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描一个穆民村中的小学

素描一个穆民村中的小学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多系纳家营,古城二村的儿童,这样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伊斯兰中心小学了。县府委纳子厚君任校长,负责校务,各级教师如马荣芳纳泽沛纳友廷马亮成马树峰全合文宗纳月英等七人均为两村穆斯林青年。如此则这个幼年的穆斯林中心学校,在不久的将来它自然会有很好的成绩要贡献于穆斯林大众的目前。

素描一个穆民村中的小学——云南河西纳家营

郁福速

德财兴办教育,献己培育英才,是天命,是圣贤之佳行,也就是我们每个穆斯林起码应有的人生观。我们绝对相信:这所年幼的文化基点,于河西诸教友热情滋润之中,惨淡经营之下,在整个穆民将来光明的前途中定能呈现一朵异彩之花,结一颗非凡之果的。

——编者话

杞麓湖的西北岸上,狮子山的东南角,一个曲尺形的村落,一片繁茂的树林广布在村的后面,当杞麓起了秋波的时候,愈显得这个村庄的幽美。这是一个穆民居住的地方——纳家营。这里的居民大半是忠惠王之后裔纳速拉丁之子孙,以历代主持教务者的热忱领导,故教门颇为旺盛,在附近有“小满克”之称,习读阿拉伯文是居民最主要的课业,宗教的应酬事也特别繁多,因为太偏重了阿文而忽略了国民教育,所以人材就不免异常的缺乏了,因人材的缺乏就常遭邻村异教人的歧视了,惨痛的教训提醒了村人的迷梦,潮流的趋势激起了兴办教育的念头;开办学校已是刻不容缓之事,这里的初级小学已有念余年的历史,但并无甚成绩可言,去岁政府推行国民教育雷厉风行,居民复感到迫切之需要;不能再敷衍塞责,为求教育效果计乃将本村的两级小学奉令改为“东兴镇第三保国民学校”,纳子厚君任校长,纳君就职后本具一贯之主张,努力刷新,并得地方绅耆及一般热血青年之赞助,校务进展颇为顺利,以经费所限暂分两班上课,而学生已逾百名,在本镇小学中已获模范之荣誉,全村穆士林儿童对读书之兴趣颇为浓厚,过去视读书为叛教之观念已不复存在,这是居民思想的一个转变时期。

年来为了提高这地方的文化水准,便利初小毕业生的升学起见,故有高小的筹设;但是穆民单独设学是一件颇不易之事,而且这里的情形又比较不同;因为依照新县制的保甲组织,这个村落便属于东兴镇第三保,照推行国民教育的规章,每乡镇只能设一中心学校(包括高初两级及民众教育)每保只能设一国民学校(包括初级及民教)而本镇已设有的中心学校,地址在第六保(即六街)僻在镇的东北角,地址不适中,基金毫无,所需各项经费,概系向各保按户摊派,所以这里及邻界的古城两个穆民村落,每年所缴付给中心学校的款甚巨,而所缴各费须按期缴付,否则,毫不容情的马上就有镇丁政警之类,如狼似虎的来追究保长管事了,什么差脚罚金等勒索就要超过缴数的几十倍了。两村的穆斯林以人才缺乏被迫于权势之下,只能忍气吞声任人宰割毫无反抗之能力,而中心学校所在地,离穆斯林村落甚远,设备不良,所以穆斯林子弟到那里去读书的真是凤毛麟角,如果长此下去不想法补救,则这两村的穆斯林教育永远只会颓废!悲观!决无发展之可能,而额外的负担却一天一天的只有加重,在这种情形之下,穆斯林要想设立高级小学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对中心学校的负担不为摆脱新□学校经费没有着落,组织系统及学校名称易与中心学校相抵触,如用私立学校名称开办,则在此推行国民教育时期很少有获准之可能,这是经多方的努力,将穆斯林教育之特殊情形历陈县府蒙第三科长□毓□君县督学马震□君的特别帮助,徐县长亦慨然允许,由县府派马督学召集镇务联席会议,将本镇中心学校划分为两校,一二三四保设在纳家营清真寺内,定名为“东兴镇中心学校醒狮分校”,经费由这四保共同负担。五六七八保仍该在第二保(六街)海金寺内,经费由该四保共同分担,这样处理的结果使穆斯林渴望已久的高级小学得以实现,这是何等的幸运啊!后来县府呈请省教育厅备案教厅以“醒狮”二字不合规□,饬令删改,故今改为“中心学校分校”,行文程序直隶县府。自三十年度暑期后开办,迄至现在,高级已达二班,初级三班,共计五班。学生多系纳家营,古城二村的儿童,这样可以说是一个纯粹的伊斯兰中心小学了。县府委纳子厚君任校长,负责校务,各级教师如马荣芳纳泽沛纳友廷马亮成马树峰全合文宗纳月英等七人均为两村穆斯林青年。大家抱着为国家为宗教为桑梓作育人材的宏愿,不畏艰难困苦,不计薪俸的微薄,热忱服务,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领导着一般天真烂漫的儿童向着光明灿烂的大道上迈进!

一般父老们有了这样一个适合时代需要的中心学校,大家觉得非常快慰!同时对别校的负担已完全减免,不但不受人家的压迫,而且自己的子弟已有求学上进的机会了,所以大家对学校的事情更是尽心了。这个学校本来是设在堂皇巍峨的清真寺里的,环境优良,最适合教育。只因班级的扩充,教室□□□□,且旧有教室光线较差,实有新□校舍的必要,回教协会河西县支会干事纳位二马友廷纳顾廷等诸位先生,将这事算常闹心,召集教胞开会讨论,毅然在清真寺附近建筑新校舍一所,除办公室休息室外,可辟做教室四间,各项工程不久即可完竣,以后还要陆续添建,并拟将附近秧田一块辟为运动场及校园之用。一个教育文化素□降后的农村,现在突然有这样的表现真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各级课程完全遵照教育部的规章,虽因适应环境计儿童读阿文的时间较长,于读书钟点稍感不够,这是过渡时一种不得已的办法,采用混合教授目前尚谈不到,只待将来的成功。这个学校又无固定经费,关于各项开支,公推少年英俊的纳珍山阿訇负责筹划,并由一二三四保选派补助使用,这是联席会议奉准有关机关命令后而施行的一种合理办法。今年“七七”师生们组织宣传队响应献金运动,教胞们无不踊跃献输,结果成绩甚佳,以纳家营一村为单位献金额数竟达国币一千一百余元,获得全县各团体各学校之“冠军”,且得县党部县政府特会衔传谕嘉奖,县成大众壁报出刊称誉为:“这是穆民中心学校开办以来对救国工作的一种表现,也是教胞们同仇敌忾,爱护祖国的一个例证”。现在这个河西穆斯林仅有的中心学校,正在向着它唯一的目标——兴教救国——的大道上前进,只要它的身不遭狂风暴雨的侵害,领导者抱着百折不挠的精神干下去,它的前途自然会日愈乐观的,我们相信,褓育这个与穆斯林将来前途有关的学校的诸位教友们,今后更能充分发挥其乐善好施急公忘私的精神而仿效我教先贤输财助长教育,献才培养英才的特点。如此则这个幼年的穆斯林中心学校,在不久的将来它自然会有很好的成绩要贡献于穆斯林大众的目前。

一九四二、一一、三、于杞湖之滨

摘自《突崛》1943年 第66期 第22-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