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体系相比,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我们研究、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体内部的训练规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对各项目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第二节 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对现有不同等级的运动项目进行对应的项群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众多运动项目发展的状况,便于人们从社会学、地域学、遗传学及训练学等不同角度科学地分析造成各类项目发展水平高低不一的原因。继而可以选出与现有优势项目隶属于同一项群但暂时落后的项目。由于这些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极为方便地借鉴同项群中先进项目成功的训练经验,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暂时落后的项目有可能比其他项群的落后项目更快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向优势项目的行列中转移。

田麦久在1985年提出,我国优势项群中的后进项目有可能更快地发展为优势项目。近年来的实践证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优势项群中的待发展项目——花样滑冰、女子足球、男子击剑等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长为新的优势项目。

与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体系相比,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我们研究、揭示具有共同特点的项目群体内部的训练规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一般训练学理论中,研究者通常难以注意到和揭示出混处于所有项目之中的一组项目的训练规律,而通过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第二,以一个项目的训练实践活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专项训练理论,不可能做出具有更为普遍适用性的提炼和概括,而项群训练理论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由于运动项目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某些运动大项(如田径)的综合性特点,如果只以历史形成的运动项目为单位去认识运动训练的规律,必然会受到极大的局限。田径中的投掷与举重中的力量训练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而所有中长距离的走跑项目的训练均与中长距离的游泳、速度滑冰、自行车、划船等周期性耐力项目的训练遵循着同一规律。这些简单的例子表明,项群训练理论体系的建立,将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研究者打破固有运动项目界限的束缚,对进行跨项的规律性的探索和研究成为可能。

自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以来的十几年中,在各个项群领域中都出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如麻雪田关于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进攻时防守者强干扰的空间特征及排除手段的研究(1987);宋鸣关于隔网对抗性球类项目竞赛规则变化致因及其对技战术影响的研究(1989);田麦久对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多种竞速能力的研究(1982);张洪潭对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优秀女少年选手定向心理早熟现象的研究(1988)等等。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对各项目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与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任何一个竞技运动项目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处于完全闭锁式的状态,在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中,很自然地会从其他项目中吸收对自己适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同时,也不断地把自己科学的理论、精湛的技巧以及有效的方法传输给别的项目,经验表明,这种信息的交流主要发生在同项群内不同的项目之间。

间歇训练法的推广是一个颇具说服力的例子。20世纪40年代末期,德国中长跑教练员盖什勒和医生阿因德尔根据优秀运动员哈尔比格(德国)、扎托培克(捷克)及列依弗(丹麦)等人的训练实践经验创立了间歇训练的经典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的卡莱尔夫妇因将这一训练理论和方法成功地移植于游泳训练之中而在世界泳坛大放异彩。而后,间歇训练法又逐渐被移植于速度滑冰、自行车和划船等周期性耐力项目的训练中去。又如,在举重和健美运动训练中发展起来的许多力量训练方法,如负杠铃下蹲、卧推、实力推等都被广泛地应用于同属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的投掷、跳跃等项目运动员的训练之中。还有,体操运动员运用保护带的训练方法推广到跳水训练中,乒乓球的多球训练推广到羽毛球、排球训练之中等等都是同项群训练方法相互移植的成功实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