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与“不管”

“管”与“不管”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学者曾提出了“‘不管’在管理中”的命题,把“不管”也视为管理的一面。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管”与“不管”是管理的两面。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既要“管”,也要“放”,更要关注与重视“不管”,并且要学会“不管”。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应该是学校管理者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学会“不管”是管理的更高境界,是管理的上策,犹如不治而屈人之兵。

第三节 学生管理中“管”与“放”、“管”与“不管”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管理也不例外。有学者曾提出了“‘不管’在管理中”的命题,把“不管”也视为管理的一面。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管”与“不管”是管理的两面。对于学生的管理,人们常常以为就是管、管住、管好,而忽视“不管”。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既要“管”,也要“放”,更要关注与重视“不管”,并且要学会“不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着丰富的办学经验,也给我们留下了学生管理的宝贵财富。我们在此探讨他的学生管理观。陶行知从教育的实际出发,而非死抠规章制度,重视常规管理,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自动力”,就是自觉行动的能力。他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偿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他指出,自动是自觉的行动,不是自发的行动。自动需要培养、训练,不是放任自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应该是学校管理者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对于学生既要管,也要放。所谓放,就是对学生不要管得太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由于几千年旧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都被束缚着。他在多次演讲和文章中大声疾呼,从五个方面,冲破旧的教育传统,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敢想。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等裹头布层层包缠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把这些裹头布一块一块地撕下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他认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

3.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他认为,中国的习惯是不允许小孩子多说话。要允许他们提问题。他们有了言论自由,特别是有了问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他认为,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仍然不是鸟的家乡、鸟的世界。要把儿童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他认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各种考试又多,“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儿童没有机会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只有解放儿童的时间,儿童才有学习人生的机会。

五大解放,目的在于“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时间过去几十年,中国儿童远未实现五大解放。我们现在学校只知向学生的大脑灌输知识,没有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只要学生多做作业,没有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和活动能力;只要学生老实听话,不允许他们多问;只需学生在校内活动,很少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实际;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自由支配时间,把学习视为苦事。这些阻碍了学生发挥创造精神的现象为什么会一直存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陶行知的学生管理观,概括起来就是既要善于管,也要敢于放。只管不放,那就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只放不管,就成为了以儿童为中心,放任自流,教学秩序建立不起来,教学工作无法进行。而且管与放要结合起来,管中有放,放中有管。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是为了“把学生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并非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强调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就是“管中有放”,他的“放”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这种学生管理方法就是使得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学会“不管”是管理的更高境界,是管理的上策,犹如不治而屈人之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