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质疑问题的课堂控制

学生质疑问题的课堂控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教师控制失当,或者扼杀了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造成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甚至受阻中断;或者“东拉葫芦西扯瓢”,偏离“定向”、“定度”的控制要求,使无效信息率增高,有效信息率降低。把它灵活地运用到“质疑问题”这个环节中去。有些疑难问题具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这就要采取合适的控制手段,促进其向合理解决的目标前提。

第四节 学生质疑问题的课堂控制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教育活动将一事无成。

教育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进行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增强。

教学中的质疑问难,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流活动。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有的比较一般,课堂上不难解决,有的却是“奇思异想”,令教师一时难置可否。产生疑难问题的原因又十分复杂,有的是由学生理解错误产生的,有的是没有读懂上下文带来的,也有的是领悟不透文章的旨意造成的,还有的是教材本身不够严密导致的。好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迅速敏锐地捕捉住这些问题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离度,再调控输出信息,这就给课堂控制带来较大困难。“质疑问题”驾驭之难,说到底就是因为它具有信息交流的这种多向、活跃、散漫性和随机性强的特点。如果教师控制失当,或者扼杀了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造成信息流通渠道不畅甚至受阻中断;或者“东拉葫芦西扯瓢”,偏离“定向”、“定度”的控制要求,使无效信息率增高,有效信息率降低。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有必要去吸收现代科学“控制论”的基本思想。把它灵活地运用到“质疑问题”这个环节中去。

一、正向诱导

所谓“正向诱导”就是鼓励每一个学生能针对目标,不分高低地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过早作出结论。在质疑问难时,教师应当积极诱导学生对疑难问难问题进行群体讨论,自己不急于作出解答,这样既有助于发展沉重的论辩思维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又有助于教师集思广益。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一文时,上课不到五分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连珠炮似的向老师“发难”了:“蝙蝠是夜里飞行的动物,为什么会到处乱撞?”“第一次试验,课文用一个自然段写,第二、三次试验为什么也只用一个自然段写?”……老题不慌不忙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和教学目标的关联程度,分类加以引导。课文写三次试验用两个自然段的问题.老题不急着作答,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等学生了解了三次试验的异同,弄懂后两次试验的结果一样时,再提出讨论,这时学生恍然大悟,令学生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感。

二、等值反馈

就是教师以解释性的等重信息,直接作出解答。这是因为有些疑难问题,既没有多大讨论意义,学生又难以自己解决,教师如能用简易明白的语言直接回答,帮助学生扫除理解课文的障碍,就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这些问题多数是属背景材料介绍或名物解释一类的。如《将相和》一文中的一些问题:什么叫“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那样害怕秦王?“上大夫”是什么官职?请罪为什么要背上荆条?等等。

三、反向控制

有些疑难问题具有各种发展的可能性,这就要采取合适的控制手段,促进其向合理解决的目标前提。如学习《凡卡》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解答了沉重的质疑:“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信不能收因为信封上没有写清地址,还是没有贴邮票。问题到这似乎已解答,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小题大做”起来,来了个反向设疑:“假如凡卡写清地址,贴上邮票,爷爷很快收到了他的信,那么,爷爷会按他回到乡下吗?让学生再作深思,明白了无论爷爷收到信还是收不到,去接凡卡还是不去接,凡卡的“甜蜜的梦”也只能是个梦罢了。由此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如果只通过老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白凡卡之所以不能成为现实的道理,学生的印象又肯定不深刻,经过教师的反向设疑,学生兴趣陡生,思维活跃,展开了一场气氛热烈的辩论,对课文主题的领悟更深刻了。

四、定势调节

所谓“定势”,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一定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也就教师帮助学生作“势能积贮”,让他们自己去准备充分条件,实现解疑答难。如在学生《参观刘家峡水电站》一课时,有些学生提问说:“课文中写进电机房为什么要用‘钻进’,而不用‘进入?”这时教师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仅仅引导学生去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动力准备状态”。教师要学生找一找说明电机房的位置和重要作用的句子,学生找到了“我们从坝顶乘电梯下了大坝,钻进水电站的心脏一电机房”这句,反复读了几遍,就恍然大悟,因为电机房的位置在坝底,“我们”是从坝顶下去的,又因为电机房好像是水电站的“心脏”,所以用“钻进”确实比“进入”生动确切得多了。

五、弹性处理

“弹性原则”是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质疑问难的环节中,对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的,也可以作“弹性处理”。如在学习《蝙蝠和雷达》过程中,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相当专业的问题:“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那它的眼睛还有什么用呢?”老师坦诚地告诉他,自己看了不少科技书,只知道蝙蝠的眼睛退化了,但究竟还有什么用,没找到答案。老师还希望大家阅读科技书,一起找答案;学生们也流露出跃跃欲试的眼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不断地引导学生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六、系统综摄

学生对一篇课文的质疑问题难,乍一听会使人觉得头绪纷繁,似乎难以下手解决,但是如果能让学生集中提问之后来一个系统综摄就不难发现许多疑难问题都有着内部的密切联系,若做统筹解决,可以“闻一知十”。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教师稍作归纳就发现可分五大类:(1)是无意义的一些知识,如:小女孩的妈妈是生什么病死的?(2)是由误解产生的问题,如:小女孩有金黄色的长头发为什么说她“光着头”?“他们头上只有房顶”难道四面没有墙吗?(3)是学生不知道的一些知识,如:鞋子怎么可以当摇篮?“穿着一双拖鞋”和“穿过马路”这两个“穿”的意义有什么不同?火柴怎么可以在墙上擦燃?“铜手把”是什么东西?(4)是没有深刻理解含义的问题,如:小女孩死了为什么“两腮通红”,“带着微笑”呢?小女孩为什么去卖火柴?(5)对教材是有一定见解的批评意见,如:课文开头说“下着雪”,后来一会儿说“天空中闪烁着星星”,冬天的天气怎会变得那么快?流星的光为什么是红色的?这样一系统综摄,就有利于教师将这些问题作适当归并后分散列各个环节中去有机地结合解决,这样就会大大提高解疑答题的效率。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对待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能敏捷地对学生的质疑作出恰当的处理和控制。能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所增强。这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