不太重视是否具有实际工作经验,这也是造成会计教育、科研与会计工作实践脱节主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吸收一部分CFO(企业首席财务官)到大学任教,新进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也应当先到企业去调查研究再上讲台。应当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和学术团体兼职甚至创办咨询公司,由此产生一批精通会计实务、有较强科研能力、熟知高等会计教育规律的“大师级”专家、教授。

(三)简化会计教育内容改善会计教学方式

为了迎合学生就业的需要,用人单位反映学生某方面的缺陷,我们就增设某方面的课程,结果是原有的课程没有减少,新开的课程越加越多,加上职业资格认证需要考试的课程,学生成天忙于考试。由于课程彼此分割,内容交叉重复,使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此外,学校教育计划与企业业务性质存在一些矛盾,比如,企业年终业务繁忙乐意接受学生实习,希望派教师支援工作,学校却因教学计划安排问题无法满足;企业业务淡季学校安排学生毕业实习,企业认为是负担也不愿意接收。

笔者认为,在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过程中,学校应当采取主动,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校企合作的实际,使其具有一定弹性。要精简课程设置,将一些关联度高而内容彼此重复的专业课程加以合并,重视学生知识体系形成和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四)高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业务开发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但中小企业管理落后、资金和管理人才匮乏。要充分发挥高校与大型企业联合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在账务处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资金运作等方面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既可以解决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又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实行定单式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扩展了会计人才的需求空间,但许多中小企业却因规模小、待遇低而无法聘到高素质管理人才,从而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许多贫困地区的孩子又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接受职业教育。将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中小企业管理的人力资本,实现“教育扶贫”,需要政府搭台、企业买单、高校唱戏——实行定单式的会计人才培养。这项艰巨而又极具潜力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之日,就是高校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成功之时。

综上所述,高校会计教育“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在实践上也有待于进一步拓展,虽然与理工类专业相比确有特征不够明显的尴尬,因而被许多人认为会计教育只能“理论联系实际”,谈不上“产学研一体化”。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模式也会成为未来高校会计教育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世界八大科技园区扫描.新经济导刊.2006,9

[2] 日本立命观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学管理运营干部特别进修教材.2006,6

[3] 吴运霞.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创新研究.《统计教育》.200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